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生态教育研究:课程分类与类型判别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生态教育研究:课程分类与类型判别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构成是指课程分类及不同类型课程的数量、教学形式组成、重要性等分解特征情况,是对整体课程设置的解构剖析。一般情况下,课程数量是对开课数量的反映,课程教学形式组成可通过具体教学形式的课时分配情况来分析得到,课程重要性则可借助具体课程的总学时或学分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来判断,而课程分类的研究则需要先期决定课程类型及分类判别标准。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生态教育研究:课程分类与类型判别

课程构成是指课程分类及不同类型课程的数量、教学形式组成、重要性等分解特征情况,是对整体课程设置的解构剖析。通过对课程构成的研究可以达成一个先分解再综合的认识了解过程,使得对于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的研究更为简便易行和深入细致。

一般情况下,课程数量是对开课数量的反映,课程教学形式组成可通过具体教学形式的课时分配情况来分析得到,课程重要性则可借助具体课程的总学时或学分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来判断,而课程分类的研究则需要先期决定课程类型及分类判别标准。

对于课程类型,出于考察景观专业生态教育的目的,本节研究既从专业教育的角度设置了课程内容、选修要求和教学形式三大常规类型组合,又从专业生态教育的角度设置了课程的生态教育相关性及生态教育类型层次两大类型组合,以便通过交叉研究了解这两个类型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生态教育课程与景观专业课程的结合情况(图2-1)。其中,课程内容的类型是在上节景观专业教育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的五项基本构成并考虑到设计课在景观专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而得到的;选修要求和教学形式的类型是综合各院校景观专业课程的具体情况,根据其中的共性特征而得到的;生态教育相关性则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生态相关性划分为三类;生态教育类型层次的类型则是基于第1章中对于景观专业生态教育层次的推断得到的。

在对具体课程进行分类判别时,选修要求类型和教学形式类型[2]可以根据各院校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直接获得,但其他三种类型的确定则相对困难,需要对判别原则进行统一规范。

图2-1 课程类型及交叉研究组成示意图

1.生态教育相关性判别原则

生态教育相关性的判别也是根据课程内容的介绍来进行的,主要判别原则包括:

(1)内容介绍中凡直接提及对生态知识、生态/环境技术或生态伦理观的介绍或训练,如出现“ecological”“environmental”“eco-ethetic”等字样并在内容上与之相符的课程,均归入生态教育相关课程;

(2)内容介绍中凡提及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及其导向有关的基础知识、技术知识及认识观念的介绍或训练的课程,如植物类课程提及乡土植物选择的、场地类课程提及自然地形的合理处理的,等等,均归入生态教育相关课程;

(3)内容介绍中凡提及对自然与人类利用之间的冲突关系、问题解决办法等的介绍或训练(如自然资源和土地的保护等)的课程,均归入生态教育相关课程。

(4)凡内容介绍中未对课程内容作明确说明的均归入可能相关一类。(www.xing528.com)

2.生态教育类型层次判别原则

生态教育类型层次的判别也是根据课程内容的介绍来进行的,主要判别原则包括:

(1)基础知识类型层次:包括内容介绍中提及对生态学、生态规划设计等相关知识、理论、概念、历史情况等的表述介绍(如自然景观史、乡土植物类型等)的课程;

(2)技术方法类型层次:包括内容介绍中提及对自然研究、生态规划设计等技术方法的表述介绍或指导性的实践应用(如生态分析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的课程;

(3)价值导向类型层次:包括内容介绍中提及对生态伦理的探讨或对既有的非生态性或生态性的专业认识、实践及技术方法等的评价的课程。

3.课程内容类型判别原则

课程内容类型的判别主要参考具体院校原有的课程内容类型,并结合具体课程内容的介绍来分析进行的,主要判别原则包括:

(1)设计课全部归入设计课类型,制/绘图课全部归入表现类型,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课全部归入理论方法类型,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科学的知识与应用及分析技术型课全部归入科学分析类型,实习、个人研究及职业实践指导性课程全部归入职业实践类型;

(2)针对景观要素的课程如只涉及对要素本身及工程技术手段的介绍则归入要素类型,如还涉及要素作为景观分析的对象如何进行科学分析的内容则归入科学分析类型;

(3)计算机课程依其侧重于图形表现或分析技术分别归入表现或科学分析类型。

附录A是根据各样本院校景观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资料研究得到的生态教育课程构成基本情况。考虑到各样本院校之间在总课程数、学分/学时设置上的差异,本节的统计研究是将附录A中的实际数据折算成比例数据后进行的,以尽可能消除院校间的具体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造成的偏差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