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景观专业拥有相对统一的英文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LA)。这一专业名词是在1858年由奥姆斯特德(Fredrick Law Olmsted)首创的,哈佛大学率先在1901年开始实行四年制的LA专业理学学士培养计划[2],并在1908年开始培养LA专业硕士[3]。截至2005年,LA专业的全球行业组织“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IFLA)的统计表明,在其所有成员国内,已有近300个LA教学计划在开展。[4]
虽然名称相对固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和需求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LA专业的实践对象、任务和手段在不断地丰富,其定义也在相应地拓展[2,5]。奥姆斯特德一开始倡导的LA实践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景观道路系统、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6];而按照“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ASLA)的最新定义,LA专业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监护工作,其实践对象的类型包括人类聚居区、公园和游憩地、纪念性建筑、城市设计、街道景观和公共景观、交通线路和设施、花园和植物园、安全设计、旅游接待地和旅游胜地、单位绿地、校园、休疗养院的园地、历史保留/保护地带、自然恢复地、自然保护地、公共性商业场所、景观艺术和大地雕塑、室内景观,等等。与此同时,计算机辅助图形处理、3S技术等一些高科技手段也在LA实践中不断得到推广应用。
这种表象的专业实践对象、任务和手段的丰富与拓展实际上意味着专业知识构成和技能、专业目标和评判价值的变化。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LA专业还是以艺术美学为主要导向,在满足人类使用需求的同时追求视觉景观创造的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专业[7];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麦克哈格(Mc Harg)总结提炼的科学分析方法使得LA专业开始加强与自然科学的联系,通过日益严谨的分析研究实现自然保护的目的;到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使LA专业更多地依赖各种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知识,通过综合性更强的景观研究(Landscape Studies/Research)工作对各种社会需求、价值取向和土地使用模式进行权衡[8]。这类研究往往需要有更多学科的专家和社区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更为复杂的协调、组织工作,需要更为综合的研究技术和更为广泛的知识背景。
事实上,LA专业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需要有前瞻的社会发展认识、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出色的艺术创造力作为支撑。因此,其专业教育不再以艺术创作技能为单一的训练内容,而以科学和艺术的双重训练为特色[9],通过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通过艺术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两种能力的综合决定了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从各个方面看,LA专业教育已经从早期的经验传授成为由日益全面的专业基础研究为支撑的、由不断发展的专业知识体系为内容的、以日渐复杂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为目的的、规范的现代专业教育。
仔细考察LA专业的发展历史以及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和专业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机制(图1-1)。其中,专业研究、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是行业发展的主要运作和推进手段[1],分别以相关的高等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等为依托实体,在行业组织的协调领导下相辅相成,带动由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所构成的LA本体的不断发展。
(www.xing528.com)
图1-1 LA专业发展机制
中国的LA专业是传统的园林艺术与西方现代LA学科的结合产物,诞生于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合办的造园组[11]。历史地分析,中国的LA专业同样顺应社会的需要一直在客观地发展。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的影响,“造园”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其实践对象是城市绿地[11];到60年代,顺应“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开始包含郊区荒山的植树造林,主要是针对社会使用和观赏的需要[12];80年代中后期,风景名胜区开始进入中国LA专业的实践领域,资源保护的要求开始得到重视[12,13];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和建设的大发展,LA专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游憩/旅游规划等新的实践任务开始出现,实践领域日益拓展到现代人类环境生态保护、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区域景观与旅游发展规划、城市区域发展、城市环境建设、各类人类户外活动空间场所建设。随着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城市化,其专业已不仅仅面向城乡环境建设,还要面向整个国土生态安全、区域环境生态保护、资源筹划等问题[14]。
但与此同时,从20世纪40年代西方现代LA专业思想开始影响中国至今,LA专业的译名之争就一直激烈地存在,有着造园、园林、风景园林、风景建筑学、景观建筑学、景观建筑设计学、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等诸多争论,其间反映的是业界对于LA专业的学科内涵、学科方向、实践领域、行业规范等方面的认识差异[15],归根到底是对LA主体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认同[2]。新世纪伊始,一些学者前瞻性地提出,中国的LA专业正面临向景观学(Landscape Studies)专业[3]变革的挑战[18],由此引发了又一次激烈的专业名称之争。
综上所述,LA专业本体及其基础研究、教育和实践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而在中国,业界对其发展阶段的认同则存在着多种差异。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为了研究专业生态教育的具体问题,本书谨以景观专业代指上述所有对LA专业的不同的解释、翻译和新的专业发展倡议,并将特别关注在这种认同差异下中国景观专业教育及专业生态教育应如何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