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背景下,如何化解环境问题、谋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日益迫切的研究议题。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的建设活动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它不仅直接改变着自然环境的表象特征,还作为人类各种生产、生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将这些活动的全部或部分影响直接或间接地转嫁到自然环境中。因此,建设活动是否具有生态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人类建设活动的引导者,规划设计人员对于建设活动的生态合理程度负有相当的责任。这种责任的担负能力实际上是规划设计人员专业素养的客观反映,而专业教育作为规划设计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基地,对此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其他的现代学科专业类似,现代规划设计类专业是应工业化社会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细化的需求而产生,主旨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从诞生至今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现代规划设计类专业一直以人本主义为特征,追求将各种新的科学技术及时引介到建设实践中,为人类社会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的活动场所,功能至上的理性规划设计思想方法在大部分时间占据着主导地位。与此相应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对自然和生态的忽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规划设计类专业教育需要进行生态化变革已成为共识。(www.xing528.com)
但是,调查表明,生态规划设计教育的实践历史只有短短的十多年,目前针对各种受众(规划设计和结构、水电等专业人员、中小学生、普通公众)、多以单一课程或非正式教学的形式存在,相关的文献数量很少,系统全面的基础性研究还未有展开。[1]因此,对规划设计类专业生态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框架进行全面的研究,明确其基本构成、发展阶段的序列和特征,以及教育实践的具体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建立生态规划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并进行实践和推广,从而实现规划设计类专业教育的生态化变革非常重要。
在规划设计类专业中,景观专业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更具有自然生态的敏感性。与研究单一构筑物的建筑学、研究人类聚集性社会环境的城市规划、研究人类生产品型构的工业设计等规划设计类专业不同,景观专业的研究对象涵盖城市户外空间、郊野地区和自然保护地带,直接面对的是更多的自然环境,牵涉各种人类与自然的直接作用关系的处理问题,因此其生态教育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书将阐述对景观专业生态教育所作的一些研究成果,针对中国景观专业生态教育的基础条件,构建一个初步的景观专业生态教育框架体系,作为教育实践的直接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