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章,我们详细对比了新高考和老高考在考试形式、成绩构成、志愿模式和投档规则等方面的差异,结合本章第一部分中对院校专业组志愿模式的解读,可以看到,新高考志愿填报已经发生了以下几个核心变化。
1.选择更多,机会更多
(1)志愿机会更多,投档机会更多。
普通本科录取,在专业组模式下,志愿单位数量大幅增加。以天津市为例,2020 年普通本科批次A 阶段共设置50 个平行院校专业组志愿,B 阶段以及A、B阶段的征询志愿均分别设置25 个平行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设置6 个专业志愿和1 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志愿。与老高考的平行院校志愿相比,新高考考生的投档机会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根据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原则,考生的每一个志愿都有被投档的机会,因此被录取的机会也大幅增加。在志愿单位数量和录取机会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考生对志愿表的组合方式和排序规则也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比如,考生既可以聚焦学校的梯度进行志愿格组合和排序,也可以聚焦学校的优势专业和录取分数梯度对志愿进行交叉组合和排序(排序思路可参考本书第五章内容,表5-16 至表5-18)。
(2)志愿的自主选择权更大,志愿选择的纠结点更多。
新高考志愿填报,本科批次合并是一种标准改革措施。打破批次限制,考生可以在过去的一本和二本院校中更加自由地进行比较,并最终在不同院校的优势专业和就业通道中做出最优选择。考生的自主选择权变多了,需要对比的因素也就多了,信息的整理工作量也会加大。
同时,自主选择的空间越大,机会成本的显现空间也就越大,要做最优选择的准备工作量也会增大。
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考生的选考科目组合,将直接影响考生志愿的选择范围。这会导致在院校专业组模式中,如果选考科目不满足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部分院校专业组便不能填报。因此,考生必须严格遵守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填写志愿,否则志愿无效。
2.需要查询与比对的信息更多
(1)核心决策点改变。
老高考核心决策点:预估的学校录取位次与考生高考位次的匹配。考生和家长只需要在位次匹配的学校范围内,结合其他决策因子,比如当年招生专业、学校品牌、学校影响力、城市实力、学校就业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出要填报的学校即可。决策范围内的学校一般在10~30 个。
新高考核心决策点:预估的招生专业录取位次与考生位次范围的匹配。考生和家长需要详细梳理当年可报考的招生专业,同时参考学校的录取综合位次排行,预估招生专业的录取位次范围,并参考专业的综合位次排序,对比专业优势,结合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升学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决策。
新高考由于志愿填报单位数量的增加,要纳入决策范围内的学校数量远远大于老高考。
(2)决策参考的志愿信息大幅增加。
新高考志愿填报大幅度加强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考生和家长在选择高校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更大范围的专业对比与选择。而专业选择的背后,关系着考生未来的就业和升学,关系着考生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因此,新高考志愿填报前,需要进行的志愿信息整理和分析工作量,以及大学与专业备选库的整理和对比工作量都将大幅增加。
3.决策维度和影响因子更多
志愿填报过程中显性的选择是高校和专业,隐性[2]的选择是文化、品牌、就业、职业、生活、家庭收入、人生价值等。
(1)选择学校的决策维度和影响因子。
选择学校的决策因子主要有:
①高校高考录取综合位次排名(体现了在过去一年的高考招生录取中,考生和家长用高考位次进行高校选择的优先顺序,这个最能体现各高校在考生和家长内心的实际排名);
[3]高校综合排名(体现了高校的综合实力与影响力);
③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升学质量);
④高校所在城市或区域的毕业生就业机会与发展机会;(www.xing528.com)
⑤高校的行业特色与毕业生的就业职业分布;
⑥高校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校园学习氛围和学生多元成长空间。
(2)选择专业的决策维度和影响因子。
选择专业的决策因子主要有:
①专业的就业前景、升学通道;
②专业的职业路径与职业发展;
③专业录取综合位次排名(体现了在过去一年的高考招生录取中,考生和家长用高考位次进行专业选择的优先顺序,这个最能体现各专业在考生和家长内心的实际排名);
④专业的特色与排名;
⑤专业的就业方向与行业属性。
老高考模式下的大学选择和专业选择,大概率是从属关系,也就是在选择大学之后再决定具体选什么专业,或确定要报考某类大学后再选择具体专业。
新高考模式下的大学选择和专业选择是并行关系,也就是说可以基于专业来选择学校,也可以基于学校来选择专业,在不同的志愿表中还可以交替组合,一部分志愿格以选大学为主,一部分志愿格以选专业为主。
可见,新高考志愿填报既增加了考生和家长的选择维度,也增加了考生和家长的决策难度。
此外,各种影响因子②的显性选择和隐形选择决策维度会交错影响考生和家长的最终决策,各影响因子的收集与整理、判断与比较工作量也非常大。
4.新高考志愿填报时间更紧张
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的新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历史/物理的卷面分和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的等级赋分总和构成。
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的等级赋分情况,受当年该科目的选考人数和考生位次区间人数比例的影响。考生在高考后,很难准确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而且首届新高考考生还将面临没有历史数据可以参考的问题。
新高考考生的最终成绩和全省(市)位次排名情况,要在高考成绩公布后才能最终知晓。如果在这一刻才开始志愿填报的有关准备工作,留给录取批次在最前面的考生和家长的时间只有一周。
5.风险点更多
新高考志愿填报规则的核心变化有两点:第一是突出专业选择的重要性,第二是不再以批次线对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划分。
志愿填写的侧重点从学校过渡到专业,更容易发生漏报专业(可填报专业数量过多)或错过某些学校的情况。
另外,由于批次的合并,考生也容易混淆高校主体,比如把一些独立院校(原三本院校)理解为知名高校的独立招生学院。在2017 年浙江省首届新高考志愿填报中,就有许多考生把独立院校的招生专业当作了知名高校本部的招生专业进行填报,并被独立院校录取,这其中不乏高分段考生。
此外,由于志愿表中可填写表格数量的大幅增加,让不少考生和家长产生了疲于应付的心态,要么没有填满志愿表,要么缺乏合理的志愿梯度设计,把应该用来“保底”的志愿填在了“冲高”志愿的位置,导致考生在前几个志愿就被录取,后续志愿失效,最终错过了更好的录取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