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形图的定义,许多文献总结出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地形图是根据一定的投影法则,使用专门符号,经过测绘综合,将地球表面缩小在平面的图件”;也有的说,“数字地形图是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地理数据模型”;等等。
《测绘学名词》(第四版)定义,地形图是指“标准化地表示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及其基本地理要素,且地貌用等高线描绘的普通地图”。同时又定义,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和综合方法,以图形或数字形式表示的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载体”。
其实,上述地形图定义中关于“地貌用等高线表示”的内容是针对较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对很多小比例尺地形图(如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的1∶6 000 000中国地形图),是不可能用等高线去表示地貌的。针对上述各种定义,并考虑到地形图表达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先对地形图与地图做如下归纳分析:
①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绘制而成的。这个法则主要指地图的投影法则。如项目2中介绍的墨卡托投影、兰勃特投影、高斯投影等。
②地形图属于地图中的一种,同样具有相应的投影法则。地图包含地形图,但不等同于地形图。地图表示的范围一般较大,注重自然要素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经济要素。地形图表示的范围可大可小,主要倾向于表达地表形态和地貌变化以及地物的空间位置。因此,地形图与地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对地形地貌的准确表达而后者没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按一定的数学法则和比例尺建立起来的图形资料。
③地形,顾名思义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形态。如《战国策·秦策二》:“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肴塞、溪谷,地形险易,尽知之。”白居易《早春即事》诗:“物变随天气,春生逐地形。”《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久历海上,凡地形险易,军储盈缩,将吏能否,虏情向背皆洞若烛照,故登莱终公之任销锋卧鼓。”毛泽东《论持久战》七十:“射击原则的‘荫蔽身体,发扬火力’是什么意思呢?前者为了保存自己,后者为了消灭敌人。因为前者,于是利用地形地物,采取跃进运动,疏开队形,种种方法都发生了。”等等,说的都是关于地形的概念,即地表的高低起伏变化、丘陵山形走势。(www.xing528.com)
④地貌。古时有孔子“以貌取人”的故事,还有“貌合神离”“道貌岸然”的成语,说的都是人的外表情形。由此可见,貌是指人或物体表面的分布情况与色彩的表达。地貌则可理解为地表的面貌分布组成,如草原地貌、森林地貌、作物地貌,它们的面貌颜色会随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对于冰川、雪原、荒沙、戈壁、水面等地貌,它们则有可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地质上也有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这些地貌同样会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可观的变化。可见,无论从历史、文化等社会科学方面求索,还是从地质、地理等自然科学方面考究,地形与地貌都具有不同的含义,不能混为一谈。
⑤地物是指附着在地表上的自然或人工物体。自然物体大的如山脉、河流、海洋、草原、冰川等,小的如水塘、小山、小河等,它们一般都具有自己确定的位置和固定的名称,人工的地物则有公路、铁路、楼房等建筑物与构筑物,它们同样有各自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⑥地形、地貌、地物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地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体,具有物理的含义;地貌是自然物体的表面分布情况,其表面分布的自然色彩能够随时间与季节性变化而发生改变,具有化学变化的含义;地形则是地物的表面形状与形态,是数学概念。地形、地貌、地物组成了地形图表达的三个要素:地形用等高线(山地)和高程注记(平地)来表示,也有些用色彩、色晕塑造立体形态来表示;地貌用符号和文字注记说明(如菜地、水面、沙砾、草地等);地物则根据其形状、大小与位置,按比例或非比例绘制出来,并恰当地给予名称注记。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地形图定义为“按一定比例表示地形、地貌、地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数学投影图”。而地图在描述各要素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更加偏重社会属性,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现状的缩略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