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减运算
假设有四个凑整后的数字相加(比如四个小组各测一段距离然后相加):
式中“?”表示该数在这一位上含有凑整误差。由这个算式可以看出,因为第二个被加数已经可能有0.05的误差,所以,运算结果最多能正确到小数点后第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已经不可靠了,保留更多的小数位数是没有意义的。上述算式应该先进行凑整,再进行加法运算,改为
因此,在做加减运算时,凑整规则是,以小数位最少的那一数为准,其余各数和计算结果均凑整到比该数多保留一位。
多保留的一位数称为“安全数字”或“可疑数字”。上例运算结果有四位有效数字,最后一位数“2”为安全数字。
安全数字的保留与否,要看它是否还要继续参与计算,继续计算则应予保留,对于最终结果则可不保留。
和差计算结果的精度可按公式(6-2)估算。设n个近似数的和(或差)为Z=X1±X2±…±Xn,则
以公式(6-78)代入,有
将上述加法算式中四个数的极限凑整误差代入公式(6-80),算得
结果表明,和数696.82在整数位的中误差为0.029个单位,那么在小数点后第二位已有2.9个单位的中误差,因此,将结果保留到小数后第三位完全没有必要,但也不应只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因为在小数点后第二位数的凑整中误差并没有超过5个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应尽量避免两个彼此接近的数相减。因为相减的结果,有效数字可能大大减少,有效数字愈少,相对误差就愈大。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实事求是地认真对待,例如可改变计算公式避免使用减法计算。这一点,待分析乘除运算之后,再来举例说明。
2.乘、除运算
设要求两个近似数的积:A=223.12×0.33。
这两个近似数的末位是什么数字凑整来的,并不知道,现在用“?”号代替,于是将乘法写成如下形式:
由算式可见,乘积中第三个数字“6”已不可靠,保留更多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两个乘数中的一个因子(0.33)只有两位有效数字,所以,乘积的有效数字最多只有两位。上例在计算时应该写为
得数为A=73.6。
对于近似数字相除来说,上述原则同样适用。于是,可以得出乘和除的凑整规则:在各因子中,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为准,其余各因子及计算结果均凑整到比该因子多一位。这样,便可以避免做多余的计算工作。
【例6-21】 计算
分母中的103.293若机械地按上述规则凑整,那么应凑整到103,但根据近似数的相对误差来看,103和式中有效数字最少的0.083差不多,因而应该多保留一位,即取103.3。
【例6-22】 当θ=1°时,计算1-cosθ等于多少(1为常数,没有误差),并估算近似运算结果的精度。
[解] 若用六位数计算,则
若改变计算公式,同样用六位数计算,有
积(或商)精度可按公式(6-32)估算。
设有n个近似数的乘积为A=X1·X2·…·Xn,则
应用公式(6-80)代入上式,得
应用公式(6-81)计算乘法算式A=223.12×0.33,所得乘积的精度为
结果表明,乘积在整数位的中误差为0.65个单位,即在小数点后一位已有6.5个单位的中误差,因此,将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就没有必要,只需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已够要求,即结果为73.6。
3.乘方与开方运算
对于乘幂Z=Xn,求其误差。
将上式微分,再与上式相除,得:
可见,乘幂的相对误差等于指数n与底数X的相对误差的乘积。若指数n=2,即平方时,平方值应凑整到与底数同样多位数的有效数字。若指数n=10时,则Z的取位应比X少一位有效数字。因此,乘方所得的结果比底数的精度低。
【例6-23】 求近似数8.98的平方值。
[解] (8.98)2=80.6。
从这个例子可以进一步说明,若幂指数大于2而小于或等于10,则乘幂只需凑整到与底数同样多位数的有效数字,这实际上已保留了一位安全数字。
对于开方根,若有Y=,则(www.xing528.com)
【例6-24】 试计算86 456.883 9的平方根,求精确到5位有效数字的结果和精确到6位有效数字的结果。
[解] 根据开方根的凑整规则进行取位计算:
4.对数运算
对于对数Z=lg X=M ln X,式中M=1/ln10=lge=0.434294…,称为常用对数的模,简称对数模或对数率。
将上式对X取微分,有
即某数的常用对数的误差,等于该数本身的相对误差乘以对数模M。也可以说成,某数的常用对数误差,约等于该数本身的相对误差的一半(因为0.43近似等于0.5)。
【例6-25】 计算各近似数X1=0.40053,X2=200.46,X3=1.0435的对数及其误差。
[解] 由公式(6-84),得
由上可以看出,当近似数的首位数近于4的时候,对数误差已达该近似数末位的0.5个单位,而首位数小于4时,误差更大。在极限情况下,当近似数首位数为1时,对数误差将达到末位的2个单位。
一般来说,根据对数表或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应该至少使对数和近似数有效数字位数相同。而在近似数首位数小于4,尤其在小于2的情况下,应该使对数结果比原近似数有效数多一位。
5.三角函数
测量上常用的三角函数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四种,现取y1=sinα,y2=cosα,y3=tanα,y4=cotα。
将上列各函数式取微分,得
如果近似地取ρ=2″×105,则当角度误差为Δα=1″时,对于不同角度按公式(6-85)计算出相应三角函数值的误差,列于表6-7中。
表6-7 常用三角函数的误差
表6-7中数据表明:
(1)对于正弦函数来说,角度越小,由角度误差引起的函数值误差越大。除了84°以上的角度外,角度误差1″引起的函数误差都比六位函数表(或计算器的六位函数值)本身的极限凑整误差(5.0×10-6)大。因此,以秒(″)为单位的角度,其正弦函数值应该保留6位有效数字;
(2)对于余弦函数,角度愈大,由角度误差引起的函数误差愈大。除6°以下的角度外,角度误差1″引起的函数误差都比六位函数表本身的极限凑整误差大;
(3)正切和余切在任何情况下,角度误差1″引起的函数误差,都比六位函数表本身的极限凑整误差大。而且,角度越大,正切函数值的误差也就越大,余切函数的误差却越小;
(4)当用同样位数的函数表,由正切及余切函数反算角度,远比用正弦和余弦要好,因为用正弦(或余弦)反算角度,在该角度接近90°(或0°)时,若函数有小的误差存在,则将导致角度有较大的误差产生。
【例6-26】 设精确到厘米的坐标增量ΔX=440.00 m,ΔY=7.94 m,试用坐标反算公式计算坐标方位角及边长,并估算其计算精度。
[解] (1)反算坐标方位角。
所以
将反算公式取对数,有
对上式取全微分,经化算后得
转换为中误差关系,得
所以
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得
(2)反算边长。
①按ΔX计算,得
由公式(6-81)得:
②按ΔY计算,得
比较两种计算结果可知,按ΔX计算边长的精度高得多,原因是在上述小角度情况下,余弦函数比正弦函数的有效数字多。因此,当象限角近于0°时,用ΔX计算边长的精度高;相反,当象限角近于90°时,则用ΔY计算边长的精度高。所以,不加分析地取两个计算结果的中数是不对的,那样做往往会降低结果的精度。此例的结果应取前者,即S=440.07 m。当然,若采用勾股定理计算,则不论象限角的大小,其结果都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