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灵山县通信条件仍然比较落后。1978年,县城的架空明线75线对千米,电缆长度为5.8皮长千米,电缆线芯为306.1线对千米,磁石交换机总容量为400门,实装用户366户;农村杆路长度2308.1千米,架空明线1999线对千米,交换机总容量1440门,实装用户366户1083门。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经济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支持通信事业发展。1980年6月27日,县城将磁石交换机改为准电子交换机,总容量400门。次年把准电子自动电话扩到600门,实现了市内电话自动化,结束了灵山县市话交换机“摇把子”的落后状态。1988年,县城架空明线发展到85.5线对千米,电缆22.1皮长千米,电缆线芯1384.4线对千米,600门的准电子自动电话已实装595门。1988年10月18日,钦州地区第一台24路农话载波机在灵山—陆屋开通,对缓和灵西方向和新光农场通信紧张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到年底,全县农话交换机总容量为2250门,实装电话机1455门,比1949年分别增长74倍和90倍。全县共有农话杆路1915杆程千米,线路2323线对千米。388个村民委员会中有325个安装了电话,通话率占83.3%。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通信网。1990年5月,建筑面积1328平方米的县邮电局电信大楼破土动工。该楼是全县的通信中心,也是全县向国内外通信的枢纽,可装程控电话8000门。12月2日,县城又把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改为长、市、农“三合一”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2000门。年底,县乡实装电话机2366门,比1978年增长63.28%。
进入“八五”计划以后,灵山县通信进入大发展时期。1991年12月3日,三隆乡率先开通全县第一台乡镇程控电话后,各乡镇纷纷效仿,相继成立程控电话领导小组,把实现乡镇电话程控化作为民办实事来抓,并列入乡镇领导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在筹集资金上,采取县人民政府投资一点,邮电部门支持一点,乡镇政府自筹一点,社会各界集资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全县先后筹集发展程控电话资金1200多万元,使全县乡镇电话程控化的进程大大加快。1993年5月17日,灵山县正式开通市话无线寻呼(BP机)。10月31日凌晨,灵山正式割接开通4000门数字程控自动电话,城镇开始办理公用电话业务。12月28日,正式开通移动电话。1994年11月10日,全县各镇全部实现了电话程控化,使原来计划在“八五”期末才实现的乡镇电话程控化任务提前1年完成。1995年,钦州至灵山、浦北通信光缆工程竣工。年末,全县共有移动电话675户,BP机4447台。(www.xing528.com)
1996年12月5日,全县19个镇的农话传输全部实现光缆化,形成全长360多千米的农话迂回光缆网络,结束农话中继电路明线传输历史。1998年,县人民政府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年末,全县389个行政村有325个通程控电话,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3.5%,超额完成年内实现全县80%以上的行政村通达程控电话的目标任务。市话程控交换设备再次扩容,总容量达到13936门,市话装机8363部。2000年7月,在县城首次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是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万门电话进农家”工程,全县共完成电话放号20036户,其中农村电话放号13008户,达到23274部。2001年末,灵山县停止模拟移动电话业务,步入数字网络时代。2002年,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县各镇。2003年,移动灵山分公司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移动电话“村村通”工程。2004年,全县389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移动电话。2005年,电信灵山分公司按照“信息扶贫,电话先行,宽带进村,电话入户,统筹城乡,共同致富”发展方针,实施“户户通”网络工程,互联网宽带业务由城镇逐步向农村延伸。全县3600多个自然村通电话率达96%,走在全自治区同类县前列。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建立县、镇、村三级移动电话基站138个,县境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盖覆。年末市内固定电话用户11.22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7.8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65万户,互联网用户1.31万户。到2012年,全县每百户城镇住户有移动电话185部,固定电话73.3部,上互联网计算机91.7台。每百户农村住户有移动电话220部,固定电话70.7部,上互联网计算机13.6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