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分析-第2版工程地质

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分析-第2版工程地质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片流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山坡上的松散物质及风化壳表层的面状机械侵蚀作用,称为洗刷作用。图5.18片流、洪流和河流形成示意图片流是指降雨后沿斜坡发生的斜坡面状流水,其规模受地形和岩土类型的影响。在河流的中下游阶段及河流的壮年期,河流的下切作用趋于平衡和稳定。图 5.21、图 5.22 是长江河道变迁图及河流在侧蚀作用下使河道变迁形成的牛轭湖示意图。

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分析-第2版工程地质

1.一般地表水流的分类

在大气降水较多的地区(多为山岭地区),根据其降水和山区地形的组合,地表水流一般分为片流、洪流和河流。片流汇集后在地势陡峻处形成洪流,最后它们都汇入河流。前两者也称暂时性流水,后者是常年性流水。图 5.18 所示是片流、洪流和河流形成的示意图

2.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暂时性流水分为斜坡上的片流和山区常见的洪流两种。

(1)片流的地质作用。

片流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山坡上的松散物质及风化壳表层的面状机械侵蚀作用,称为洗刷作用。片流也可冲蚀坡面,形成线状沟槽。片流可将冲刷、冲蚀产物搬运到坡角沉积,形成无分选和层理的沉积物,称坡积物。

图5.18 片流、洪流和河流形成示意图

片流是指降雨后沿斜坡发生的斜坡面状流水,其规模受地形和岩土类型的影响。片流常将斜坡面改造为劣地,使斜坡地表的水土流失,地表肥沃的土壤被雨水冲走,留下贫瘠的土壤使植物更加难于生长,从而进一步加剧斜坡面的水土流失,造成恶性循环。流失的水土在坡麓堆积形成坡积物。

(2)洪流的地质作用。

洪流多发育在山区,坡度大、下蚀能力强,故冲沟多为 V 字形。洪流有较强的地质破坏作用,对山下的农田、村庄、交通道路、生活生产等基础设施都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对于山洪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预防请参考本书相关章节的内容。

洪流的侵蚀作用:洪流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泥沙、石块对沟谷的冲蚀和磨蚀作用。

洪流的搬运作用:洪流以自身的动力将堆积物及侵蚀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其特点为:以机械搬运作用为主,大小混杂,但略具层理。

洪流沿沟谷流动时,由于集中了大量的水,沟底坡度大、流速快,因而拥有巨大的动能,对沟谷的岩石有很大的破坏力。河流以其自身的水力和携带的沙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冲击和磨蚀,这个过程称为洪流的冲刷作用。由冲刷作用形成的沟底狭窄、两臂陡峭的沟谷叫冲沟。初始形成的冲沟在洪流的不断作用下,可以不断地加深、展宽和向沟头方向伸长,可在冲沟沟壁上形成支沟。冲沟的发展大致分为冲槽阶段、下切阶段、平衡阶段、休止阶段四部分。

洪流在地势陡峻的山区,常由多股片流汇聚形成,可使该区域形成沟谷系统。堆积洪积物和洪积扇地形如图5.19 所示。

洪积物属快速堆积物,故大小混杂,分选性较差,但因搬运过程中颗粒间互相碰撞和摩擦,使其有一定的磨圆度。在沟口扇顶部位,沉积物厚度大、颗粒粗,通常由砾和沙组成。在扇边缘处,沉积物厚度小、颗粒细,多由泥、沙组成。从扇顶到扇边缘,粒径呈现出由大到小带状分布的特点。

图5.19 堆积洪积物和洪积扇形成示意图

3.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是在一定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线形槽状凹地为河流提供了行水的场所,大气降水则为河流提供了水源。河流是在河床与水流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的,一般有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河流侵蚀有三种方式:下切侵蚀、侧向侵蚀、向源侵蚀。

河流的径流量,年内及年际变化较大,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规律。例如长江,夏秋水量占年径流量的 70%~80%,冬春较少。再以陕县测定的黄河流量为例,最大流量为 22 000 m3/s,最小为 200 m3/s,相差 100 多倍。

河流由于其流经区域长、跨越地域广、上下游落差大等特点,其对于地貌的改变也比较显著,但经历的时间也比较漫长。

(1)河流的侵蚀作用。

①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

下切侵蚀,又称垂直侵蚀或深切侵蚀,它可加深河谷,下切穿透的含水层越多,能得到的地下水补给越丰富。

河流由于集中了大量的水,沟底坡度大、流速快,因而拥有巨大的动能,加之水流本身对于岩石的腐蚀作用,因此对沟谷的岩石有很大的破坏力。河流以其自身的水力和携带的沙石,对沟底进行冲击、淘刷和磨蚀,这个过程称为河流的纵向冲刷作用。冲刷作用使河床底部不断地变深、拓展、加深。河道两侧形成的狭窄的沟底、陡峭谷岸就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显著表现。在下切过程中如果遇到断层等地质结构就会形成比较大的瀑布。下切作用不断使河床展宽和伸长。在河流的中下游阶段及河流的壮年期,河流的下切作用趋于平衡和稳定。

初期的下切侵蚀作用会使河流的落差进一步加大,图 5.20 所示是长江河道上下游落差示意图。

图5.20 长江河道上下游高程落差示意图

②河流的侧向侵蚀作用。

侧向侵蚀又称旁蚀或侧蚀,是水流侵蚀河岸的过程。它使河岸后退、沟谷展宽,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的地方。

河流由于高程落差,加上集中了大量的水,沟底坡度大、流速快,因而拥有巨大的动能,加之水流本身对于岩石的腐蚀作用,因此对沟谷两岸的岩石有很大的破坏力。再加之河流以其自身的水力携带的泥土沙石的沉积,其结果往往会使河道发生显著的变化。古河道两侧的蛇曲、牛轭湖、沼泽等就是河流的侧蚀作用遗留的结果。图 5.21、图 5.22 是长江河道变迁图及河流在侧蚀作用下使河道变迁形成的牛轭湖示意图。(www.xing528.com)

图5.21 长江下荆江河道变迁图(陈钦峦等)

图5.22 河道蛇曲与牛轭湖形成示意图

③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向源侵蚀,又称溯源侵蚀,这种侵蚀通常是在下切侵蚀过程中体现的,向源侵蚀使河流源头向分水岭推进。当源头达到并切穿分水岭时,可与分水岭另一坡的河流连通,而将它“抢夺”过来,称为河流的袭夺。

(2)河流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河流集中了大量的水,河道落差大、流速快,因而拥有巨大的动能,加之水流本身对于岩石的腐蚀作用,因此对于上游的冲刷、掏蚀、裹挟作用很大。对于植被较差的上游地区会造成比较大的水土流失现象。例如:我国北方的黄河在上游的青海、甘肃、陕西水土流失现象就非常严重。

上游流失泥沙在河流水力动能的携带下被带到河道的中下游地区,这些泥沙随着河道落差的逐渐减小而沉积散落在河床和河道的两侧阶地上,形成河漫滩或者使河床进一步变高。这些变高的河床再加上河流的下切和侧蚀作用,更加剧了河道的不稳定和变迁。

①河流沉积与改道对人类居住地的影响。

对于沿河流两侧居住的村落而言,刚开始居住在河道的西侧,村落的地理位置高于河床底部。而随着上游泥沙的不断沉积,河床慢慢升高,与村落高低持平。随着上游泥沙的进一步沉积,河床继续升高,河床底面高于村落的地面。此时,在重力作用下河流会自然选道,从河床较高处流向地势较低的地方。为了防止村落被河水冲毁和淹没,人们只好搬迁,将村落从低处搬迁到被河床抬高的地方。而此时人们会发现,他们的村落从原来在河道的西侧移到了河道的东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原因。图 5.23 所示为河道变迁引起村庄和河道换位示意图。

图5.23 河道沉积变迁引起村庄和河道换位示意图

拓展阅读5.6:含沙量最大的河——黄河

中国许多河流的含沙量、输沙量较大。全国每年的输沙量超过 1 000 万吨的河流有 42 条,黄河陕县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16 亿吨。与世界其他大河相比,黄河输沙量是密西西比河的 5.2 倍、亚马孙河的 4.4 倍、刚果河的 24.6 倍。长江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 亿吨。因此,在黄河下游及长江的荆江河段,由于泥沙沉积而成为“地上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西南缘的雅拉达泽,曲折穿行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最后在山东垦利县注入勃海。黄河以泥沙含量高而闻名于世,其含沙量居世界各大河之冠。据计算,黄河从中游带下的泥沙每年约有16 亿吨之多,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1 米高、1 米宽的土墙,可以绕地球赤道27 圈。“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生动地反映了黄河的这一特点。黄河多泥沙是由于其流域为暴雨区,而且中游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大面积深厚而疏松的黄土,加之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在暴雨的冲刷下,滔滔洪水挟带着滚滚黄沙一股脑儿地泄入黄河。由于河水中泥沙过多,使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不断抬高,有些地方河底已经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因此,黄河的防汛历来都是国家的重要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改造黄河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黄河两岸的水害逐渐减少,昔日的黄泛区变成了当地人民的美好家园。但是,人们与黄河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控制水土流失、拦洪筑坝、加固黄河大堤还是十分艰巨的工作。

②尊重自然规律,防患于未然。

对于沿河流两侧居住的村落而言,随着河道上游泥沙的下泄和不断沉积,河床慢慢升高。为了防止村落被河水冲毁和淹没,从尊重自然的角度讲,人们应该搬迁,将村落从低处搬迁到被河床抬高的地方,给河流让出道路,让河流在重力作用下自行选择地势低洼处作为新的河道。但这种搬迁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损失和不方便,如物品的转移和房屋的重建等。但这是自然规律,人类必须遵从,否则就会留下隐患。

案例阅读5.2:黄河——地上河

我国北方的黄河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泛滥,给沿河两岸的民众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毛主席为此曾多次视察黄河,并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的泛滥主要是上游地区风化严重,大量的泥沙被搬运并冲向中下游,在沉积作用下使河床抬高,迫使水流沿纵向向河道两侧的低洼处(农田、村庄等人类生产生活区域)流淌,从而造成水淹灾害。

防止灾害发生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河流上游搞绿化,植树造林,加大河流形成区域的植被和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和泥沙下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河流泛滥的灾害。而如果不注重上游的绿化保护,只在下游进行被动的防护,就会造成更大的灾难和隐患。河南省开封市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黄河上游泥沙在开封市地区沉积使河床逐渐升高,为了防止水流沿纵向向河道两侧的低洼处(农田、村庄等人类生产生活区域)流淌,从而造成水淹灾害,开封市采取不断加高河岸两侧堤坝的措施来应对不断升高的河床。其结果是:据统计,目前开封市区黄河河床的高程已经高出市区10 层楼房的高度。如此高的落差,在黄河 7—8月水流丰沛季节,河水的势能就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这就是为什么说“黄河是悬在开封市人民头上的一把刀”的原因。

(3)河流在河口处的沉积。

侵蚀产生的物质(包括流域坡面上侵蚀的物质)被水流沿河搬运,主要在中下游堆积,形成深厚的冲积层。当河流发展到一定阶段,河床的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状态,即水流的能量正好消耗于搬运水中泥沙和克服水流所受阻力时,河流既不侵蚀,也不堆积。在地质和气候条件比较均一的情况下,河床的纵剖面表现为一条较光滑均匀的曲线,称为平衡剖面。一旦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平衡被破坏,河流又向着新的平衡剖面发展。

河流在末端的河口处一般会流入海洋,在此过程中会形成三角湾和三角洲。图 5.24 所示是河流在末端的河口处流入海洋形成三角湾和三角洲。

图5.24 河流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湾和三角洲的示意图

(4)河流地质作用的综合过程。

其实,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会体现在河流从产生到消亡的全过程中,而且各个作用互相影响,其主要特点是河流流经区域长、跨越地域广、上下游落差大、对地貌的改变显著,但经历的时间比较漫长。河流地质作用的综合过程如图 5.25 所示。

图5.25 河流地质作用的综合过程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