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地质第2版:优化地表水使用

工程地质第2版:优化地表水使用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些地区,开采利用地下水可降低地下水位,配合地面排水,进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但地下水超量开采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水井建设费用和抽水费用增加。因此,我国已对地表水进行了立法保护。地表淡水按储量计算基本上能够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工程地质第2版:优化地表水使用

1.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合理使用

为促进一个流域、地区或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须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合理的统一开发利用和管理。在农田灌溉中,联合运用的主要形式是井渠结合。有些地区修建了大规模的引水、调水工程,与原有的井灌区联成一个系统;而在一些大型自流灌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又在灌区进行了机井建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央河谷、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和中国的黄淮海平原,都是大面积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的地区。

2.合理使用的优点

(1)调蓄地表径流。利用含水层的蓄水功能,蓄存丰水时期的多余地表水量,供枯水时期使用。

(2)改善地下水质。调蓄地表径流水量,对含盐量较高的地下水可以起到稀释作用。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一些灌区,曾采用这样的方法减少地下水的含盐量。中国黄淮海平原的黑龙港地区,对浅层矿化地下水也进行过“抽咸换淡”。在荷兰,有些地方还把夏天温度较高的水回灌地下,到冬天抽出灌溉对水温要求较高的温室花卉和蔬菜

(3)调控地下水位。大型水库和灌区的修建,增加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导致灌溉土地渍涝和次生盐碱化。在这些地区,开采利用地下水可降低地下水位,配合地面排水,进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但地下水超量开采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水井建设费用和抽水费用增加。长期超采会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招致地面沉陷和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等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可引进地表水,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并对地下水进行回灌,以调控地下水位。

3.地表水水质的保护

地表水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地表水的数量、覆盖面积在逐年减少,而地表水的污染程度却在逐年增加。据统计资料分析表明,世界上大约有 1/6 的人得不到安全洁净的饮用水。

因此,我国已对地表水进行了立法保护。对于工矿企业、居民生活所排出的污水必须进行净化处理后才可排入地表水河流。尤其是铁路、公路等的建设和施工企业,一般工作在地表水的上游,应该更加注重对水质的保护。

地表淡水按储量计算基本上能够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求。然而,地表淡水的分布却很不均匀。相对于非洲和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人均淡水水资源要丰富很多。其中,在人口只有不到 3 亿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就储存着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拓展阅读 5.1: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淡水湖群——五大湖,是分布在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地区的 5 个相连大湖的总称。它们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总面积达 24.52 万平方千米,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因而获得了“北美大陆地中海”的称号。除伊利湖外,其余 4 个湖湖地均低于海平面,其中,安大略湖湖地在海平面以下150 m。湖水平均深度为 99 m,超过北海(94 m);总蓄水量达 24 458 km3,占全世界淡水总量的 1/5,约相当于北美洲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年径流量的 40 倍,占美国湖泊和水库供应淡水总量的 90% 左右。湖面由西向东逐级降低,最后由安大略湖汇经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位于最上游的苏必利尔湖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面积达 8.24 万平方千米,蓄水量为五大湖的一半以上,如图 5.6 和图 5.7 所示。

图5.6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图5.7 五大湖与圣劳伦斯湾

苏必利尔湖是北美洲五大湖最西北和最大的一个,也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仅次于里海的第二大湖。湖东北面为加拿大,西南面为美国。湖面东西长 616 km,南北最宽处为 257 km,湖面平均海拔 180 m,水面积 82 103 km2,最大深度为 405 m,蓄水量为 1.2 万立方千米;有近 200 条河流注入湖中,以尼皮贡和圣路易斯河为最大。湖中主要岛屿有罗亚尔岛(美国国家公园之一)、阿波斯特尔群岛、米奇皮科滕岛和圣伊尼亚斯岛,沿湖多林地,风景秀丽,人口稀少。苏必利尔湖水质清澈,湖面多风浪,湖区冬寒夏凉,季节性渔猎和旅游为当地娱乐业主要项目。该湖蕴藏有多种矿物,有很多天然港湾和人工港口,主要有加拿大的桑德贝和美国的塔科尼特等,全年通航期为 8 个月。该湖 1622年为法国探险家发现,湖名取自法语,意为“上湖”。

拓展阅读5.2: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贝加尔湖是亚欧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最深处达 1 620 m,总蓄水量为 23 600 km3,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约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1/5。在我国古书上,这里称为“北海”,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的故事即发生在此处。

地下水冲出地面或山上积雪的融化形成了地表水,在地表的高差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地表水流动形成河流。地表水大多是淡水,它们是地表生物圈维持生命的基础,尤其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发展更是离不开水的支持。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变暖)和环境的恶化,地表水资源正变得日益紧张,对地表水资源的争夺也随即展开。下面的案例就说明了我们国家和印度在湄公河上对水资源的需求。

案例阅读5.1:中国巨型水利工程——南水北调水利工程简介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28 124 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 27 115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 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居世界第 109 位。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如图 5.8 和图 5.9 所示。

图5.8 南水北调水利工程西线、中线、东线线路图

图5.9 南水北调水利工程中线干线工程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1.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 83%,耕地面积占全国 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 513 亿立方米,占全国的 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 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 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 3 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 1 573 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 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 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 264 亿立方米,不足全国的 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的 10% 和 12%,缺水十分严重。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 10 倍,亩均水量为17 倍。江、淮、黄、海 4 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 5.1。

表5.1 全国及江、淮、黄、海流域人均、亩均水量(1990年)

注:①1 亩=666.67 m2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还因为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 2~4,北方为 3~8,淮河为 15,海河则高达 20。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 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 70%;海河出现过连续 8年枯水年(1980—1987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 57%;淮河也有类似现象。华北地区降雨受季风影响,7、8 两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调蓄困难,可利用的径流不多,造成汛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非汛期却又严重缺水。

(2)北方缺水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华北和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农牧业生产和土地开发潜力很大,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该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水资源长期供不应求,已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且日趋严重。

①因缺水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20 世纪 80年代初期,连续干旱使得京、津和京广铁路沿线许多大中城市的部分工厂因缺水而停产,经济损失很大。城市居民生活不得不实行定时、定量、低压供水。不少地区因缺水限制能源、原材料和化工等耗水较多的工业发展。一些拟建项目因缺水而举棋不定或被迫另择建设地点。一些地区为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挤占农业灌溉用水,不仅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社会安定。

②因缺水被迫大量超采地下水。早在20 世纪 8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与胶东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就已经很高,但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地区在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不得不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超量开采,因而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深层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了北京、天津沧州衡水等城市地面沉降,使建筑物、堤防发生裂缝。胶东烟台、潍北等地,地下水位已下降至海平面以下,导致海水浸入淡水含水层。

③一些缺水严重的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的深层地下水,使氟骨病和甲状腺病等地方病蔓延,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许多地方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重复使用,造成环境恶化和农副产品被污染。

(3)实施南水北调势在必行

京、津、华北等地区水资源短缺,要解决这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必须贯彻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大力推广节水措施。20 世纪 80年代以来,华北等地区积极采取加强节约用水管理、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地下水回灌、污水利用以及兴修水利设施和加强水资源的调配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1987年,北京、天津水的重复利用率已分别达到 77.6% 和72.5%,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5年日本为74%,美国为87%)。人均生活用水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也低于国内南方大城市的水平(1993年北京、天津人均生活用水量分别为 85.6 m3 和45 m3,同期上海为 87.3 m3、武汉为 112.m3、广州为 187.6 m3)。因此,进一步挖掘当地水源和节水潜力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当时初步测算,到 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区年缺水量将超过200 亿m3。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除进一步研究和搞好全面节约用水、挖掘当地各种水源潜力外,尽快实施从邻近的长江流域丰水区调水是十分必要的紧迫任务。

2.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布局(www.xing528.com)

经多年的勘测、规划、研究,按照长江与北方缺水区之间的地形、地质状况,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规划了 3 条调水线路,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的总体规划布局。3 条调水线路有各自的主要任务和供水范围,可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

(1)东线调水工程。

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和扩建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后可自流,经位临运河、南运河到天津。输水主干线长 1 150 km,其中黄河以南 660 km,黄河以北 490 km。全线最高处东平湖蓄水位与抽江水位之差为 40 m,共建 13 个梯级泵站,总扬程 65 m。

东线工程的供水范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苏北、皖北、山东、河北黑龙港和运东地区、天津市等,主要任务是供水,并兼有航运防洪、除涝等综合利用效益。

江苏省于 1961年开始建设江都泵站,经不断扩建延伸,现江苏江水北调工程向北调水能力为:抽江 400 m3/s,年抽江水量约 33 亿立方米,可送水到南四湖 30 m3/s,水量 2 亿~4 亿立方米,抽水泵站装机容量为 14 万千瓦。东线调水工程可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向北延伸。工程规划的总规模为抽江流量 1 000 m3/s,年供水量 186 亿 m3,其中,过黄河 400 m3/s,90 亿立方米;抽水泵站总装机容量为 88 万千瓦,年平均用电量 35 亿千瓦时。根据受水区供需水量预测,规划的工程规模拟分 3 步实施,详见表 5.2。

表5.2 南水北调工程特性指标

注:①坝高 175 m,雅砻江;②坝高 302 m,通天河;③坝高 296 m,大渡河

(2)中线调水工程。

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总干渠自陶岔渠首闸起,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跨江、淮、黄、海 4 大流域,自流输水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渠长 1 246 km,天津干渠长 144 km。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是北京、天津、华北平原及沿线湖北、河南两省部分地区,主要任务是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输水总干渠不结合通航。

汉江是中线调水工程的水源地。汉江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 591 亿立方米,目前流域内各种用水的实际耗水量为 37 亿立方米,仅占 6%,水量较为丰富,有余水可北调。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天然入库径流量为 409 亿立方米,约占全流域 70%。现水库已建成初期规模,发挥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效益,也初步具备了调水条件。按原规划完建后期工程后,可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增大北调水量。可行性研究阶段,考虑调水和汉江中下游提高防洪标准的需要,推荐加高丹江口大坝至后期规模,近期先实施汉江中下游局部补偿,调水145 亿立方米,最终实施中下游全面治理,调水 220 亿立方米。中线工程分期实施方案见表 5.2。

(3)西线调水工程。

西线调水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引水工程拟定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入黄河。年平均调水量为 145 亿~195 亿立方米,其中通天河为 55 亿~11 亿立方米,雅砻江为 40 亿~45 亿立方米,大渡河为 50 亿立方米。西线工程的供水范围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六省(区),主要任务是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和解决西北地区、华北西部地区工农牧业生产和城乡人畜用水。

根据引水坝址与黄河之间的地形、地质条件,多年来研究了许多不同工程规模和自流、抽水不同的引水方式。西线调水工程地处海拔 3 000~4 500 m,由于长江上游各引水河段的水面高程较调入黄河的水面高程低 80~450 m,因此,西线调水工程需要修建高坝和开挖超长隧洞,筑坝高度为 175~300 m,隧洞长度为 30~160 km。西线工程分期实施意见见表5.2。

3.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全部实施后,多年平均调引长江水 500 亿~600 亿立方米。这将缓解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促进调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供水条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1)社会效益。

供水区内,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基地与重要的外贸港口,河北、河南则处于承东启西的华北经济圈,山东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大省,西北地区和华北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纵横供水区内的京广、陇海、京浦、焦枝、京九、兰新等铁路沿线有众多的工业城镇,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区域。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由于供水条件的改善,不仅可以促进供水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而且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可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可以避免一些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深层地下水而引发的水源性疾病,遏止氟骨病与甲状腺病的蔓延,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2)经济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实施后,年平均调水量500 亿~600 亿立方米,有效利用水量约 400亿立方米。东线和西线的调水量按 40% 供工业和城镇用水,60% 为农业及其他用水;中线调水量按70% 供工业和城镇用水,30% 为农业及其他用水。按照工业产值分摊系数法推算工业及城镇供水效益,按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测算农业及其他供水效益。综合各项效益,按 1995年价格水平,南水北调工程年平均经济效益为 600~800 亿元。

(3)生态与环境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水质好,增加了供水区城市生活、工业用水,改善了卫生条件,有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促进城市化建设。南水北调不仅增加了农牧业灌溉用水,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牧业种植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可改污水灌溉为清洁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副产品的危害。

提高北方供水能力后,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并可结合灌溉和季节性调节进行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条件,缓解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陷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调水后通过合理调度,还可向干涸的洼、淀、河、渠补水,增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恢复生机,促进水产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4)调水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9 513 亿立方米,调出水量占 6% 左右,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和对策措施简述如下:

①东线调水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 1 000 m3/s,为长江平均流量的 3.3%,多年平均调水量仅为长江水量的2%,比重都很小,对长江下游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如果东、中、西三线全部实施后,长江口盐水浸入影响将有所增大,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小影响。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只要采取渠道防沙和灌区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免其不利影响。根据试验和江水北调的实践,钉螺分布最北不超过江苏宝应县境,调水不会形成新钉螺区。输水沿线的水质保护,必须按国家有关法规,实行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防治水污染。

②中线调水工程。调水量约占汉江水量的 25%,占长江汉口站水量的 2%,调水量对长江干流影响较小,对汉江中下游有一定影响。调水后丹江口水电站发电量有所减少,但容量效益有所增加,加高大坝增加水库的调蓄能力,提高下游防洪标准,枯水期平均下泄流量略有减少,中水期有所缩短。因此,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有一定影响,可以通过补偿措施和汉江综合开发予以解决。中线调水的不利影响主要在水库区和输水渠沿线的土地占用和移民搬迁的影响,可以通过妥善的土地调整和移民安置解决。

③西线调水工程。三条引水线年平均可调水量分别占金沙江渡口站的 17.5%、雅砻江口的 7.5%、大渡河口的 10.6%,三条江河总调水量 195 亿立方米,分别占长江干流宜宾站径流量的 7.8%,占宜昌站水量的 3.9%。西线三条河位于高原山地待开发区,工农牧业用水量很少,富余水量较多。因此,西线调水不会给调出区的工农牧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带来什么影响。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三大水电基地,调水后将损失部分电能;调水将给局部河段的漂木造成一定困难;调水后,水库淹没部分草场和需迁移少量人口,要做好新草场的开发和安置好移民。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是显著的,不利影响是局部的,通过防范和补偿措施,其不利影响可以减小到最低限度。对于一些现在还难以预测的影响问题,可在今后实践中继续研究解决。因此,调水的影响不制约工程的决策。

4.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步骤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四化建设中一项规模宏大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华北地区缺水的一项重大工程措施,对于保证和促进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四大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工程建设的实施必须贯彻既积极又慎重的方针,做到充分论证、科学决策。1995年6月,国务院第 71 次总理办公会议明确了近期南水北调的主要目标为:解决京、津、华北等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以解决沿线城市用水为主。这就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步骤指明了方向。具体工程的实施安排,要根据供水的主要目标、资金筹集和前期准备工作等情况,分别轻重缓急进行部署。

西线调水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有关单位已进行了大量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为深入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许多基础资料,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西线工程地处高寒地区,需建高坝和打超长隧洞,工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有较长的前期准备工作。因此,需研究进一步加快西线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步伐,为促进西线工程在 21 世纪前期尽早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东线调水工程,规划设计研究的时间长,方案比较成熟。东线工程的水源充足,输水工程大部分利用现有河道改扩建,设计施工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分步实施,分期受益。但东线工程的位置较低,其供水范围只能是黄淮海平原的东部,而不能解决西部京广铁路沿线的供水问题。东线工程主要向苏、皖、鲁、冀、津五省市部分地区供水,其中,江苏省现有“江水北调”工程已可送水到山东省边界,沿线泵站的改造增容完成;泰州引江河工程也已开始实施建设,江水北调的能力将逐年有所提高,基本上可以解决江苏、安徽近期的供水问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是属于提高两省的供水保证率和适当扩大灌溉面积的问题。河北省东部和天津市均在东线和中线的供水范围,两省市都赞成先建设中线工程,后建设东线工程;山东省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趋严峻,特别是胶东地区,现在主要靠引黄河水,已满足不了用水增长的需要,急需引江水补充。因此,东线工程分步实施的重点应该是先研究解决苏、鲁两省的供水方案。

中线调水工程输水渠线所处位置地势较高,自流输水,覆盖面大,主要供水目标是京、津和华北平原西部地区,该地区的大部分城市呈条带状集中分布在输水干渠沿线,由该工程就近向其供水十分便利。

中线调水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水质好(水库水体的综合评价为Ⅱ类水),新建总干渠为专用供水渠道,渠线布置在沿线城市的上游地区,且与交叉河流全部采用立交方案,有利于保护水质,可以满足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对水质的较高要求。

中线调水工程,经可行性研究和论证认为:输水渠线布置总体格局合理,技术措施可行,综合效益显著,移民、土地占用和环境影响等问题可以妥善解决。沿线京、津、冀、豫、鄂五省(市)对中线调水工程的建设均持十分积极的态度,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请求尽快实施中线调水工程,并承诺按要求分摊中线调水工程的投资。因此,中线调水工程得到了有关省、市的一致认同,社会基础较好。

综上所述,从国务院确定的“南水北调是为了解决京、津、华北等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用水为主”的主要目标来看,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中,中线调水工程能够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建议国家优先实施中线调水工程。根据山东胶东等地区需水情况,相机实施东线调水工程的第一步方案。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步骤应该是:近期优先建设中线调水工程,相机实施东线调水工程的第一步方案。远景的实施顺序,可根据当时主要供水目标的需求状况,进行论证比较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