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解析-工程地质第2版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解析-工程地质第2版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里氏规模 4.5 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表4.1中国地震烈度表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解析-工程地质第2版

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1.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震级越大。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固定的,所以无论在任何地方测定都只有一个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可根据地震波记录图的最高振幅来确定。由于远离震中波动要衰减,不同地震仪的性能不同,记录的波动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须以标准地震仪和标准震中距的记录为准。按李希特-古登堡的最初定义,震级(M)是距震中 100 km 的标准地震仪(周期为 0.8 s,阻尼比为 0.8,放大倍率为 2 800 倍)所记录的以 μm 表示的最大振幅 A 的对数值,即

M=lgA

古登堡和李希特根据观测数据,求得震级 M 与能量 E 之间有如下关系:

lgE=11.8+1.5M

目前,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 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 9.5 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 1 800 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 100 万千瓦的发电厂 40年的发电量。“5·12”汶川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 90 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 万千瓦的发电厂2年的发电量。

现今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 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 10 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 100 km 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 32 倍,相隔两个震级其能量相差 1 000(≈32×32)倍。(www.xing528.com)

小于里氏规模 2.5 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 2.5~5.0 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 5.0 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 4.5 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

2.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表 4.1)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表4.1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