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传统中国的科举制度被永远废止。政府改革措施一出,全国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可以说是如丧考妣。对他们而言,废科举后即使有学习西方的新式教育,但在传统思想中,他们就此没有了功名出身,也就没了仕途前程。这是清代末期政治改革中的一大政策,影响至今很深。
醇王府内的溥仪
也在这一年的正月十日,爱新觉罗·溥仪降生于北京的醇亲王府。溥仪的祖父就是奕譞,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是后来俗称的醇贤亲王。他的第一、第三、第四子都夭折了,第二子载湉被姨母慈禧太后接入宫中,做了光绪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是第五子,所以奕譞死后,亲王的爵位就由载沣继承。
新式学校的学生
溥仪是载沣的长子,三岁那年的冬天,光绪与慈禧都病得很重,想到了国本问题。慈禧突然决定,将溥仪嗣立为皇帝。溥仪入宫仅两天,光绪与慈禧就相继去世。入宫第三天,十一月初九日,溥仪成了清朝的第十位皇帝,年号宣统,宫中举行了盛大的登极大典。
大典仪式在太和殿举行。按例,新皇溥仪要先在中和殿接受领侍卫大臣们的叩拜,然后到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那天天气较冷,溥仪被折腾了很长时间,作为一个才三岁的小孩,耐性固然是有限的,在龙椅上早已坐不住了。父亲载沣就上来跪下,叫他不要乱动。溥仪却哭闹起来:“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还没完没了地在进行,溥仪的哭声越来越响。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哄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这让典礼后的百官们议论纷纷,“快完了”、“要回家”在这样的场合都是极不适宜的话,一切好像是不祥的征兆。[172](www.xing528.com)
摄政王载沣像
众所周知,这个皇位真的没有永固,不到三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溥仪被迫退了位。
溥仪当上皇帝后,与他父亲真正认识的机缘,为时甚短。在溥仪做宣统帝的最后一年,两人才有较接近的认识。毕竟那时溥仪只是一个三岁的小孩,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有限的。
宣统三年(1911)七月十八日辰刻,溥仪进入毓庆宫,开始读书了。这里曾是嘉庆、光绪两位皇帝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溥仪的课本主要是“十三经”,外加辅助教材《大学衍义》、《朱子家训》、《圣谕广训》、《大清开国方略》、《圣武记》等等。按规定,摄政王需来查看皇上的学习情况。第一次来看视溥仪读书时,溥仪只念了《孟子》中的两句,就念不下去了。载沣却连连点头,说:“好,好,皇上好,好好地念,念书吧!”看来载沣也有点紧张,大概待了不到两分钟就走了。从这天起,溥仪知道了自己父亲的样子:不像老师,没有胡子,脸上也没皱纹,脑后的花翎子总是在跳动,说话还有点结巴。此后,载沣每隔一个月来一次,每次来的时间都不过两分钟。
金嵌珠宝“金瓯永固”杯(故宫博物院藏)。阳文篆书“金瓯永固”四字,另一面以“乾隆年制”落款。为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的专用酒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