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1858—1927)是广东南海人,博学多才,特别精通经学,是当时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提倡要用孔子纪年,尊孔保教。给事中余联沅认为,康有为的行为是“惑世诬民,非圣无法”,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要求将他写的书统统焚毁。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科考,适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令国人十分愤慨,就与一千三百多名各省举人一起联名上万言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这份联名书,光绪根本看不到。不久,康有为就独自署名上书,由都察院代传。光绪阅后,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赏,下令有关部门讨论新政的问题。[155]
光绪帝像
康有为在京城中还成立了“保国会”,提倡变法强国。尚书李端棻,大学士徐致靖、张百熙,给事中高燮曾等人,先后都向光绪推荐康有为。四月份,光绪初次召见了康有为。康有为利用这次机会,充分陈述他变法强国的见解,让亲政不久的光绪深受震动。康有为说:“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变法须统筹全局而行之,遍及用人行政。”光绪担心道:“奈掣肘何?”这个掣肘意指慈禧太后。康有为就说:“就皇上现有之权,行可变之事,扼要以图,亦足救国。唯大臣守旧,当广召小臣,破格擢用;并请下哀痛之诏,收拾人心。”康有为的意思,是要从用人施政上下功夫,变不利形势为有利条件,利用光绪现有的能力,挽回人心,收拾时局。光绪觉得他的陈词实在是说得好,就让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享有专奏的特权。
不久,维新派人员侍读杨锐、中书林旭、主事刘光第、知府谭嗣同都被召纳到新政的工程中来了,这些人就是康有为所说的“小臣”。根据康有为等人的新政谋划,光绪下令全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振兴农学,奖励新书新器,改各省书院为学校,允许士民百姓上书言事,等等。同时,在朝廷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光禄、太仆、鸿胪诸寺,及各省与总督同城之巡抚,河道总督,粮道、盐道,在懋勤殿形成会议制度,改元易服,南巡迁都。变法就这样开始了。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康有为像
维新变法使中外震动。但是新政的推行者在朝政中大多是弱者,数量更多的实权官僚并不欣赏政治改革,况且慈禧一直掌握着朝政大权,改革很快夭折。变法推行的时间大概只有一百天。
保国会章程
慈禧太后重新垂帘,罢撤新政,将光绪幽禁在瀛台;同时下令逮捕新政党羽,很多人因此被捕杀。康有为连夜离京,乘船南逃,路上听说光绪有生命之忧,他就写好遗书,准备跳海殉国。将要蹈海自杀前,忽然听说光绪并无大事,他觉得还不必殉国,就逃往日本,又流转南洋,后来到欧美各国游历去了。
起初,慈禧仍想着将光绪废掉,对外只说他有病,在瀛台疗养。
京城里开始谣言四起,都说光绪病重。开初有人说是得了淋症,接着有人传言是得腹泻症,又说光绪有遗精症,后有人又说是患咳嗽症,等等。这些消息的来源,都是从内务府太医院传出来的,确凿有据。但实际上,这些传言是慈禧与荣禄等人有意制造的,为他们的阴谋编好舆论。
八月初六日,北京有电旨打往上海,说是光绪驾崩。有人说,这种谣言也就是慈禧放出来的,其他人谁敢呢?不久,又有新的诏书到来,说光绪未死,不过是病势加剧、不能临朝视事而已。一切依然是由垂帘听政的慈禧决断。
京师大学堂职员
八月初七日,有一个英国传教士,向内务府御膳茶房人员询问光绪的健康状况,这人说皇上已得了失心疯病,多次要外逃。大概是光绪要逃脱虎口,被慈禧党羽觉察,将他幽禁在南海瀛台中。那里四面环水,只有一面设有板桥可以出入,十分闭塞。据称,当时想随光绪外逃的六名太监,被抓后,在十三日与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一起被处斩。对光绪的看管自然更加严格起来,所有监护的太监都是慈禧的亲信。
1895年5月出版的《公车上书记》
清廷大肆缉捕、惩治新党人员,当时被拿办下狱、革职、圈禁、停差、逮捕家属者,还有很多人。下面聊举数例。
徐致靖,直隶省人,翰林院侍读学士;七月光绪帝特擢署礼部右侍郎;西太后训政后,革职下狱永禁。(www.xing528.com)
陈宝箴,江西省人,湖南巡抚,力行新政;光绪帝屡诏嘉奖。西太后训政后,革职永不叙用。
张荫桓,广东省人,户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戊戌六月,特授铁路矿务大臣。西太后训政后,革职,抄查家产,遣戍新疆。
黄遵宪,广东省人,在上海创设《时务报》,曾任湖南按察使;光绪帝新擢三品卿,出使日本大臣。西太后训政后,免官逮捕。
端方,满洲人,原任霸昌道;戊戌六月,光绪帝新授三品卿衔,督办农工商局新政;西太后训政后,销衔撤差。
张元济,浙江省人,刑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兼办铁路矿务事;上书要求改革官制;西太后训政后,革职永不叙用。
熊希龄,湖南省人,翰林院庶吉士;曾帮助陈宝箴、黄遵宪推行新政;西太后训政后,革职永不叙用,圈禁于家。
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在“后党”的高压下,可谓“一网打尽”。此后主持朝政大事的,是荣禄,担任军机大臣,兼统辖北洋各军。[156]
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八、九日间,废黜光绪的谣言越来越多,不由得人们不信。当时日本的《时事新报》也有相关报道,大意是说:“太后欲九月八、九日废立光绪,预约庆、端二亲王,率神机营之兵入宫,发西后之诏而举事。……今托词光绪有疾,召集名医,而观九月三日之病谕,则可为深虑焉。盖彼辈之意,以为废病危之帝,而招天下物议,不如俟其自死,今惟设法速其死而已。故光绪今有大病,而求米粥则不得,求鸡丝则不得,凡所求食,皆诡词拒之,故伤其意。而太后竟若罔闻,惟数日一招优伶入宫,临观取乐而已。”[157]
梁启超像
一般认为,日本人的这段报道,应该是比较可信的。慈禧为首的“后党”,处心积虑,希望光绪早死,好另立新君,维持现有的权力和地位。但若真要废黜光绪,不仅要满人权贵们意见趋同,更要汉人为主的南方各封疆大吏们的认可。慈禧就向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发了密旨,让他们同意废帝之举。
刘坤一曾想抵制废光绪之议,与张之洞协同一致,让光绪复辟,以安定社稷。不料,张之洞有点滑头,说是西太后与光绪间的不相洽,只是一家私事,不应是臣下们所当争论的。刘坤一明白了张之洞的意思,只好一人上奏,表示反对。正好康有为与其学生梁启超等人,联合了南洋群岛等地华商,共立“保皇会”,致电政府,拥护光绪,反对废帝。一时海内舆论大起,对慈禧等人多有指摘。
到光绪二十五年,东南志士蔡元培、黄炎培、经元善、王维泰等千余人,联合致电清廷,要求慈禧停止立嗣之议。但在次年正月,立嗣的诏书就出来了,以光绪的名义为同治皇帝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俊为嗣。皇帝的诏书这样写道:“入继之初,曾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统系所关,至为重大。忧思及此,无地自容,诸病何能望愈!用再叩恳圣慈,就近于宗室中慎简贤良,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为将来大统之畀。”
这虽是光绪的朱笔上谕,但可以想象,诏书中所宣告的,应非光绪本意。
诏书发布后,天下震动,东南地区士民的反应特别激烈,上千人联名上书表示异议。
这时义和团运动就起来了,他们的口号就是灭洋人、杀新党。这个运动得到了慈禧的默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