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磁峰古寨探秘:古今纵横解密

磁峰古寨探秘:古今纵横解密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磁峰位于四川彭州西北深丘山区,古寨不少,仅境内皇城村著名的古寨就有尹家寨子、高篱寨、塔子坪寨子、蛮寨子。磁峰人把高峰山上的寨子称为蛮寨子,说明这个寨子不是今人所建,也不是汉人所建。唐宋时期,磁峰被称为金城乡,《彭县志》和《磁峰乡志》也无寨子之说。秦以前磁峰称小郫,更无建寨之说。可见,磁峰当时是鱼凫王之辖地或者是立寨为府的管理中心,或者可以说是古蜀国国家领导中心。

磁峰古寨探秘:古今纵横解密

磁峰位于四川彭州西北深丘山区,古寨不少,仅境内皇城村著名的古寨就有尹家寨子、高篱寨、塔子坪寨子、蛮寨子。

尹家寨子位于磁峰镇东北,北起皇城村与涌华村交界的高峰寺,东与涌华村五家沟接壤,南邻花塔村与庙坪村,西与本村荷包田相邻,辖地面积800亩以上。据尹氏后人尹显才、尹显方说,寨子是由祖上尹汉章[1]所建,时间是清末。寨子不大,寨门前设有两门土台炮,气势威武而庄严,令人望而生畏,不敢侵犯。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尹汉章带头募捐钱粮在高峰山上修建高峰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尹汉章病逝后,寨院萧条破败,以至后人住家任其凋残,不予维护而毁。后来,高峰寺也被毁。

高篱寨属磁峰高氏所立,北至皇城村高峰山下三倒拐,东至花塔村塔子园,南至鹿坪社区芹菜湾高家屋基坪,西至皇城村与花塔村交界的磨子沟小溪。据九十多岁高龄的高永善、近九十岁的高永茂老人说,辖地面积2000亩以上。此寨建于清顺治末康熙初湖广填四川时。当时,迁徙到荷包村境内湖广坪的人家只有30多户,占用面积按人口多少分配,并指地为域,插标为界。为了确保所占面积不被他人侵占,高氏便划竹编笆插篱为界,故名高篱寨。

塔子坪寨子位于滴水村一组向南的背后山脊上,与皇城村皇城山北界山梁紧密相连。据当地老人刘期富、王守明、叶万良等讲,此寨建在当时的塔子坪周围,建筑年代不详,所辖面积可能在300亩以上。

蛮寨子位于涌华村、皇城村、滴水村交界处的磁峰高峰山山顶上。该山山峰海拔近1400米,寨子占地4—5亩。据当地人讲,当时方圆面积40—50亩,辖地可达400—500亩。该寨子居于尹家寨子和高篱寨之上,因年代久远,十分古老,人们称它为蛮寨子。蛮寨子居于高山之巅的一个大坪,人称寨子坪。站在寨子坪,仰视四周,北观九峰、云华、天台山,东览老君山、白鹿顶,以及延伸的牛心山等,南将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尽收眼底,西望大面山(赵公山)与岷山及西岭雪山,火烧山与二峨山如一头巨牛伏首拱伏西南。低头俯视,脚下千山万壑,阡陌纵横,蟠江河和土(杜)溪河左盘右绕,交汇于木鱼山后经莲花湖蜿蜒东逝。蓝天白云,青山簇拥,八方俯伏,唯我独尊,可见所谓“蛮子”在此建寨的良苦用心!蛮寨子寨子坪内有七眼古井,泉流四季,常年不涸。寨子内已无物可存,仅有一段500余米长的土筑城墙。现存的城墙依山脊而建,宽约3—5米,高约1—3米,有的地段甚至高达3米以上,有的地段低于1米。城墙上已长满树木荒草,掩映着历史的沧桑。除此而外,小石社区边有两座蛮寨子,面积都在2000亩以上。

磁峰人把高峰山上的寨子称为蛮寨子,说明这个寨子不是今人所建,也不是汉人所建。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有指南方汉族的意思;从字面上讲,有粗野、凶恶、不通情达理的意思。对于这种不讲道理且十分固执的人,四川人有种说法是“蛮刀都砍不进”。蛮子,又称蛮夷,是古代中国人对于汉族之外的所有少数民族的统称,而蛮夷所居之地更多时候是指接近汉民族政权疆域四周的少数民族地区。四川的蛮夷之地大部分在甘孜、阿坝、凉山地区,绵阳市北川等地也有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地,主要是羌族。由此可见,蛮寨子是少数民族所建。那磁峰人以前是少数民族吗?磁峰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吗?根据历史和文献记载,磁峰人基本上是湖广填四川时迁徙到此的,早期土著居民很少。另一种说法是凡早于湖广填四川前在此居住的居民都被称为蛮子,如明朝成化年间派往藏区剿蕃的贾、芶、董三姓,平蕃后就在理县通化一带居住,早于湖广填四川姓氏。听贾、芶、董三姓的后人说,他们迁到此地时几乎与湖广填四川同期,因平蕃后,长居岷江沿岸一带,后听说康熙帝大兴填川之风才从山里迁到此,根本没有建过什么寨子。元统治者最怕民众集中造反,就连菜刀都是十户人用一把,且还用铁链拴锁,由卫兵守着,更不用说建寨而集中居住了。唐宋时期,磁峰被称为金城乡,《彭县志》和《磁峰乡志》也无寨子之说。秦汉至两晋,磁峰为湔氐道(县),其间蜀汉为“湔县”。秦以前磁峰称小郫(见任乃强先生《四川上古史新探》第65页),更无建寨之说。那么蛮寨子究竟是何人所建,何族所建呢?既然是蛮寨,按前理,自然是少数民族所建。把一个寨子建于高达1400米左右的高山之上(或许建寨时的海拔高度比现在还高)的只有我们四川境内古老而文明的羌族了。

羌族为何把寨子建于此,是何时建于此的,下面做一个初步探索。

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几个民族之一,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活化石,他们原聚居于甘肃青海一带,后来逐渐迁往岷江上游地区,蜀祖先王蚕丛、柏灌、鱼凫就是他们的氏族首领。《华阳国志》中有“鱼凫田于湔山,忽得仙道”的记载,任乃强先生说湔山就是湔水与白沙河的分水岭,即现在磁峰与虹口交界的尖尖(湔)山和老熊坪一带。乃强先生还说:“白沙、紫坪与灌县城东的蒲阳、白果、向峨、宽河坝[2]木瓜[3]等高丘河源的耕地,与虹口区皆当属湔山范围(鱼凫氏开辟之地),故秦代称此带羌支为‘湔氐’,汉为湔氐道(县),蜀汉为‘湔县’(这与李冰兴都江水利应有关系)。”可见,磁峰当时是鱼凫王之辖地或者是立寨为府的管理中心,或者可以说是古蜀国国家领导中心。

鱼凫氏到磁峰立寨为府有以下几种推测:

一是人口发展众多,原始的打猎和捕鱼不能满足众氏族生存,于是鱼凫氏沿岷江南迁,来到湔山一带,以寻求利于渔猎的生存条件。当时仍有部分留在原地,如冉氏与駹氏等部落。(www.xing528.com)

二是与柏灌氏的常年战争迫使他们迁到能避免战争的地方。高峰山蛮寨子地理位置特殊,居于高山之巅,能窥见百米以外的一草一木,易守难攻,利于部落在此发展。

蛮寨子北倚九峰山,东北与东有天台、云华、白鹿、牛心等山为嶂,南有丹景山、城墙岩、云家坡为屏,西有二峨山和火烧山为护卫,后能与老家松潘、茂县、汶川等领地相互传递信息,相互联系,遇事能相互照应。远近有四水相阻,境外东有湔江,西有岷江,形成天然的阻隔优势;境内有蟠江河、土(杜)溪河。这里能攻能守,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关隘津口要地和军事战略要地;这里台地众多,有利于农耕发展;这里崇山峻岭,野兽众多,为打猎提供了条件;这里依山傍海,更利于捕捞事业的发展。氏族部落的兴旺和发展还有哪个地方能比这里好呢?在这里建寨立国兴邦不正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吗?

三是氏族内部分支很多,由于人员不断发展,从和谐发展到各种恩怨相结,互仇互怨,争相斗害,手足相残,于是产生了频繁的战争,如与戈基人的战争、与冉駹氏的战争。暴力不断,残酷无情,蜀人无能力抵抗,于是从岷江两岸退守东岸,但仍不能御,又由河谷退居高山,以有利地形建寨为营,逐步开拓自己的疆土,发展为得天独厚的蜀国。此后,成都平原水泄陆显,台地不断凸现,他们才从土溪河逐步迁到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地。

照此推论,磁峰蛮寨有可能就此而来。羌寨选址一般是遵循“大水避,小水亲”的原则,磁峰镇境内的土溪河与蟠江河在三峡决口成都平原凸显时都属山涧细流,加之高峰山上有七眼井,水源源于地下泉眼,水质较好,且流量稳定,给氏族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此依山就势,顺应地形建寨,岂不万世永昌,尽享天堂之美?

古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战争时常与其相伴,所以羌寨的建设注重对战略要地的扼守。雄踞山巅,可窥百米以外的风吹草动,在冷兵器时代无异于掌握治乱先机;扼守交通要冲,利用地形设置关隘,获得易守难攻的天然战略优势,这就是鱼凫氏建寨于高峰山的目的与意图。沿山脊而筑的泥墙是用于御敌与御兽的,修筑时间也可能是鱼凫时代。此后,蛮寨子发展到小石社区等村(社区),据现在探查的情况看,不下五座。

磁峰蛮棺、蛮坟较多(包括石棺冢、青砖冢等古墓),据不完全统计,发现的已有好几十处,这在《迷人的石棺墓与古墓葬》中已有阐述,这里不赘述。

上述推测说明,磁峰曾是古蜀鱼凫氏繁衍生息的地方,即羌族集聚衍生地,高峰山蛮寨子也有可能是羌寨,因它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海拔高度等条件近似距汶川不到十公里处的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的黄泥羌寨(萝卜寨)近似。这仅仅是推测,不以为据,应待专家考证后定论。

磁峰现在为什么没有羌寨,也不是羌人所居之地,这是和巴蜀发展史及秦灭蜀有关,诸多史家已在各著述中阐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