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磁峰白瓷演绎史:解散工人、封闭瓷窑,贺家碗厂生产白瓷、陶器

磁峰白瓷演绎史:解散工人、封闭瓷窑,贺家碗厂生产白瓷、陶器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磁峰白瓷作坊的工人被解散后,瓷窑也被封,保留的个别瓷窑也是由蒙古人统管监控。贺家碗厂以生产白瓷为主,兼产少量陶器。这次随意的交谈促使贺维翰到了磁峰,在白师爷的陪同下,他游览了整个磁峰乡。一个深谙易学的翰林院大学士视察磁峰后深感白师爷的话真切无误,并在这里的鹿坪子与花塔村、皇城村、西一村交界处的小河岸旁选准一处墓地,与此同时又在西一村临土溪河与小河交界处的玉龟山旁宽阔地带选好瓷厂地址。

磁峰白瓷演绎史:解散工人、封闭瓷窑,贺家碗厂生产白瓷、陶器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我曾经说过,瓷器源于陶器,陶器是母,瓷器是子女。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瓷器无论在品质和品位上,还是在烧制技术和装饰上,都精于陶器。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也包括磁峰的先民)就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经过商周及秦,几千年的演绎发展,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磁峰的陶瓷还得从鱼凫、杜宇时代说起,因杜宇毕竟是华夏人,北方的陶瓷技术也可能在市易交流中获得,或者派人到那里学习获得。磁峰拥有丰富的黏土和瓷土,有制瓷制釉的各种矿石,或许杜宇早已掌握了陶瓷烧制技术,在磁峰得以利用和开发。尽管如此,从磁峰石棺墓和古墓的出土文物来看,陶器居多,很难见到瓷器,因为中国的瓷器始于汉代,从晋到隋,渐趋成熟;至唐,蓬勃发展;宋时已是鼎盛时期。从探方出土的各种瓷器来看,磁峰白瓷抑或发源于商周(人们在滴水村溶洞和石门村溶洞及所谓的“蛮坟”中偶尔发现的粗制瓷片可粗略说明),完善于秦汉,成熟于晋唐,兴盛于大宋。就现在仅存的文化层来看,东起蟠龙村,南起莲花湖社区高龙门遗址至磁峰场,西起西一村黄泥坡小区至鹿坪社区瓦窑坪,覆盖两村三社区,东西长8公里,东北磁峰场到西南莲花湖社区长达1.5公里,磁峰场一周的面积就达近300000平方米,故《彭县志》和民间传说都说磁峰有48座窑包。

元朝时,磁峰瓷窑走向衰落,原因有二:一、四川当时有人口1300万至2000万,元统治者大肆屠杀汉人后,四川竟然不足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民生凋敝,作坊工人减少,致使作坊停业;二、元统治者不准川人聚集,怕川人在一起意图谋反,因此,菜刀十户人共用一把,且用铁链拴锁。磁峰白瓷作坊的工人被解散后,瓷窑也被封,保留的个别瓷窑也是由蒙古人统管监控。其技艺虽有所提高,但发展缓慢,逐步走向萧条没落。

明朝时,磁峰瓷窑逐步兴起,但也不如从前繁荣昌盛了。清末,磁峰瓷窑重又兴建,可只有两个:一是四川东方瓷厂的前身“磁鹿合资有限公司”,又名“磁鹿瓷厂”,因清末翰林院大学士贺维翰出资兴建,故又称“贺家碗厂”(按地方习称,下面均称“贺家碗厂”);二是建在莲花湖白岩山旁的“磁屏碗厂”。贺家碗厂以生产白瓷为主,兼产少量陶器。磁屏碗厂以生产印纹青花瓷为主。两厂各具特色,贺家碗厂类似北方的定窑,生产的白瓷产品可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媲美。

贺家碗厂筹建于1922年3月,历经7年,于1929年正式投产。该厂坐落在现西一村三、四组,占地50亩之多(不包括两座釉磨和拟建玻璃厂的面积,如包括整个厂址占地150亩左右),因辖属当时的西乡鹿坪里,故取名“磁鹿合资有限公司”(磁鹿瓷厂)。因交通不便,公司于1953年迁往关口(现丹景山镇)东方瓷厂处,并入当年的东方瓷厂。

贺家为什么将能容700多人的大瓷厂建在磁峰镇西一村三、四组呢?这里有一段传奇故事。磁峰人白祥皆当时任海窝子(现新兴镇)八河公口[1](三河七场)总社长兼总舵把子。白祥皆祖籍蒙阳,曾在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出任巴县地方法院文书(贺维翰为院长),时称师爷,因此人们惯呼“白师爷”。此人博学多才,善风水,精医道,之前还在崇宁县(现郫县唐昌镇)任过县令。贺维翰(1876—1948年),别名儒楷,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殿试,中二甲第十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擢升为翰林院编修加侍讲衔,旋因丁忧返乡(四川省彭州市利安乡),后又入京师法政学堂攻读。民国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922—1924年),白师爷任彭县中学堂校长。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他受聘赴万源县总纂《万源县志》,返成都后在里仁街设立尚友书塾,继续执教,因病逝于1948年。

贺维翰与白师爷同是彭州人,因僚属关系,常有来往。有一年,贺维翰之母患病,四处医不好,白师爷闻讯,自荐能疗治。经治,病果然好了,两家从此结下深厚的情谊。贺维翰欲送给白师爷银两和田地作酬,白师爷坚决不要,这更加深了两家的情谊。有一次,白师爷在贺家做客喝茶闲聊时,贺维翰对他说:“惜我家有良田万亩,广厦千间,银两百万,欲广施于民,怕言显富;欲开办一坊业,却又无门道。如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最苦的就是腿瘸眼瞎的残疾人和平民百姓,若兴办一坊业,既能解决残疾人和平民百姓的疾苦,又能尽我贺家天下为公的美德。若能了此夙愿,西去也能瞑目矣。唉,不知贤弟有何建议?”

“贤兄如此说来,我倒有个建议,不知可否?”白师爷咂口茶略有所思地说。

“说来听听!”贺维翰有点儿激动了。

“我举家迁徙的地方叫磁峰乡,那个地方龙盘凤绕,四周青山簇拥,两河蜿蜒相交,前后群峰叠翠,是一个风水宝地。那个地方历史上盛产白瓷,莫若依山傍水建个瓷厂,既倡古蜀文明又能将贵府盈余银两与物资利用,还能解决当地百姓谋业养家的问题;既能起到布施苍生的作用,又能举善德于民;既能名垂千古,又能将投入的资本返利积聚。此是鄙人遐想,不知贤兄意下如何?”白师爷用询问的目光看了贺维翰一眼。(www.xing528.com)

“很好!要不我哪天抽时间到你那里去看一看吧!”贺维翰稍思片刻后心动地回答道。

这次随意的交谈促使贺维翰到了磁峰,在白师爷的陪同下,他游览了整个磁峰乡。一个深谙易学的翰林院大学士视察磁峰后深感白师爷的话真切无误,并在这里的鹿坪子(现鹿坪社区)与花塔村、皇城村、西一村交界处的小河岸旁选准一处墓地,与此同时又在西一村临土溪河与小河交界处的玉龟山旁宽阔地带选好瓷厂地址。此后,贺氏先将青白江乌龟包的祖坟迁葬于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土造田被挖出时其棺材还漆亮如新,亡人衣着的绸缎仍鲜艳铮亮,有韧性),然后买土地、找技术人员、制作厂房建筑图纸、筹备各种建筑材料、请各类工匠,一切完备后择日开工动土。

建瓷厂的主意定下后,贺维翰亲自拜访曾是文友的时任四川省巡警道和劝业道道台周孝怀[2],说明自己要在彭县磁峰乡办瓷厂的事。周孝怀是清末民初厉行改良、开启新风的政治改良派,一听朋友有如此打算,立即表示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政界朋友从江西调来技术人才,如曾留日专攻陶瓷学的专家刘梦尘等。刘梦尘对陶瓷厂的建设方案、车间设置、人事安排、行政管理等均了如指掌,在筹建中贺维翰对白祥皆委以重任,整个总务由白祥皆代管。1918年至1924年,周孝怀到沪“归隐”后,熊克武在川执政时于成都皇城坝内创办了陶瓷讲习所,后为扶持贺氏陶瓷产业,将讲习所迁到彭县思文场回龙寺,并委派在日留学时认识的陶瓷知识丰富的曾正宇前往担任监学(校长)。同时,他广招陶瓷学专业的学生,条件是初中毕业以上;开办学徒班,条件是高小学历以上,实行半工半读。此外,他还在彭县海窝子设立供学生实习的新兴公司。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新兴公司停办,由贺氏族人贺庚实将新兴公司培养的技术人才和学徒共700余人全部接收。

根据设计方案,瓷厂采取砖木结构形式,首先修建了一个高大雄伟、典雅壮观的牌坊。牌坊坐北朝南,中空大门高达5米,宽8米,上横嵌“磁鹿合资有限公司”,其上竖嵌四个遒劲有力的红色大字“四川彭县”,据说是贺老先生亲书,因他工诗文,长于书法。牌坊最上方是像云朵一样的半圆形穹窿拱顶,拱顶依次向左右呈弧状起伏顺延,像一座花瓣式的圆顶小山,又像规则的画屏流云。正中设置了圆月一样的穿堂穹窿,直径2米。牌坊向左右延扩成方形几何图案,与牌坊主体合建为一体。向左右延扩的方形勒线壁面上,绘塑一个大圆,圆内嵌塑鹿与马。壁面左右转直角向外延伸,形成厢壁,其宽度各达8米。转角左右厢壁上,均塑有当地名称的观音岩与胡家大岩,岩上蓝天白云,岩下有正在奔跑的雌雄鹿子和母幼鹿子,下有清泉溪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整个牌坊建材用青砖砌建,外饰用彩泥勾勒成棱角分明的几何线条,由穹顶分左右以弧形逐渐延伸。厢墙的墙帽处,各塑一只威武的狮虎。整个牌坊中高20米以上,两旁高约14米,煞是雄伟壮观。牌坊中门是人们赶场易市的交通大门,大门两侧设有小门。一进两旁小门,各设牌坊一座,高约6米,嵌塑有花草树木及人物战场,工艺十分精湛。大牌坊后连接的是一楼一底的小青瓦屋面楼房。楼房宽与牌坊宽相等,深达16米。小牌坊后,是300余间工作房,按瓷器生产流程,分布有瓷泥堆积库房、淘浆池、生坯制作坊、宽大通风的晾房、瓷釉碾磨制作坊、成品生坯刻绘工艺房、上釉房和职工食堂等。靠山边是烧制瓷器的龙窑。工作房范围内设有休息厅,后山乌龟背上设休息亭两个,以供职工休息、闲玩,当地人习称为“亭子山”。龟背后尾建一碉堡,高约10米,直径3米,四方设有瞭望口和枪口,以监视外来骚扰的土匪与流氓。整个厂区深庭广院,曲径回廊,初入若无人带路便寻不着要去的地方,工作房外青砖围墙,高约3米,宽约80厘米,总长约1200米。墙的每个转角交接处都塑有狮、虎、狗、猫等动物造型。

1929年3月,该厂正式建成投产,因贺氏对瓷产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都不懂,初由刘梦尘负责业务和技术,白师爷任总管,贺庚实负责行政总务。从此,贺家碗厂风风火火地正式开业了。

贺家碗厂的瓷泥源于磁峰石门村城墙岩(丹景山后山),全靠人工采挖与挑运。其釉由滴水村的石英长石硼砂和黏土等原料组成,经制釉房碾磨加工后,根据技师的审美要求涂敷坯体所需部位,晾干后装窑。焙烧中,所施之釉使瓷坯增加机械强度、热度、稳定性、介电强度,在防止液体、气体侵蚀的同时还起到便于洗拭、不被尘土沾染等作用,更可增加瓷器的美观度。该厂的燃料,柴、煤兼用,以煤为主。柴用于点火,以文火烘焙,煤用来提高温度,达到1200℃以上。窑形是龙窑,依乌龟山头顺坡斜建。瓷产品比唐宋时期精美,据资料反映,可与江西青花瓷媲美,且远销各地。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时局飘摇社会不稳定,常有国民党军队来抓丁拉夫,到贺家碗厂来闹事,加之交通不便(现在的公路都是1958年修通的),使贺家碗厂的瓷产业渐渐衰落,贺老先生又找到时任川军总司令熊克武。熊克武素来比较喜欢瓷器,他在日本留学时接触了不少陶瓷文化研究者,于是就提出是否可以由他来顶任瓷鹿公司老总,因为以他的身份谁也别想打瓷厂的主意,谁也不敢到那里乱摊派、乱抓人、乱敲诈勒索。贺维翰一听,感激不尽,于是一纸公文就将瓷厂顶让给熊克武。熊克武哪里有时间去管理碗厂,于是就派曾在自己主办“川瓷公司”(当时在西昌会理县)时当副经理的罗金孝前去代为管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来,由于交通不便,1953年,该厂迁往关口(现丹景山镇),并入四川省东方瓷厂。

瓷屏碗厂建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由江西景德镇技师徐式如创办,属股份制。该厂建在磁峰镇莲花洞水库旁的白岩山下,因为莲花洞水库中横亘的山(现叫恐龙山)像磁峰的一道屏障,故名瓷屏碗厂。该厂占地7亩左右,各类工作房及窑房共30多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厂生产流程同其他瓷厂一样,同样有制坯车间、瓷釉碾磨坊、淘浆池、通风晾房等,属龙窑形制。该厂有职工30多人,工资按生产数量计件发放。新中国成立后,该厂交给其中的技术人员万定均管理。该厂瓷土采于邻近的菜子岗(现都江堰向峨乡境内),燃料也以柴、煤为主。烧制瓷器多以青花碗类为主,但较粗糙。由于交通不便,加之规划修建莲花洞水库,1956年,该厂迁往关口,并入东方瓷厂。

从此,磁峰的瓷产业告别了它悠久、辉煌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