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磁峰:古今谈土陶制作,历史悠久

磁峰:古今谈土陶制作,历史悠久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从发现的文化层来看,整个磁峰陶产地仅剩现鹿坪社区瓦窑坪和西一村贺家碗厂处。新中国成立后,磁峰生产陶器的单位仅剩磁峰土陶厂和“5·12”大地震前的西一村土陶厂。磁峰的纯手工土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同历史上的陶瓷一样,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在磁峰,60岁以上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制作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可达30多人。它同中国其他地方的陶器一样,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陶和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泥质器皿,也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故专家学者们在研究陶和瓷时把两种器皿或者说两个名词连在一起称陶瓷。我以为,陶是瓷的母亲,瓷是陶的儿女,虽然一脉相承,血浓于水,但它们的发展时代、釉色、造型种类等有差别,特别是磁峰土陶,所以单章以叙。

土制陶器的发明与制作,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创举,是人类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中国陶瓷的发明是炎帝神农氏八大功绩之一,“神农作陶,冶斤斧”,使他们(非指一人,乃氏族或部落称谓,或指其首领)成为制陶的开山鼻祖,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

前面说过,鱼凫、杜宇介于商周之间,杜宇又是华夏人,关于土陶的发现与制作过程应该在他们繁衍崛起的时代。由于第三纪地质运动,磁峰多形成冷沙黄泥土。此土黏性很强,滋润柔和,鱼凫、杜宇在“刀耕火种”的烧山过程中,发现了与北方陶土一样的泥土,且经火烧过同样坚硬,于是,他们利用这种特性,带领族人们用泥土捏成多种日常生活用品需要的形状,如罐、缸、盆(莲花湖畔夫妻石棺墓发现的指纹十分清晰的陶器足以说明),通过篝火烧制成成品。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改进,他们逐渐大量制作凿、锉、耜、纺轮等陶制生产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具。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陶器不难发现,磁峰陶器从粗糙的制品已发展到拥有精美文化的制品。他们对大自然美的特质进行抽象的归纳,以线条的方式表现在那些古朴的陶器上,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史前文明。

秦汉以后,最原始的夏、商、周陶器通过探索和开创,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特别是白瓷产品的兴起和发展,使磁峰的陶制品逐步向瓷制品发展,陶产品也因此逐步减少,以致衰落。东汉以后,进入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的330多年间,磁峰的瓷产业基本取代了陶产业。从发现的文化层来看,整个磁峰陶产地仅剩现鹿坪社区瓦窑坪和西一村贺家碗厂处。新中国成立后,磁峰生产陶器的单位仅剩磁峰土陶厂和“5·12”大地震前的西一村土陶厂。

从《迷人的石棺墓与古墓葬》一文中介绍的古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来看,早期(抑或是鱼凫、杜宇时代)陶器多是红陶,间有灰陶、黑陶。其制品粗糙,无图案与纹饰。大概东汉开始,产生了釉文化,许多陶器都开始施釉,釉色呈深红或紫红色。釉主要施在陶器的下半截和上端口沿,器皿内无釉。釉的主要成分有长石、石英、方解石、碳酸钡、高岭土、熔块、滑石等,磁峰是得天独厚的釉材料产地之一,所以制作的陶坯经蘸釉、荡釉、浇釉、刷釉、喷釉、轮釉等方法,能增加其光洁度、色彩与美观度。陶器的光滑细腻度和多彩的线条与绘画深受官宦家庭、地方财主和老百姓欢迎。磁峰陶器的品种主要有坛、钵、罐、缸、盆、碗、壶等,多用于盛装各类物品及食品。(www.xing528.com)

磁峰陶器的原材料主要取于当地,因当地有黏性很强的丰富的冷沙黄泥和白泥,兼有黑泥和紫泥。磁峰的纯手工土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同历史上的陶瓷一样,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在磁峰,60岁以上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制作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可达30多人。如此珍贵的民间手工艺在磁峰没有展示的平台,因磁峰“5·12”大地震后就没有了土陶厂和坛罐窑。不过,这一精美的手工艺已在彭州的桂花镇和军乐镇得以传承,尤其是桂花镇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磁峰部分出土陶器与原生产陶器

磁峰土陶的烧制过程包括采土、揉泥、拉坯、晾坯、整形、烧制。泥揉到一定柔和的程度后,进行拉坯成型,然后放到晾板上晾干。晾干的陶器经过修制后,大型的单放进窑,进行有序码放;小型的可分类重叠装窑。每件陶器或每叠陶器下面都要放上耐火垫(盘或圈),以防烧凝在窑内。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通过探讨与改进,制作技术发展为磨盘式的辘轳,其工作流程是将生泥采回来后浇水,用赤足踩踏,达到黏性柔和可以拉坯时再堆放在磨盘式的辘轳旁,供工匠随取随用。拉坯时,蘸水润滑,再用手指或木杆拨动磨盘式辘轳,之后,双掌扪合,拔泥拉坯,成型后,用木片或竹片切掉成品,轻放在晾板上。生坯晾干后进行整形,再放晾板上晾干。当釉未产生时,进行装窑裸烧。釉产生后,刷釉装窑烧制。唐宋时发展到对器皿进行图案制作与花纹拓印装饰,形成美观的陶制品。这时,磁峰的陶器工艺和北方等其他陶器工艺一样,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阶段,艺术上取得空前绝后的成就。元明清时,揉泥已用铁器花撬,几经翻揉后再用铁丝或钢丝锯拉,使生泥细腻而柔和,增强其黏性,提高陶器的光洁度。现今陶器的制作虽用电器操作,但整个流程仍然离不开流传千年的选土、揉泥、拉坯、晾干、整形、上釉、烧制等工序。磁峰的烧陶技术在不断改进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的同时,烧制技术也从原始的焖坑到馒头窑,唐宋以后发展为龙窑,现桂花镇的龙窑就是沿袭了磁峰的烧制技术。烧窑的燃料,起初人们用的是木柴,也称窑柴,磁峰煤的发现就说明当地烧窑多用煤炭,也兼用木材。烧制中,从文火到武火,最后用砖块或石块码砌密封窑门,龙窑顶上(龙尾)泥塘蓄水降温,待陶器冷却后才出窑。

磁峰土陶艺术从原始的裸制品发展到施釉,以增加光洁透明度和美观度。唐宋元明清的悠久历史进程中,制陶工艺逐步发展到具有纹饰与各种图案制艺。磁峰陶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它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缀饰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从古蜀至今,磁峰人数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它同中国其他地方的陶器一样,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