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史学的诸文友及称我老师的故乡的后生们问我,听说个别专家学者说,现在的我们都是蜀族的后裔,这种定论可靠吗?鉴于此,我做了一些粗略的探索。
蜀史研究中,诸多专家学者认为,蜀人的先祖乃羌族,逐步衍生为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氏。那么,这些氏族(部落)先王是否都是羌人,而现在的我们是不是羌族之后呢?下面我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羌人固然是我们中华大地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在1979年发表于《民族研究》第2期的文章《羌族源流考》中认为:西南大部分民族及西北各民族皆古时康、青、藏高原上居住的羌族支派,因为当时的地理条件最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此处所说的康、青、藏高原应包括今天四川的甘孜、阿坝州,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全部地域。这些地方的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草地多是平原,农耕之地仅限于少数河谷内。此处空气稀薄,日照较长,适合早期人类居住。他们在横断山脉的森林中猎食前进时,步入了今天的若尔盖和红原大草原,便安心地定居下来。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草食兽羊、牛、马、驴类和野禽众多,易捕获与驯养,且粮食丰富;二是没有毒蛇和瘟疫,猛兽较少,居处安全;三是300万年前,此处海拔未达到现在的高度,气候不像今天这般冷酷,今天北面的崇山峻岭能抵御寒流侵入,气候稳定,自然灾害少;四是有丰富的矿石资源,可制作各种盛器和刀耕火种的石器;五是有丰富的食盐,尤其是藏北羌塘,盐池、盐泉、盐湖众多。
羌族以牧业文化为主,牧业文化有可能早于中原的农业文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的表述,这与《易·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记载以及诸子百家所说的神农氏相吻合。《通志》说:“神农至榆罔凡八世,共五百年。”这是以烈山氏柱至榆罔共500年来计算的,此时农耕文化还不发达,而那时的羌族牧业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度,并在农耕很艰难的情况下出现了谷物品种燕麦、小麦等。乃强先生把它估计为1万年至5万年,我赞同此观点,甚至还可推测中原农业文化是受羌族农业影响而带动发展起来的,所以羌族牧业文化早于中原农业文化。
牧业文化怎样形成蜀山氏的呢?羌人从松潘草原沿岷江河谷而下,大概要1万年时间方进入成都平原。关于蜀山氏,《大戴礼记》中说:“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史记·五帝本纪》亦有类似记载,不赘述。
放牧中,原始人类从草原雪地转入森林河谷,景物新鲜,对那里的一切都十分好奇,尤其看到桑这样的阔叶树和野蚕那样微小的虫。他们从不认识到认识;由不经意到注意;由用来玩耍观赏到了解蚕的生活方式;由发现它结茧,且从润处排丝成孔钻出蚕壳,到在好奇中将蚕丝溶解,发现能抽丝制绵,比原始的毛和麻柔软美观,制成衣物穿在身上十分好看。于是,这个民族就开始高度重视种植桑树。他们养蚕,抽丝,制成衣物等日常用品,并拿到郊邻及至中原市易。蚕,像虫形,原造字时作“”,形成了后期的“蜀”字,此氏族又常居山壑之间,故称蜀山氏。嫘祖嫁黄帝时,在此学到栽桑养蚕和溶茧抽丝加工成成品的技术,并带到中原。嫘祖传说是四川盐亭县人,经阆中到中原时,常到蜀山氏处学习养蚕抽丝、织布,泽被后世,宋以后尊她为“蚕神”“女圣”。也有人说是嫘祖发明了种桑养蚕、抽丝做衣的技术。但不管怎样说,西陵氏嫘祖已与黄帝通婚,并掌握了养蚕、抽丝制衣的技术,说明蜀山氏是与黄帝同时代的。因此,蜀山氏应是羌人的一支,或许是地方土著。
至于蚕丛、柏灌、鱼凫,自然是蜀山氏之后,特别是蚕丛氏后立国,自然沿用蜀山氏之名,即“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尔雅注疏》)。丛者,聚矣。自聚为集,被聚为丛丛,加之以养蚕为业故称蚕丛。蚕丛、柏灌、鱼凫,按此推论,也即古羌人之后,这里不做探讨,下面就杜宇王与开明氏鳖灵王的来历做一下探讨。
《华阳国志》说:“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至郫邑,或居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嵋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此是讲杜宇的史迹。杜宇是何地何许人呢?(www.xing528.com)
《蜀王本纪》云:“朱提有男子杜宇,从天而下,自称望帝……”这说明杜宇是朱提男子。朱提,现云南昭通,是万山丛中的海迹平原,海拔2000米以上,盛产银矿与铜矿。杜宇实是华夏人,逃亡至此给朱提人带来了中原农耕种植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银、铜冶炼技术,深受朱提人欢迎,后成为酋长。杜宇带着银和铜及其冶炼产品到鱼凫国交易时,对该地百姓讲解农耕技术和银、铜开采冶炼技术。闭塞的鱼凫氏部落的人听到他的演讲后纷纷购买他的产品,或者以物换物。价廉物美的产品推动了蜀族的农耕文化发展,触及还是母系社会的鱼凫氏的灵魂。随着成都平原(原是内陆湖泊)的水流不断下泄减少,靠打鱼和狩猎渐渐不能维持氏族部落的生计了,于是这位女王召见了杜宇。她见杜宇身材魁梧、器宇轩昂,对未来的发展讲得头头是道,便倾情于他,将他纳为夫婿[1],杜宇后遂为蜀国元首。关于杜宇从天而降的说法应该理解成他从华夏而来,经现在的陇南、陕西等高原山地到云南,后翻岷山而至,因当时蜀人辟径到成都平原之道也是沿岷江东岸经磁峰土溪河而进入成都平原的。
杜宇与鱼凫氏后裔梁氏女利的结合已经融入了非原始蜀族的血缘关系,而鳖灵王开明氏的入蜀为王,更使蜀族融汇了非蜀人的血缘关系。
关于鳖灵来蜀的说法很多,今参阅诸说而选《蜀王本纪》中所说:“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积百余岁。荆地有一死人名鳖令,其尸亡随江水上至郫,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令为相,以德薄不及鳖令,乃委国授之而去。”这里说鳖灵死而复生不合情理,本人理解为他犯罪被判了死刑,装死逆水行舟到该山下的郫邑(今磁峰镇)。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暴戾,望帝令其凿山治水,因功高而禅位于鳖灵。关于鳖灵治水,《华阳国志》中说的“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为正确,巫山太远,即使有能力,也鞭长莫及,况且鳖灵从那儿逃到这里,还敢回那里吗?我同意这一种说法。
鳖灵开明氏共传十二代,第九代改制后,又三代亡。
以上可这样定论,蜀族人形成在鱼凫王乃至之前均属羌族,当然其间也有说是由巴族部落融入的,但主要还是羌族。此后,皆是华夏族与羌族的融合,所以说蜀人的先祖不仅是羌族,而且有华夏族。
公元前316年7月,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越秦岭,经石牛道,势如破竹地攻下蜀国。蜀国王子安阳王见大事不妙,率领残部,流亡到交趾(今越南北部),剩下一支回到曾繁衍生存过的岷江和湔江深山区(主要在现在的白水河、小鱼洞、磁峰、新兴一带),部分氏族部落人员仍在成都平原生活。蜀族兴旺时期到此告一段落。
古蜀国被秦灭后,古蜀族与当代人毫无关系。当代蜀人更不能称古蜀人为先祖。因为历史上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争与瘟疫,南宋末与元初的大屠杀,元末明初的大战争与瘟疫,明末清初的大屠杀及战争与瘟疫,四川人已剩很少。仅明末,在张献忠的大屠杀下,全省只有9万余人。每个朝代末期,经过战乱、瘟疫、饥荒等灾难后,四川人口都会急剧减少,然后由移民填补进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是清康熙年间的大移民,即“湖广填四川”。今蜀人大部分来自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而当地土著居民除我们的羌族、藏族、彝族外,很少有华夏族。这说明,当今蜀人也就是四川人的先祖并非蜀族,而基本是填川而来的客家人。个别专家学者把自己说成是古蜀王蚕丛、柏灌、鱼凫的后裔,这是与史相悖的,当然也不排除有很少部分今人是古蜀的后裔,但不能代表我们今天所有的四川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