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磁峰:杜字为什么功德高于王,七国称王他称帝?

磁峰:杜字为什么功德高于王,七国称王他称帝?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酸性黄泥土性冷、土板结,其有机质仅占2%,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杜宇经调查研究后对高山区进行“刀耕火种”。这一更新,大大提高了蜀族的耕作技术,提高了生产力与劳动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他在蜀族中的威望与形象。杜宇烧制的铁制农具虽然粗糙,但也为以后春秋战国的农耕技术改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他受到百姓的爱戴。正值商周时代的杜宇,将此技术发展得淋漓尽致。巴蜀古国历史上认为,羌族只是一个蛮夷部落。

磁峰:杜字为什么功德高于王,七国称王他称帝?

杜宇为什么自以功德高于诸王,而七国称王他称帝呢?以下政绩是他能顺民意得民心,能开疆立国的原因。

1.改良了以磁峰为主的周边地层由第三系变化而形成的可利用耕地层。第三纪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这个时期,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形成的土层多为酸性黄泥土,其他为矿子黄泥土和红紫泥土。酸性黄泥土性冷、土板结,其有机质仅占2%,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杜宇经调查研究后对高山区进行“刀耕火种”。所谓“刀耕火种”,就是用刀砍去植被堆放在原地燃烧,使土壤松泡,增加有机肥。头年在一处砍烧种上庄稼收割后第二年又砍烧另一处山坡林地,一年一换,形成轮耕。这种耕作方法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当时都江堰市向峨乡的人还采取这种耕种方式,所开垦之山称为“火烧山”,现今也沿其名。

2.农具的更新换代。鱼凫时代的农耕还在用石块或石片磨制的石具。在“刀耕火种”的烧山过程中,杜宇发现聚居地的许多岩层都发生了熔变,石灰岩变成了石灰,还有一种矿石变成坚硬的铁块,于是他把它烧制成简易而粗糙的农具。磁峰是彭(县)灌(县)杂岩区,有丰富的铁矿。1958年大炼钢铁时,宽河坝就建了好几个炼铁炉。1971年,磁峰原贺家碗厂处还兴建了彭县铁厂。杜宇在蒋家大坪开采了铁矿,并运用露出地表的煤(史传女娲补天就开始用煤)炼出铁块,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农具。这一更新,大大提高了蜀族的耕作技术,提高了生产力与劳动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他在蜀族中的威望与形象。杜宇烧制的铁制农具虽然粗糙,但也为以后春秋战国的农耕技术改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作物与蔬菜。他礼贤下士,深入民间,对土壤的性质进行调查,对土性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种子与土壤相适应的情况,指导百姓进行耕种,并年年获得丰收。因此,他受到百姓的爱戴。

4.利用夏历划分时令,按时催耕。杜宇时代,经过1万年前后的最近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四季形成,但百姓不知道在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播栽什么蔬菜。杜宇又到各处给百姓们解释,跟他们讲春播秋收的季节变化原理和农作物生存各时期的管理方法等,使百姓逐步掌握种植时间、管理技术、耕作规律等,故百姓无不称道。

磁峰及周边地区都是一年两季,即夏收和秋收。起初,杜宇也不知道这种情况,百姓一年只种一季,后来在多年的实践中,他掌握了四季轮回的夏历规律,于是传授给百姓,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5.传说兴起了制陶业。远在9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动。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先民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的实践,开始制造和使用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杜宇正值此时代,他将中原掌握的制陶技术带到这里,并传授给蜀族。特别是火烧过的黄泥冷土变成陶块及不规则的陶制品激发了杜宇的创作思维,提高了原始的粗糙制作技术(后有专篇介绍)。

蟠龙村发现的已风化的青铜

6.对辖地杂岩进行普查,利用白水河(现龙门山镇)铜质矿,开始初兴了青铜的冶炼术。早在黄帝时期,我国先民就发明了采铜冶金术,商代后期臻于鼎盛。正值商周时代的杜宇,将此技术发展得淋漓尽致。正如刘少匆先生与周自隆先生所讲,三星堆和金沙的青铜器、铁器、陶器都是这个地方生产运去的,2008年“5·12”地震后,汶川重建过程中在蟠龙村发现的青铜缸即是证明。

7.关于羌文字的失传。巴蜀古国历史上认为,羌族只是一个蛮夷部落。新中国成立前,人们还相信“蜀无礼乐,无文字”的说法。但人们在出土的一个铜勺上发现了失传的巴蜀图语,上有蚕丛(虫)、柏灌(飞鸟)、鱼凫(鸟)、杜宇(杜鹃鸟)、鳖灵(乌龟)图形文字,说明是象形文字,记录了古蜀王的称谓。杜宇王承袭鱼凫王位之后,这种图语对于来自华夏的杜宇来说不能说明文字的全部内容,况且奏报文字材料和社会交流既麻烦又令人费解,故杜宇命其废弃,选用了当时已常用的汉字。年代久远,羌文字因此逐步消失,使羌族至今无文字。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巴蜀图语很可能是鳖灵王执政时或之后铸刻的,这就证明杜宇时代还没有完全取消羌文字——巴蜀图语,所以羌文字的消失是逐步形成的。当然此举也是古蜀文明进步的表现,推动了古蜀文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