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深丘,辖属四川省彭州市,有12个村(社区),17000多人。磁峰周围群山环绕,翠峦叠嶂,最高峰尖尖(湔湔,后按尖尖之称)山海拔1637米,最低海拔位于土(史为杜,后按土称)溪河中游锅匡岩山前的杨家坪,仅720米,相对高差917米。磁峰地理位置特殊,鬼斧神工地自然形成一个庞大的山城。境内以尖尖山主峰为最高点,左方经与小鱼洞镇交界的天马峰和境内的万亩林场,经滴水村与皇城村交界的山王庙处有一峰突起,人称高峰顶或高峰山。其山与尖尖山对应,均呈西北—东南走向,但高峰顶相对尖尖山要矮300多米。磁峰辖区面积54.32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03°43′~103°48′,北纬31°05′~31°09′,属北温带中的中低山区。磁峰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窄,南北长,最狭地带石门村土溪河狭谷直径不到10公里。磁峰发脉尖尖山,经高峰山一脉起承转合到磁峰场,形成“金”字形中间的一“竖”。磁峰左右山脉起伏连绵,东面经万亩林场延脉至冒火顶、王家山、涌华寺、丁家山至庙坪村;横案发于老君山,经金城寺到庙坪村的青龙沟、大坪山,又经小石社区的大石梯、蟠龙村的山王庙和莲花湖社区的灯杆坡,下延至石门村城墙岩、丹景后山、锅匡岩,到杨家坪止。中间山脉经万亩林场下延至核桃坪前的两叉河止。西边山脉发源于尖尖山、天马山,经龙竹坪、五槽地、螺狮包、苏家梁子到象鼻山前的双水磨止。磁峰周围的山脉连绵起伏,相抱相朝,东有老君山与东南的丹景山为嶂,南有木鱼山(慈屏山)做屏,土溪河和蟠江河相汇于木鱼山前的莲花湖后,顺土溪河而下。两岸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主要山脉有白岩山、云家坡、鹰隼山、城墙岩、锅匡岩。西边和西南依次有都江堰市向峨乡(2019年12月撤销)境内的火烧山、二峨眉、李家山、毛草岗(官房)、插旗山、薄刀岭等。磁峰境内千山纵横,万壑密布,有名的、无名的不计其数,少说也有数百个,因太多,不一一介绍。
磁峰境内溪流交错,阡陌纵横,后面有介绍,此处略之。
磁峰境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主要交通干道有蒲新路、磁桂路,各村(社区)均有硬化公路,条条通小区、入家门、跨山顶,纵横交错,密如蛛网。
磁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磁峰曾是古蜀发源地之一,也是鱼凫、杜宇建都立国的地方(后文专述),其历史沿革颇有考研价值。
《磁峰乡志》第二篇《建置沿革》第一章《历史建置简述》中说:“磁峰公社辖境,最早为七里村,在清朝初期名冯街镇。”这里有个概念模糊的说法,七里村属磁峰公社辖境还是磁峰公社辖境包括七里村呢?笔者认为,可能当时磁峰的名称就叫七里村。查查相关七里村的称号,全国不少于20个,仅四川就有5个,如绵阳市、三台县、中江县、洪雅县等均有。七里村是依据地域情况命名的,有的是秦汉以前,有的是秦汉以后,而磁峰镇称七里村的原因是什么,又在何时期、何朝代荣膺其称呢?
磁峰既然是古蜀国发源地之一,七里村就有可能得名于鱼凫、杜宇时期。按地质专家周自隆和三星堆文史专家刘少匆先生所说,鱼凫王率部落经岷江,翻虹口分水岭到磁峰皇城山驻脚发展农耕之时,曾在皇城山建都立国,因当时海拔1000米以下均是海洋(后有专述)。以皇城山为中心,北至曾在尖尖山脚下生活过的蒋家大坪故居约七里,东至老子结庐炼丹的老君山北面的涌华寺约七里,南至磁峰场木鱼山前约七里,西至都江堰市向峨乡毛草岗约七里,七里村之名亦有可能由此而来。孟子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见当时城郭之大小。
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来蜀后在蜀地置蜀郡,郡下设县。关口以内山区属湔氐县,有专家说,县府就设在今磁峰境内的鹿坪社区。此说见四川大学罗开玉先生撰写的《秦汉三国湔氐道·湔县考——兼论西北的开发序列及其氐人诸题》,文载:“彭县是秦汉湔氐县(道)的主要辖境之一,堋口山内为湔氐县地是可靠而又准确的。”清光绪《彭县志》载:“湔氐故城在县西北五十三里玉村之上草坪。”当时的彭县县址在今县址之上,其距离符合此说。此有两种说法:一、堋口山内为湔氐县;二、湔氐县的方位和距离,与清光绪《彭县志》所载吻合。按此推论,磁峰确实是湔氐县城。“5·12”汶川大地震前,周自隆、刘少匆两位专家多次到磁峰皇城山考察,说这是一个天然的城池,四面青山就是城墙,土溪河、蟠江河相汇一处就是护城河,是一处战略要地,天然形成,无须修建,鱼凫、杜宇在此建都立国是毋庸置疑的。童恩正教授在《四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氐族的几个问题》一文称,湔氐县“自唐宋以来的注家多以为在今松潘附近,但我们认为当在今灌县、汶川一带”。磁峰鹿坪社区地形地貌与汶川极为相似,但比汶川地域开阔,视野旷远,且与汶川相距不远,其治所是否可以建在此地呢?任乃强、张至皋编写的《四川地名考释》载:“蜀王鱼凫移居成都平原时,建邑于九陇黄土丘陵之间,秦灭蜀以郫为县。”九陇后山皆是磁峰境地,均是黄土丘陵,这不更说明这是湔氐县治所的所在地吗?其间,史上的小郫也是磁峰,因秦灭蜀后才以郫为县。2018年夏,彭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龙门乡愁”采风组前往磁峰皇城山采风时偶然发现,皇城山东北高峰顶山脊上,顺山坡而建了足足有500多米长的土筑城墙,墙基处还发现瓦砾碎片与河中卵石。据当地人说,此处代代传下来都说是蛮寨子。磁峰蛮棺也多,是否与其有联系呢?蜀族是羌族,这个蛮寨是否为羌寨呢?有专家说,古羌的一个部落就是鱼凫氏,这可能就是鱼凫氏当年的住所,因那时还没有发展商贸繁荣的城市,交易仅是以小街小场为主。如此说,磁峰在秦汉应为湔氐县。
湔氐县于汉末时曾改为湔氐道,蜀汉又改湔氐道为湔县,磁峰为湔县,后称乡,延至隋。唐宋时期,此处金城窑盛产白瓷,磁峰称“金城乡”。其证有三:一、1953年修人民渠(官渠)时挖出的一个白瓷碗上铭文:“彭州金城乡窑户牟士良施碗碟壹科永充进盏供献售用祈愿神明卫护合家安泰”,计33字;二、王勃在《益州夫子庙碑》中写道:“冰壶精鉴,遥清玉垒之郊;霜镜悬明,下映金城之域。”三、王勃在《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中写道:“由是金城逆顺,山河假成器之因;玉烛沉浮,风火兆流形之孽。”仅此,金城之称准确无疑。元初,因战乱人口锐减,造成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采取了省并州县的措施,九陇县被撤,磁峰仍沿用金城乡之名,辖地包括今小鱼洞、新兴、桂花、丹景后山、都江堰向峨乡部分地区。
明清至今,磁峰之称正式形成。据皇城村1981年出土的大明蜀府江津郡主墓碑记载:“闻蒙恩赐祭相佳地穀旦,以襄事于慈峰山,癸丁向为荣矣。”慈峰山即皇城山,皇城山属磁峰,可见当地的“慈峰”即今天的“磁峰”,因古“慈”通“磁”。有专家说:“磁峰”两字可谓“瓷丰”,因盛产白瓷而得名,“瓷”通“磁”,“丰”通“峰”,故也有人将“磁峰”写成“瓷丰”,但无史考,姑且称“磁峰”吧。据磁峰的老人们讲,以前很多人写“磁峰”两字时都写成“磁丰”,因“丰”字笔画少。书法审美多以笔画多为美,加之磁峰有像金字顶的高峰山,山上建有著名的高峰寺,故后人(特别是书法爱好者)都将“磁丰”写成“磁峰”了(此说在本人《山涧的情愫》一书中有说明)。《彭县志》与《磁峰乡志》载,磁峰在清朝初期名冯街镇。此说值得质疑,前无史载,后无文献证明,何以名冯街镇呢?据考察和向当地老年人调查,冯街之说子虚乌有。明末清初,战事频繁,瘟疫流行,人烟稀少,据磁峰贾氏、董氏、何氏、高氏等的地契所载,当时磁峰有姓氏30余个,冯氏并非大户,地契中证人均无冯氏,街道不可能以其姓氏命名。湖广填四川后,插杄立竿为域,作为姓氏领地,但冯氏族人仍寥寥无几,岂可将街镇之名定为冯街镇?考察与调查反映,当时磁峰场庙宇较多,前来烧香祈福的人很多,尤其普照寺,名闻川西,更聚人气,加之磁峰的物产丰富,前来烧香拜佛之人顺便带上家乡的特产前来进行商贸交易。人多无居处,便就地搭篷,以进行商品交易,一时篷帐满街,市景繁荣,且又居在堋口以内,故人们把以篷作市的磁峰场称为篷街。古“篷”通“逢”,因“逢”一般用作动词,意思是指遇、遇到。作为街名岂能用动词?因此,人们就采用冯姓,而把磁峰称为“冯街”了。当然,也不排除当时有冯姓,但不能作为代表磁峰的主姓,加之,当时通济有逢乡之称,避其重复,故称磁峰为“冯街”镇,实则乃谓“逢街镇”,即“篷街镇”也。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磁峰场因有建筑宏伟的普照寺(又叫大寺),磁峰场也称普照寺,以至清末和民国时期,人们都沿用其名称,官府因其群山环绕,山峰叠攒,沿古“慈”“瓷”始建了磁峰场。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闽人谢生晋任彭县知事时,划全县为东、南、西、北四个乡,以龙兴寺古塔十七层划分为十七个里,磁峰属西乡鹿坪里,辖现在的龙门山镇、小鱼洞镇、新兴镇、通济镇湔河以西。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时,清廷下令各地办设民团,磁峰更名为磁峰局。局以下分设甲(团),全局划分二十一个甲(团)。主要甲(团)有如下十多个:
1.友树团(甲):现涌华村五家沟至小鱼洞镇霸王沟一带。
2.安乐团:现皇城村高峰顶至花塔村八座坟一带。
3.太和团:现花塔村塔子园至高山庙一带。
4.上安居团:现涌华村五显岗至山王庙一带。(www.xing528.com)
5.下安居团:现皇城村磨子沟一带(包括花塔村一组部分地域)。
6.太平团(甲):现滴水村滴水岩至都江堰向峨乡东边地区。
7.仁义团:现鹿坪社区原东岳庙至皇城村大窝凼一带。
8.太清团:现莲花湖社区贾家大院背后的灯杆坡至石门村头道河一带。
9.永清团:现滴水村境内滴水岩跨鹿坪社区至西一村蜀西苑一带(原贺家碗厂)。
10.敦善团:现西一村。
11.太安团:现小石社区垮河边至庙坪村桐子园一带。
12.三义团:现莲花湖社区澜坝子一带。
其余鹿坪里所辖的团(甲)皆在外镇,情况不详,未予记载。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彭县被划分为十个区,磁峰属西二区。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磁峰划为两乡一镇,磁峰属西七区。一镇即现在的磁峰场。两乡中,一乡为磁鹿乡,由现在的莲花湖社区、蟠龙村、小石社区、西一村、鹿坪社区等组成。一乡名定峰乡,包括现在的涌华村、皇城村、滴水村、花塔村、庙坪村及新兴镇原君山村和定山村部分。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国民党的军队入川后推行保甲制度,将原来的两乡一镇改编为磁定鹿联保。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下半年,废联保制为乡,磁峰更名为磁峰乡。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底,磁峰乡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当时的三区隆丰。1952年土地改革中,磁峰乡隶属通济区。1953年,普选中成立磁峰乡人民委员会。1959年,改磁峰乡人民委员会为磁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9年,磁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更名为磁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7月15日,磁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更名为磁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革开放后,磁峰又一次改称磁峰乡。1993年4月2日撤乡建镇,磁峰始称磁峰镇至2019年。
纵横千古,磁峰之名先后经历七里村—湔氐—小郫—湔氐道(县)—湔县—金城乡—慈峰(瓷丰)—冯街(篷街)—磁峰(普照寺)—西乡鹿坪里—磁峰局—磁峰乡—磁峰镇,可谓历史悠久,名耀青史。
磁峰名沿考简表(详情见前文叙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