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发达隋唐五代:文明推动与印刷术影响

科技发达隋唐五代:文明推动与印刷术影响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除了人文发达,科技也处于黄金的发展时期。科技发展的成果不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而且对周边文明体也有重要促进作用。隋唐时期,作为文化载体的书籍,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从写本时代开始逐渐向印本时代过渡。印刷术在中国发明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促进了当地文明的进步。

科技发达隋唐五代:文明推动与印刷术影响

唐代除了人文发达,科技也处于黄金的发展时期。科技发展的成果不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而且对周边文明体也有重要促进作用。

隋唐时期,作为文化载体书籍,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从写本时代开始逐渐向印本时代过渡。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大事件。中国秦汉时期有石刻印刷,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佛教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的繁荣、佛教的传播,写本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最晚到隋代,已经产生了佛教雕版印刷术,但属于覆印而非仰印。唐代出现仰印。玄奘西行回国曾大量印刷佛像。到了唐代中后期,雕版印刷已经非常普及,元稹白居易诗歌已经被大量印卖于市,雕版印刷的日书也在民间广泛使用。唐末,成都大量印书,成为全国的印书业中心之一。现存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咸通九年(868)王阶印造的《金刚经》。经卷高约三十公分,长约五公尺,由七个印页黏结而成。卷首是一幅佛教画,后跟《金刚经》正文,画和文字都刻得很精美。刀法纯熟、印刷清晰,可见当时刻印技术已经很成熟。这件出土于敦煌藏经洞的珍品被斯坦因带回英国。现存中国较早的印刷品还有乾符四年(877)历书和中和二年(882)历书等,尤其是1953年出土于成都东门外晚唐墓的龙池坊卞家印卖《陀罗尼经》,也属精品。从出土的印刷品性质也可看出,佛教在印刷术推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量出土的印刷品都是佛经

《金刚经》(1900年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鎏金怪兽纹银盘(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摩羯纹金羽觞(西安太乙路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摩羯系古代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动物。此造型、纹饰均受外来文化影响。

隋唐与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印度、伊朗等)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多以佛教为连接线。唐朝末年,印刷术更加普及,广泛见于唐朝各地。出版的书种类也开始增多,除了佛经,还有历书、文学、咒本、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类的术数书。印刷术在中国发明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促进了当地文明的进步。天宝十载(751),杜环跟随高仙芝在怛逻斯与阿拉伯作战被俘,送到库法,受到优待,使他得以周游西亚,并随着阿拉伯使团经过埃及、苏丹而到埃塞俄比亚的摩邻国。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惜已失传,惟杜佑的《通典》引用此书,有一千五百余字保留至今。根据《经行记》的记载,在大食国都亚俱罗,唐朝被俘的工匠有金银匠、画匠、绫绢织工、造纸匠等,唐朝工匠高超的技艺和科技水准,对阿拉伯世界的进步有一定作用。造纸术也至迟在此时传入阿拉伯世界。

三彩骆驼载乐俑(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三彩骆驼及牵驼俑(陕西咸阳契苾明墓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唐代在天文数学、历法、星占、气象、仪器制造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日本采用唐朝历法后,很快就废掉了之前自己的古历。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从唐朝回国时携带的东西包括:“入唐留学生从八位下下道朝臣真备献《唐礼》一百三十卷、《太衍历经》一卷、《太衍历立成》十二卷、测影尺一枚、《乐书要录》十卷、马上饮水漆角弓一张,并种种书籍、药物等。留学之间历十九年,凡所传学,三史五经、名、刑、算术、阴阳、历道、天文、漏刻、汉音、书道、秘术、杂占一十三道。”(《扶桑略记》“天平七年四月”条)由此可见,唐朝的礼制、历法、天文测量、音律等,对日本知识精英极具吸引力。(www.xing528.com)

唐前期天文历法集大成者为李淳风。李淳风长期担任太史令,其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重要领域。他制定的《麟德历》在历法改进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东传日本,并于天武天皇五年(667)被采用,改称为《仪凤历》。他撰写了《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和五行志;他还是《乙巳占》等重要著作的作者。《乙巳占》全面总结了唐贞观以前各派星占学说,介绍了甘德、唐昧、梓慎、裨灶、箕子、张衡、陈卓、刘表、郗萌、庾季才、袁充、郭璞等近三十位星占家的观点。经过综合之后,保留各派较一致的星占术,摈弃相互矛盾部分,建立了一个非常系统的星占体系,对唐代和唐代以后的星占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唐代《开元占经》是唐代收集古代天文星占文献资料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瞿昙悉达是来自天竺的移民,其家族长期在唐朝为官,在天文星占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其父瞿昙罗曾向唐太宗献上《经纬历》,武周圣历元年(698)又献上自编新历《光宅历》。《开元占经》这部自开元二年(714)开始编纂的巨著,对宇宙理论、天文、气象、历法、星图、杂占等都有详细论述。而且它直接节录原文,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

敦煌S.3326的星图。中古以前天文和气象(云气、光象)是连在一起的知识,古人并不知道大气层的存在,所以统称为天文气象。而官修天文志以及传统阴阳五行类的知识,均是天文气象并称,或简称天文。敦煌文献也不例外,S.3326也是将星占和气象放在一起的。

玄宗时僧一行根据南北各地实测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日影短长的结果,推翻了过去“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证明影差和距离的比例并不固定;创制了能够直接测量黄道标的黄道游仪,用它测量了二十八宿距天球北极的度数,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而且他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的测量,从现代测量学的理论看,他已经测量了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若再往前推导一步,即可得出地球是圆的这一结论。

隋唐时期,对气象气候不论在实际观测还是在理论方面都有所进步。保留了大量涉及雨、雪、雹、霜、雾、气温异常、大风、干旱等天气现象的记录。李淳风《乙巳占》中记述了候风法、占风远近法、推风声五音法等。其中候风法专门介绍了相风旗、羽葆和木乌等测风仪器。甚至已经初步提出了风力分级法。邵谔的《望气经》则对云有深入的观察和分析。黄子发的《相雨书》可说是一部关于降雨的气象学专著,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演奏陶俑(唐代,西安出土)。演奏俑持有的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等。

唐代,数学在前代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隋书·经籍志》著录数学著作二十七种。王孝通《缉古算经》关于三次方程的工作、二次内插法的创立、实用算术的发展和计算技术的革新都标志着唐代数学方面达到的高度。李淳风编定和注释的十部算经(《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缀术》、《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术》),已经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数学教材。此外,唐朝在建筑、堪舆等领域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唐太宗时,吕才奉旨主持刊定阴阳书。李淳风有《九星龙穴图》,丘延翰有《天机素书》四卷。

《备急千金要方》书影

唐代的医学也非常发达。孙思邈吸收佛教典籍中关于印度医学的内容,而且注重实践,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于永徽三年(652)撰成的《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系统地论述了传统中国医学的学术成就。他特别重视药物的研究和采集,被后人称为药王。此外,隋代巢元方等人撰写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王焘撰《外台秘要》四十卷,都是当时重要的医学成果。高宗时,苏敬等人受命重修《本草》,共五十三卷,记录药物八百四十四种,在新增加的一百十四种药物中,有不少是从波斯和南海传来的。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行的药典。隋唐医学已有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小儿科)、耳目口齿科,还有针科和按摩科等,在分科治疗上有明显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