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延安人口增长四倍,显示人口工作的成效

延安人口增长四倍,显示人口工作的成效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部队人数约是本地居民人口的四倍。[41]1946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委员会提供的确切统计资料显示,延安市区老百姓人口总数为1.237万人,比1937年时增加了四倍,陕甘宁边区人口总数为159.395万人。这点充分说明了人口工作的指导思想取得了很大成效。1945年10月边区选举委员会统计的边区人口总数中,男性8.44万人,女性7.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3∶1,属于正常状态。

延安人口增长四倍,显示人口工作的成效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到达陕北后,剩下7000人左右。当务之急就是“扩红”——招募青壮年人口参加红军,补充部队编制和战斗力。此后的十余年间,陕北延安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大量吸引人才,更大量地招募移民人口。1940年3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决定中给予了到陕甘宁边区的难民和贫民多项优待政策,如:允许难民或贫民可自行移入;移入边区居住可登记与优待,可得到生产工具;免纳二年至五年之土地税(或救国公粮);可酌量减少或免除义务劳动负担及享受和边区人民同等之民主权利。同时规定各级政府不得有强迫服兵役、劳动服役、交纳捐税的行为。在交通上,政府帮助给予便利,就近请求八路军各兵团政治部介绍。[26]1937年到1945年,边区共接收了63850户移、难民,共计266619人,其中延安是安置移难民最多的县,1937年,延安县的户口是7073户,人口33705人,到了1942年,户口增加到16446户,人口增加到64292人。[27]大量的移难民对边区的农业生产和兵源补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延安城本地居民大约3000人。此时部署在延安的共产党守备部队实有兵力总计4000—5000人,共分为五个团。[28]

1937年8月,115师之辎重营、炮兵营,120师之特务营、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及718团,129师之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及385旅770团共9000人组成八路军留守兵团。[29]

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及所辖地方部队,统归留守兵团指挥。此时边区共有一个旅十个团,十个保安大队,一个独立营,总兵力达15514人。[30]

1939年12月,留守兵团的总兵力为两个旅十三个团共22616人。[31]

1938—1939年边区与国民党军队开始发生摩擦,中共中央被迫从前线撤下三个团来加强守备部队,此时守备部队增加6000—9000人。[32]

1940年10月,在延安的脱产人员有7.3万人。[33]至年底,边区兵力为三个旅十四个团共31609人。[34]

1941年,留守兵团辖三个旅二十个团,边区兵力为31777人。[35]

1942年5月,在延安的党政干部有1.2万人,陕甘宁边区民众人口约160万,军队约10万人。[36]其中留守部队的兵力为五个旅二十一个团32292人。[37]

1943年秋,在延安的部队兵力有八个旅二十三个团共3.65万人,老百姓约1万人。部队人数约是本地居民人口的四倍。[38]

处于战争环境下的延安,其边区人口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生产,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反对堕胎,加速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力吸收各类人才,大量招揽各种移难民,增加人口。随着边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自然增长,边区人口增加迅速,1941年边区总人口为135万,1946年增长为159万,这159万中尚不包括部队、机关、工厂、学校人数,而且某些县份的数字是1944年的统计数字。[39]除此之外,边区增加的人口还包括投奔边区的青年学生、党政机关军事人员,从国统区和沦陷区逃至边区的移民,如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介绍到延安的知识青年1938年5月到8月四个月就达到了2288人,[40]1937—1945年,由河南、宁夏、山西、河北等移来的移民人数达29万人,多数移难民转化为边区的农业人口,一些外来人员留居在县城。[41](www.xing528.com)

1946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选举委员会提供的确切统计资料显示,延安市区老百姓人口总数为1.237万人,比1937年时增加了四倍,陕甘宁边区人口总数为159.395万人。这点充分说明了人口工作的指导思想取得了很大成效。据陕甘宁边区民政厅统计,1937—1945年,边区共接受移民6.385万户,人口26.662万,外加5万多人的还乡难民,人口总迁移量达到27.662万人。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在5‰—20‰,属于典型的非自然增长状况。在1946年的边区农村总人口中,全劳力就高达33.876万人。这种以移民为主体的人口迅速增长,为农业生产和兵力补充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保障。[42]

1937年,非农人口14000人,占总人口比重1.03%,

1938年,非农人口16000人,占总人口比重1.17%,

1939年,非农人口49686人,占总人口比重3.64%,

1940年,非农人口61114人,占总人口比重4.48%,

1941年,非农人口73117人,占总人口比重5.37%,

1942年,非农人口170176人,占总人口比重12.5%。[43]

▲边区制药厂在晾晒中药

从边区非农业人口增长情况可以看出边区的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1937年时,边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左右,至1942年,边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5%。人口的大量增加,尤其是非农业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边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陕甘宁边区,无论是原当地居民,还是新的移民、难民,男女性别比例大体上是平衡的。1945年10月边区选举委员会统计的边区人口总数中,男性8.44万人,女性7.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3∶1,属于正常状态。可是延安革命队伍的男女比例却严重失调,1938年前后,男女比例为30∶1。1941年前后。男女比例为18∶1。形成这种严重失调的男女比例关系的原因是长征到陕北延安的革命队伍,绝大部分都是男性。一大批青年学生为了抗战,从沦陷区、国统区和大后方奔赴延安,献身革命,才缓解了革命队伍里严重倾斜着的男女性别比例关系。到1944年4月,男女比例为8∶1。[44]这个比例关系基本维持到党中央撤离延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