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有一个还原“贞观”时期的场景,描绘了文武百官一起上朝的情状,它不同于现在的历史剧,这个场景的确是让人觉得气势磅礴,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历史造型的模仿,而且可以让人体会到后世对唐太宗业绩的崇敬。不仅今人还原了历史场景,古代也留下了宝贵的图像资料,比如《步辇图》。《步辇图》中有一个重要的片段,是唐太宗坐在由宫女们抬着的步辇上,接见了外来的使者,体现出唐王朝的强盛之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唐太宗治下的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其乐融融,这是“贞观长歌”的初步印象。
史书中对“贞观”有非常高的评价。《旧唐书》是由五代时期刘煦领衔来主编的,代表了当时离唐代较近的这群人的一些观念。而《新唐书》是由宋代的大才子、一代文豪欧阳修率团队来编撰的,它也反映了宋代知识分子对唐朝的态度。无论是五代时期的《旧唐书》,还是宋代的《新唐书》,对唐太宗都是交口称赞,他们的着眼点不尽相同,但是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在《旧唐书》之中认为,从善如流是“贞观之治”真正的时代秘诀,识人纳谏是李世民的成功钥匙。识人纳谏不仅仅是去求谏、纳谏,培养人才是基础,有人才了,才可能有好的建议,有好的建议,才能进行遴选,进而执行。《新唐书》之中对李世民的评价除了这方面,它的视角又有所不同。《旧唐书》重在成功的奥秘,而《新唐书》重在对李世民业绩的评价。《资治通鉴》没有在唐太宗去世之后注写“臣光曰”,也就是说司马光没有直接展开对唐太宗的评价。但是司马光在别处有一段评论进行弥补。司马光的《稽古录》卷十五中既写到了李世民知人纳谏、重视人才的一面,也评价了他一生的功绩,文中不乏对唐太宗的溢美之词,可见司马光对李世民的评价非常高。(www.xing528.com)
回望“贞观之治”,会发现它的确是一串串非常动人的故事,它可能起于一个历史的尴尬——玄武门之变,但是也来自一个深刻的反思——隋鉴未远,然后李世民如何逐渐破解历史遗题,渐入佳境,给后人留下了盛世气象。贞观也不只是一个个历史故事,希望朋友们注意贞观之中的大智慧。有一部名著叫作《贞观政要》,其中将李世民当时如何去做,如何立德,如何立功,如何网罗人才等措施进行了一次详尽的分析。可以看出来,“贞观之治”真正留给后世的是关于时代的思考,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更在于如今的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