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末农民起义引发大运河工程,隋炀帝展现远见卓识

隋末农民起义引发大运河工程,隋炀帝展现远见卓识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炀帝也是有雄才大略的,他为了将东南的财富、钱粮顺利地运输到都城,乃至于为了南北的军事、监查等顺利进行,他开通了隋朝大运河,这个工程量极大,令人叹为观止。于是隋末爆发了农民起义,以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隋炀帝从正面来说符合三个词:天资卓越、恢宏建制、储备雄厚。因为从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等措施可以看出隋炀帝的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隋末农民起义引发大运河工程,隋炀帝展现远见卓识

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往往希望来个崭新的开始,但是历代统治者相对严谨,他们建立新王朝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回看过去。隋曾经强盛一时,吞并天下,非常辉煌,可是为什么以难以挽回颓势短短二世而亡?当时李世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李世民展开了对隋炀帝的分析,他从《隋炀帝集》中来看隋炀帝的生平,从文中内容来看,发现此人应该也是尧舜之象。可是最后为什么落得一个“桀纣”的骂名呢?显然隋炀帝没有达到表里如一,后世的评价和他生平有很大的出入,众人为何不买隋炀帝的账呢?咱们结合重大事件来看一下。

隋炀帝也是有雄才大略的,他为了将东南的财富、钱粮顺利地运输到都城,乃至于为了南北的军事、监查等顺利进行,他开通了隋朝大运河,这个工程量极大,令人叹为观止。这个工程并不是军队在修建,而是百姓在修建。天下刚刚安定,很多百姓想过幸福生活的时候,却无奈被摊派了非常重的徭役,于是怨声载道。其间有隋炀帝几下江南这样的一些传闻,当然他生活比较奢靡,所以大家也在质疑,难道大运河不是战略所用,难道仅仅是为了隋炀帝一己之私吗?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三征高丽。从这件事中可以发现,当时隋炀帝好大喜功,他希望周边少数民族能够臣服,但是高丽王显然不买他的账,于是他连年发大兵前去进行征讨,不但引起民怨沸腾,而且连同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分裂。比如发生了像杨玄感起义等等,连内部都不团结了,自己人都想推翻他,已到穷兵黩武的地步。

于是隋末爆发了农民起义,以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当时山东民怨沸腾,大家的确是活不下去了,一方面山东征兵比较多,另一方面山东有很多地方需要打造战舰,当地人民深受压迫。(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隋炀帝本人的确是有雄才大略,但是他的措施并没有尊重民意,因此这些措施收到的效果也是大打折扣了。

当李世民提出“李世民之问”之后,咱们看看当时大臣是如何回复的。魏徵就一马当先,他说,隋炀帝未必没有才华,他也是有聪明才智的,但是实际上他的政策无论是在财力还是精力上都穷极了百姓之力,因而他让百姓失望了。另外,他不知道纳谏,他虽然满口仁义,但大臣给他的正确建议也完全不采纳。魏徵所给出的这样的见解,李世民是否采纳呢?如果李世民不采纳,便有可能还会重蹈覆辙。

隋炀帝从正面来说符合三个词:天资卓越、恢宏建制、储备雄厚。这个国家本来不应该二世而亡,而且此人本应有大作为。因为从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等措施可以看出隋炀帝的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但是在后世对他的评价中,他背负骂名,说他劳民伤财,而且二世而亡。

李世民该如何反思呢?作为一代杰出的君王,李世民正面和负面的都考虑到了,他得出这样的结论:隋朝的盛衰不在于隋炀帝个人才智的高下,而是在于他是否纳谏。所以为君者要谦虚,要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只有这样江山才能坐稳。在借鉴隋朝的经验教训之后,李世民便开始展开抱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