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治通鉴青少年通识课-王道、帝道和霸道的巧妙平衡

资治通鉴青少年通识课-王道、帝道和霸道的巧妙平衡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甘龙和杜挚对于他变法的挑战和质问,他指出“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光听老学者是不行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保守、守旧、经验主义,要知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商鞅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不要只盯着古代,要知道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君臣也有自己的治国方法,我们要走出自己的道路,而不要做古人的奴隶。

资治通鉴青少年通识课-王道、帝道和霸道的巧妙平衡

商鞅本是卫国人,原名卫鞅,卫是姬姓,他是卫国王室的后裔,获封商地后,成为商鞅。商鞅来到魏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决定去秦国。因为当时秦国受到诸侯鄙视,二十岁的秦孝公刚刚即位,他决定要在四海之中招纳奇才,说要招求“奇技强秦”者。商鞅这个时候也是很年轻的一个新秀,年虽少,但《史记》里面说他有奇才。一个求奇技,一个有奇才,这“二奇”就此对撞出了辉映千古的火花。当然这个火花擦亮次序是由商鞅把控。

商鞅求着秦孝公的宠臣太监帮他引荐。商鞅第一次被引荐给秦孝公时,他故意和秦孝公说帝道,跟他讲三皇五帝、尧舜禹汤这些事情,然后秦孝公昏昏欲睡,《史记》上说叫“其志不开悟”。这些东西太久远了,都是神话级别的,谁爱听。

第二次秦孝公又召见商鞅。商鞅向他阐述王道,看看上古的三王他们是怎么做的,秦孝公依然是没有听进去。他说的这些话对不对?对,但是实行起来很费时间,不符合秦孝公小青年一腔热血想要秦国变得强大的追求,所以在秦孝公听来商鞅说的是废话。

第三次时,引荐的人已经很埋怨了。商鞅对他说,不要着急,你再给我引荐一次,我这次一定让孝公觉着我没问题。第三次见商鞅,秦孝公打起精神来,这一次商鞅说的话正中他的心坎。商鞅和秦孝公谈霸道,就是怎么样让国家变得强大,成为春秋五霸那样的君主。秦孝公听得很来劲,“其意欲用之”,但是商鞅说到兴头上卖个悬念,君王咱们下次再说。这次商鞅说了真话,他将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跟秦孝公来了一个思想对对碰

第四次秦孝公主动地召见商鞅。史书里面记载,这一次他俩相谈甚欢,“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秦孝公听着商鞅讲话,膝盖不断地往前移过去,使得两个人的膝盖几乎都碰到一起了,他们一连说了好几天。这种景象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促膝长谈”。(www.xing528.com)

这是君臣之间真正深入的对话。商鞅由一开始跟秦孝公说神话,讲废话,实际上都是在试探他,试探这个青年人究竟只是凭着一时的热血,还是心里面有着坚定强国的信念,他是否能发现人才,是否有海涵之能。经过了两次的神话与废话的考验,第三次出现真话,第四次开始有了对话,这样两个年轻人的心就此相通,君臣之间辉映万物的火花就此碰撞成功。

当然光说服秦孝公,商鞅还不算是拿下了秦国的国政,接下来商鞅与那些对变法有疑虑的大臣(如甘龙、杜挚等)在秦孝公的殿前进行了一番大辩论。商鞅指出,“疑行无成,疑事无功”。不要总去怀疑自己做的事情能不能成,如果总怀疑不去做的话,那一定是不成。“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愚昧的人看不清楚这些必成的事情,而那些睿智的人才能在事情刚刚出现踪迹的时候就找到应该寻找的道路。面对甘龙和杜挚对于他变法的挑战和质问,他指出“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光听老学者是不行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保守、守旧、经验主义,要知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我们如果去学习古礼,学习古法,我们到底去学习哪种礼?去学习五霸的哪条道路?他们的道路、礼仪都是不相同的,但是他们的成功都是一致的,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成功只有因时因人而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找到自己适合的道路,不能只是学着古人的经验照搬它。

商鞅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不要只盯着古代,要知道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君臣也有自己的治国方法,我们要走出自己的道路,而不要做古人的奴隶。这是商鞅的绝大气魄,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也在未来的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变法改革者的圣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