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盛世:权臣英名,三省机构与典籍影响

唐代盛世:权臣英名,三省机构与典籍影响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凌云阁二十四功臣中有文臣有武将,就文臣而言,像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非常显赫的,就武将而言,像尉迟敬德、李靖等也是称名于世的。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由此可见,唐代三省六部制为后世奠定一个相对稳定完善的机构基础。唐代还有典章之美,有三部典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分别是政治类的《唐六典》、法律类的《唐律疏议》、礼典类的《大唐开元礼》。

唐代盛世:权臣英名,三省机构与典籍影响

从时间轴的角度来看,盛唐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长的脉络,但是主要聚焦于贞观之治中间的二十余年,还有开元时期以及天宝的前半段。当然,后世对于武则天时期评价也是越来越高。唐代在安史之乱之后则迎来了转折,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本节内容主要着眼于从贞观到天宝前期这段时间内。

李世民认真分析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一方面是不关心民意,没有以民生为念;另一方面是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言堂,缺乏君臣相知。因而李世民大力鼓舞大臣直言进谏,他提拔了许多能人志士,凌云阁二十四功臣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名片

凌云阁二十四功臣中有文臣武将,就文臣而言,像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非常显赫的,就武将而言,像尉迟敬德、李靖等也是称名于世的。这些大臣一部分来自于以前秦王府旧有的臣僚,属于近臣;也包含了以前太子府(李建成)的和齐王府(李元吉)的;甚至还有来自于他父亲李渊手下的旧臣;除了这些,李世民还提拔了一些贫寒之士,像马周等等;于少数民族中比较知名的人也都在提拔之列。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的确是将隋亡的教训牢记于心中,他也做到了敢于去求谏,积极去纳谏,最终成就了唐贞观时期国家之强盛。

有了这样一个精诚团结的官僚团队,李世民将如何打造制度,如何安天下呢?

首先就是施行三省六部制。关于中国中央机构是有一个发展的脉络,秦朝开创的三公九卿西汉有内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三省制,但是直到隋朝的时候,三省六部并没有完全定型,到了唐朝,尤其是到了唐太宗之时,三省六部的基本面貌确定下来了。

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秉承皇上的意思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阅诏书,不合理的地方要驳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要进行修改。尚书省是秉承上级指示来办事。尚书省直接统领六部,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这些部门负责管理很多方面,比如官员的考核、把握户籍人数、制定朝野礼仪、记录统兵兵籍、确定刑罚、施行土木工程等等。三省六部大体就这样确定下来,为了进一步贯彻六部工作的执行,在六部下分设了二十四司,也就是说每一部都有四个衙门来具体负责管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制度面貌,而唐朝还远未止步。

因为从表面上看,三省制有一种分权的含义在里面,一件事大家需要反复商榷,虽然民主了、科学了,但办事的效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可能出现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对峙。于是出现了一种御前讨论的会议,叫作政事堂。政事堂起初不是一个政事的机构,因为有些事情需要中书省和门下省双方主要官员齐集一堂,大家商量清楚之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以此来下发尚书省方便执行,这成为中书门下这一机构的一个开篇。

唐代中后期,有一个独特的机构叫中书门下,宰相在里面对政事进行讨论,乃至给出一个决议。到了宋代的时候对这个制度就加以沿用,中书门下就被称为政府,专门管理军事枢密院被称为书府,这是宋代的两府制。由此可见,唐代三省六部制为后世奠定一个相对稳定完善的机构基础。

在制度确立之后,唐代还需要对天下的田赋,乃至于服兵役进行管理。天下田赋主要施行均田制租庸调。均田制源于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是冯太后来主抓,它以民生为本,将国家的无主荒地分给百姓,安抚百姓,以避免流离失所。一部分田地百姓能够耕种,要给国家交赋税,但是不准私下买卖,也不准传之后世,死后要交回国家;另一部分是作为自己能够传承的、买卖的田地,作为家庭的财产了。这种制度到唐朝的时候加以延续,唐政府发现这样做对百姓非常有利。在唐朝初年,国家可支配的土地相对较多,均田制的推行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国家也因此非常富足。有了均田制就要有相应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租是钱粮,调是布匹,男耕女织国家都有一定的收缴的要求。“庸”是针对于百姓所服的徭役,如果影响农时或百姓不情愿,往往可以纳绢代役,通过交绢,比如丝绸来代替徭役,以此保证生活的安定。在均田制基础之上,唐朝打造这种独特的小农经济,小农成为国家的支柱。

有了小农之后,国家打仗如何安排呢?唐政府围绕着农民来进行征兵服兵役,实行府兵制度,即兵农合一。百姓在一年四季之中,春夏秋三季来打理农田,而到了冬天农闲之时,由地方上开军府,召集百姓进行训练,甚至培养出他们的作战能力。唐代的部队很多来自于小农,他们很多武器装备,甚至包括口粮都是自备的,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而且农民入伍的士兵比较朴实,作战勇敢,在唐朝的前中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关于当时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内容较多。唐朝之际在中央和地方都有学校,尤其以中央为代表。中央有六学二馆,六学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其中国子学在当时不仅仅是教育机构,同时还是教育管理的最高部门,类似于如今的教育部。西汉位居教育榜首的太学,唐朝时已经居于第二位。中央的官学还有两个独特的机构叫二馆:弘文馆和崇文馆。弘文馆为门下省所设,用来招贤纳士,崇文馆为东宫太子的机构所管辖。“六学二馆”代表了唐代教育的高峰,条分缕析,体系鲜明。

有了学校教育之后,人才何去何从?于是唐王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科举不仅仅是进士科,在进士之前还有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等。当中尤为知名的是明经和进士二科。当时民间谚语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为什么说三十岁就算老的了,五十岁的进士反而算年轻了呢?因为明经主要考察的是墨义,要背诵很多儒家经典,是填空题,如果一个人三十岁还考不上明经,就说明他不适合走这条路。而进士除了墨义之外,还要考诗赋、策问等,就是说进士一方面要有才华,另一方面还要有实干能力,因而进士为天下所瞩目,竞争也非常激烈,所以考中进士极为艰难。唐王朝因科举制度选拔出很多杰出的人才,人才济济。(www.xing528.com)

唐代还有典章之美,有三部典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分别是政治类的《唐六典》、法律类的《唐律疏议》、礼典类的《大唐开元礼》。《唐六典》是在唐玄宗之时,由李林甫牵头带领官僚团队进行编纂,《唐六典》中对三省六部和各个官员各个机构的来历,进行了一定的解读,成为后世的宝典,是了解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唐以前的法律盲目参照《周礼》,但是《周礼》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很多法律条文,不符合时代需求,也缺乏体系,《唐律疏议》将方方面面的法律条文加以汇总,而且细加裁定,形成体系,不仅大而全,而且特色明显,为后世所继承,因而《唐律疏议》有对中国古代法律重要的奠基意义。《大唐开元礼》非常复杂,对朝野上下具体的礼仪规范细致入微,成为后来宋、元、明、清反复揣摩和模仿的重要礼典。

唐代还有被称为“唐八史”的典章之美。当一个王朝灭亡,新的王朝继位之后,需要反思历史,而且出于道义,也要为前一个王朝进行著书立传,往往会编纂史书。一般来说,一个王朝只会编撰前一朝代的史书,但是唐朝比较独特,它的前面有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王朝需要进行一次崭新的梳理,于是就进行了系列史书的编纂,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还有本来是民间所编写,后来为官府所认可的《南史》和《北史》,因而这八部作品被称为“唐八史”。唐代有政治上的《唐六典》,法律上的《唐律疏议》,礼仪上的《大唐开元礼》,更有历史领域的“唐八史”,具有“典章之美”的美誉。

唐代构建起一个非常独特的局面。唐代农业手工业相对发达,商业也步入繁荣。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方面是全国有很多知名的城市,比如扬州、成都等,另一方面是丝织业、造纸、印刷等为后世所称赞。

唐代都城长安之中分为西市和东市,热闹非凡。东西市有不同的商业区域的划分,有不同的摊点,不同摊点的商人、营业者要穿不同的服装,以此来判定他们的行业。还有行会对于他们的商品质量与价格进行把关。有的摊点是面对普通人的生活,有的摊点是奢侈品,有的是中原内地所常见的,有的则来自于西域乃至是舶来品。总之市场内一派繁荣景象。

唐代的文化昌盛体现于当时的诗歌、散文和传奇之中。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座高峰,唐诗更是独步天下,朗朗上口,有长、有短,有绝句、有律诗,有五言、有七言,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唐代名家诗人辈出,比如说初唐的知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等,盛唐之时名家就更多了,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不一而足,中唐时期有像温庭筠、李贺、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唐朝之际群星闪耀,人才济济,唐代的诗篇也是长久地影响后世。

唐代的文章也极有特色,尤其是唐代中后期,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要求消除社会的浮夸之风,提倡朴实的文风,向古人看齐。此时产生了非常多的名人与名篇。

唐代文学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唐传奇。唐传奇为后世的话本、元杂剧,乃至于明清小说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传奇具有很强的故事色彩,如《李娃传》《柳毅传》等故事中,有现实、有虚幻,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诗歌、文章、传奇作品共同反映出唐代文化之昌盛。为什么诗歌、文章可以在唐朝进行这么大范围的传播?因为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宋代,知识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但是活字印刷的使用范围、使用数量相对较少,对中国古代社会真正影响比较大的是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比如对于木头的选材,需要防虫蛀。而雕刻文字的字体往往来自于名家,越是重要的文献,它的版本就要求越高。目前,我国发现比较早的是唐咸通年间的《金刚经》的印制品,也许是当时的人出于孝心,为自己去世的长辈来印制,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为如今国内发现的最早的一个雕版印刷的制品。雕版印刷历经了很长的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从《金刚经》的具体雕刻来看,雕刻技术相对成熟,线条明晰而流畅,尽管从实物来看,这个物品来自于中晚唐,但是从它的技巧来分析,可能更早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

在唐代,雕版印刷技术和文化的昌盛是相得益彰的。文化昌盛还有一些更具体的表现,比如石窟艺术、泥塑、雕刻、彩绘,还有绘画。当时的绘画相对素净,当然也有一些五颜六色的,甚至还有像吴道子这样“吴带当风”所画的人物,衣袂飘飘;这一时期更有影响后世的书法艺术,如颜真卿柳公权所书写的颜体、柳体。

文化的昌盛是唐王朝内部繁荣的体现,对外,唐王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对其臣服。唐代的疆域是相对辽阔的,一方面是唐政府实际统治区域辽阔,另一方面是周边地区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推动民族的交融。当时有一幅非常知名的《步辇图》,图中画着少数民族的使者前来觐见的情况。他们觐见是为了求婚,希望文成公主能够嫁到吐蕃去,推动两地之间的交流。今天也有相关的绘画,描绘了文成公主到达吐蕃地区,带去了中原的文化,如物种、生产技术、生活技术等等,大大改变了西藏地区的面貌,为民族交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唐王朝内外咸服的状态,除了体现在亲华夏的民族,还有当时更为辽阔的地区,比如当时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所涉及国外地区。唐王朝以一种非常博大的胸襟招揽四方的宾客,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东亚的儒家文化圈,对东南亚也影响巨大,其影响力甚至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远至波斯湾地区。唐王朝也有很多海外的朋友,比如当年新罗、日本都派遣唐使来学习唐朝文化。当时的文化互通彰显着唐朝的文化强盛,现在仍可发现一些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可以看出唐代绝非小家碧玉,而是有着开阔的气势,所以为后世所追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