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雄割据-资治通鉴青少年通识课

群雄割据-资治通鉴青少年通识课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晚期群雄逐鹿、群雄割据,政治相当黑暗。当时孙刘两家联合到了一起,但没有诸葛亮的借东风、舌战群儒,这些是文学虚构。316年,西晋的晋愍帝司马邺被匈奴人刘曜所扶,司马邺成为傀儡,这时西晋政权宣告覆灭,天下进入到一片混乱,以上内容就是我们说的群雄割据。群雄割据其实是东汉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

群雄割据-资治通鉴青少年通识课

三国演义》有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从魏晋到隋统一之前,中国陷入了大分裂。可是事物是辩证的,辩证矛盾催生了历史的前进。在分裂之中又孕育了统一的因素,分和合是辩证矛盾,历史从治到乱,又从乱到治,社会才趋于前进,这也就是这个时间段的历史逻辑了。

宏观的态度看这一段历史,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就是从治到乱,从东汉一直到陷入到魏晋大分裂乱局的历史情境;第二个阶段就是从乱到治,乱到了顶峰之后逐渐恢复到正轨,最终迎来隋朝的统一。从南北朝一直到隋文帝一统天下,这两个趋势有前后的历史特征,也是辩证矛盾的体现。

治乱兴衰是《资治通鉴》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司马光就要给当时神宗皇帝等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所以“从治到乱”开始说起,历史是怎么乱起来的,这是很重要的教训来源。

东汉晚期群雄逐鹿、群雄割据,政治相当黑暗。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提到过东汉的皇帝比西汉的短寿。这种情况下幼主登基大权就落入到后党手中,进而形成了一个“外戚”集团,而皇帝年长之后又不满足于受控于外戚的傀儡局面,进而利用身边的宦官打击外戚,于是宦官和外戚的争权,就形成东汉历史上一个乱局。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之外,东汉还有着非常严重的历史矛盾,这个时间段土地兼并异常严重,大地主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和人祸的来临,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三国演义》开篇就是“桃园结义”,桃园结义的目的就是打击黄巾,而黄巾起义就是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对当时的社会政权,以及东汉的秩序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崛起了一群人物,比如刘备公孙瓒孙坚等等,他们活跃在东汉后期的政治舞台上。而这个时候,地方豪强不仅掌握着土地、兵权,而且还掌握着一系列的文化资源。当时地方豪强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名称——士族。“世族”一词与之读音相同,但意义有区别。“士族”是说他们历代都掌控着学术资源,成为士大夫,还是从家学的角度强调的。而“世族”强调累世公卿,按今天的说法,叫官二代、富二代、官N代、富N代,它们的侧重点不同,但甭管怎么样,这两个词应当是有交集的。

地方势力在膨胀,而中央政府愈发腐败,于是东汉晚期就发生了一件事——董卓进京。《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是作者虚构的,但是董卓进京的确是真的。其实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非常疲软,甚至镇压起义只能依靠着豪强地主的力量。中平六年(189),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要诛杀十常侍,也就是诛杀宦官集团,但是何进是一个很无脑的人,他低估了十常侍的力量,最后被十常侍斩杀。随后董卓就奉命进入京城,讨伐十常侍,他不仅诛杀十常侍,而且废掉了汉少帝,立刘协为帝,专断朝政。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袁绍联合关东军阀讨伐董卓。初平二年,董卓被孙坚击败,退守长安,司徒王允就用反间计,挑起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矛盾。公元192年,董卓为亲信吕布所杀。(www.xing528.com)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吕布戏貂蝉的故事,但貂蝉是历史上没记载的人物,是作者虚构的。《三国志》中记载董卓和吕布的确是因为一个歌女产生了矛盾,除了这个矛盾之外,也许有权力上的争端,总之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巨大祸病。董卓之乱给东汉政权带来巨大的创伤。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女诗人蔡文姬(蔡琰),被乱兵俘虏到了匈奴,给匈奴左贤王生儿育女,后来被曹操赎回。蔡文姬写了著名的诗《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所谓“义师”就是袁绍率领的东方诸侯,“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董卓带来的乱兵之中有胡兵,而东方人哪有这样的体格能抵抗他们呢。她说“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灵涂炭。大政治家、大诗人曹操写过著名的《蒿里行》,像这种古歌题都是送葬用的,曹操本身是军阀,杀人如麻,但是他自己都觉得这简直是人间地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战乱之下军阀拥兵自重,北方有袁绍、匈奴、曹操,南边有孙策袁术刘表,西南有张鲁、刘璋,西北有马腾等等,天下虽然还拥立着汉帝,可是早已经不是铁板一块了,军阀混战,生灵涂炭。这时谁能够安定民心,稳定生产,谁就能够推动历史的前进,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

公元200年发生了一个著名的事件,官渡之战。这场战争中曹操和袁绍火并,而这个时候曹操的力量非常之弱,袁绍很强,但是袁绍拥兵自重,骄兵必败。袁绍的谋臣许攸投靠了曹操,据说曹操光着脚板迎这位先生,采纳他的建议,袭击袁绍的粮库,偷袭乌巢,使得袁绍大败,官渡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统一了北方。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还想统一南方,拥有天下,可是这个时间段,统一的条件尚不成熟,于是就有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就是《三国演义》之中最引人注目的画卷了。当时孙刘两家联合到了一起,但没有诸葛亮借东风、舌战群儒,这些是文学虚构。虽然他的兵力很强大,但最终曹操没有打下南方。有学者说火攻是很重要的计策,而且曹操不习水战等,也有学者认为当时士兵中闹了大瘟疫,可能是血吸虫病,也有可能是伤寒、大流感,可无论如何,有一个原因历史工作者不能忽视,就是这个时候统一条件不成熟,地方割据的势力还没有被收拾,即便统一,都是形式上的统一。

赤壁之战之后就大体形成了三分鼎立的局面,虽然还称不上魏蜀吴,但是发展方向是很明确的。公元220年,曹丕篡汉;221年刘备称帝,蜀昭烈帝;222年,孙权称吴王。这时三分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了,真正进入三国时代。265年,司马炎取代魏而称帝,也就是晋武帝,国号就是晋,史称西晋,定都洛阳,可是统一的时间段不长。316年,西晋的晋愍帝司马邺被匈奴人刘曜所扶,司马邺成为傀儡,这时西晋政权宣告覆灭,天下进入到一片混乱,以上内容就是我们说的群雄割据。

群雄割据其实是东汉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