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当时的诸侯还是有很大的权力。诸侯王实际上和中央的朝廷是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官制和军队,甚至能够占山泽,私自铸钱。这些诸侯国对于中央王朝而言是非常大的隐患。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诸侯国如果强大了容易反叛,但如果像当年晁错一样削得太急,也容易反叛。怎么样来解决诸侯王问题呢?主父偃提的建议就是“推恩令”。
诸侯国国君死后要由诸侯国的太子来继位,而太子的人选首先是嫡长子。其他的儿子只能是和庶民一样继承一个爵位,爵位要降好几级,跟王的待遇差别很大,而且往往没有自己的封地,只能作为一个贵族。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就是要把恩泽推及给这些不能够继承王位的人。他提出,既然大家都是刘姓之后,凭什么只有嫡长子能够继承诸侯王位,而其他人就没有分封的地呢?现在是要一视同仁,大家都有爵位。只不过他将原来诸侯国的一部分拿出来分封给其他的庶子,但是这些庶子就不是王而是侯,而列侯则要纳入到州郡的管辖之下。这种政策把诸侯国给割小了,最后无力和中央政府抗争。
接着汉武帝又颁布了“附益法”和“左官律”,附益法就是说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左官律”则是将诸侯国的官员都定为左官,因为在汉朝左是地位低下的,实际上就示以歧视。最后又通过借口他们上供或者是祭祀用的金子成色不足,又夺取了数百个侯的爵位,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国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这也加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
那么郡县在汉朝是什么样的呢?大量出土文物能够让我们一窥汉代郡县的样貌。《尹湾汉简》中的《集簿》就统计了某个郡的田土、户口的多少等等。《集簿》实际上是“上计(制度)”之用,每年考核官员的时候官员要带着自己的政绩到中央接受考核,然后中央会根据官员的功绩,对其实行奖惩。通过《集簿》可以发现,中原王朝对于州郡的数据掌握得非常详细。
汉武帝还解决了丞相问题。秦朝以来设置了丞相,丞相的地位特别高。汉景帝的时候,窦太后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说这个人可以封为侯,但是景帝却说需要提前和丞相商量一下。当时的丞相周亚夫把“白马之盟”搬了出来:“高皇帝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汉景帝一代帝王听后竟然十分失落,甚至有点想哭。可以看得出来丞相的权力很大,他可以直接干涉决策。汉武帝时期有一个丞相叫田蚡,田蚡在选官的时候先把自己想要选拔的官员列一遍,汉武帝对他说,你都列完了吗?你列完了,我可不可以列了呀?如此强大的相权实际上已是对王权的威胁。汉武帝在这一时期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削弱相权,重用自己身边的一些小臣,将位置不高的官员留在自己身边,给予他们比较大的权力,和他们商讨国事,具体的执行交给外朝。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内外朝的制度。内朝如侍中、尚书等机构是负责决策,而外朝的丞相则是执行。这就削弱了丞相参政和议政的权力,也就削弱了相权。汉武帝时期的几任宰相大都死于非命,也说明这一时期汉武帝皇权强大。
汉武帝时期不再像汉初那样,对于少数民族还采取和亲、容忍的政策,而是喊出了这样一句口号: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南北东西无一不打,汉朝所控制的疆域也急剧扩大。向北,卫青、霍去病几次出征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灭掉了匈奴的主力,匈奴从此一蹶不振。李广利西征大宛,同样也是为了打击匈奴,同时征服西域诸国,并在西域屯田,建立了对西域的控制。向东,汉武帝征伐朝鲜,设置了玄菟、乐浪等郡。现在还能见到汉武帝时期乐浪郡的文书,朝鲜平壤附近曾经出土了《乐浪郡集簿》,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汉对于朝鲜的征服以及控制。在朝鲜还出土过《论语》,也说明汉文化在整个东亚大陆的传播。向南,灭掉了在吕后时期一直骚扰长沙的南越国。除此之外,我们在博物馆中还能见到“滇王之印”,滇国在西南地区,同样也是被汉武帝所灭掉。汉武帝时期可谓军功累累,“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口号,喊出了汉朝的威仪,喊出了汉朝的气势。
汉初实行的是黄老政治,无为而无不治,是一种比较宽松的方式,对于臣民的控制较弱。汉武帝刚刚即位不久就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书中记载的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重用儒生)。当时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儒者叫公孙弘,因为研究儒家经典,从一个普通的平民,竟然做到了三公的位置,由此当时学子纷纷研习儒家的经典。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学,所用教科书也都是儒家的经典。这些学生学成之后则可以入官,这就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为什么要重用儒家呢?是因为儒家不像法家那样太过严苛,也不像黄老之术管理宽松。儒家宽紧适中,并且非常崇尚君权,强调君权和天命之间的关系,所以儒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但是这时候的儒家也并不是孔子那时候的儒家,它实际上是一种治国之术。
在经济上,当时的诸侯国纷纷私自铸钱,汉武帝为了收归铸钱的权力,也为了筹备资金,实行“盐铁官卖”的政策,并且下令铸造五铢钱。五铢钱与之前的三铢钱不一样,它轻重合适,而且做工非常好,仿造非常难,在这种情况下五铢钱得以大量推广,我们现在也能够见到大量的五铢钱。五铢钱的铸币之权也收归中央,地方无权铸币。汉武帝还重用当时的一些大商人让他们帮助自己理财,垄断盐、铁等重要物资,把它们收为官营。汉武帝时期的国库日益丰盈,为他进行大规模战争提供了经济上的基础。(www.xing528.com)
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一生也是战果累累。但是到了晚年,汉武帝却经常猜忌、喜怒无常,以至于发生了一场悲剧——巫蛊之祸。巫蛊是一种巫术,把要诅咒的人做成一个木偶,上面写上一些诅咒的话,把它施加诅咒埋入地下,以达到诅咒的目的。当时就是因为这样的巫术,引起了汉武帝晚期的大动荡。《汉书》记载,当时有一个佞臣叫江充,在太子宫中发掘出来一些巫蛊之物,污蔑皇太子用巫蛊之术诅咒皇上。太子和皇后百口莫辩,想要杀掉江充,结果和丞相发生了大战,最后皇后、太子自杀。当汉武帝回过神来的时候,事情已经不可挽回,纵然杀掉了江充,丞相刘屈氂因为和李广利谋反一事也被腰斩于市,但整个事件却能够体现出汉武帝晚年的状态。
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平定诸侯国、限制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以及一系列安边战争,特别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思想上汉武帝重用儒生;经济上统一货币,盐铁专卖;而且伴随着汉武帝对外扩张汉文化向外输出。
虽然在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了动荡,但之后汉朝还是迎来了一小段中兴(昭宣中兴)。汉武帝晚年立刘弗陵为太子,为防止太后专权,杀死其母钩弋夫人。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因为皇帝太年小,汉武帝下令由金日、霍光、桑弘羊辅政。汉昭帝二十一岁因病驾崩后刘贺为帝,但迅速被霍光废掉,改立汉武帝时期太子刘据之孙刘询为帝,是为后来的汉宣帝。
宣帝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家族——霍家,也就是霍去病一族。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因为霍去病的军功战功,霍光也受到了重用,并且成为顾命的大臣。金日身份是匈奴王的后人,这也说明伴随着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大量的匈奴归附,汉匈之间也在进行着民族融合,匈奴人也可以成为顾命大臣。霍光当政时期,班固在《汉书》中曾经这样评价霍光:“霍光……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霍光辅政让我们想到了周公辅成王的事情,据说当年汉武帝在病中的时候就将霍光叫到身边,并拿给他一幅画,这幅画就是周公辅成王。现在在汉画像石《武梁祠》中也能见到周公辅成王的故事。霍光辅政时期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盐铁会议。盐铁会议实际上是对汉武帝时期一系列政策的回顾和总结。在这一时期的霍光权力非常之大。
汉昭帝在位不久便去世了,继之而立的是海昏侯刘贺,刘贺在位没有几天就被废掉。据说在位时间不长却犯下了诸多罪行,霍光实在忍不了才去找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继承宗庙状,废掉了刘贺,刘贺也从昌邑王变成了海昏侯,而另立当年戾太子之后,是为汉宣帝。现在在南昌附近发现了海昏侯刘贺墓,成为近几年来我们非常关注的考古发掘,其中发现了大量金器如金饼、马蹄金,说明被废的海昏侯刘贺占据了大量的财富,还发现了一个绘有孔子画像的镜框以及已经失传的齐《论语》。有人说这么看刘贺也不是霍光说的那么不堪。我们现在很难把握历史的真实或者是说还原它的本真,但是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刘贺提供了证据。
霍光死后霍氏一族不久便被铲除,昭宣时期社会经济得以继续恢复和发展,景象一片繁荣,所以我们又把它称之为昭宣中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