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寄寓荆州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
这一年曹操力排众议率主力北征乌桓,刘备认为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建议刘表趁机袭击许县,但刘表没有采纳(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刘表的优柔寡断再次坏了自己的事,时局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强者善于抓住机遇,而更强者,没有机遇都要去制造机遇,像刘表这样让机遇一次又一次白白错失的人,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想一想也不是刘表没有战略眼光,或许他有自己的苦衷。刘表虽然不愿意投降曹操,但他手下几乎全是亲曹派,如果此时举兵北伐,手下又将是一片反对声,勉强为之,恐怕也没有什么好效果。
等到曹操北征得胜而归,刘表有些后悔了,对刘备说:“没有听你的,白白失去了一次大好机会(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
刘备听了不以为然,对刘表说:“现在天下分崩,每天都在打仗,机会随时还会来,哪能就没有了(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如果今后能抓住机会,现在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顺境不喜,逆境不忧,不愤不怨,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这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就在这一年,刘备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他有儿子了。
之前说过,刘备好像生育能力方面也有问题,40多岁了,先后娶了几位夫人,之前都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刘备在新野期间曾收养了一个姓寇的男孩做养子,这个男孩的舅舅也姓刘,是长沙郡人,刘备收养寇氏的这个男孩后,给他改名叫刘封。
刘备都打算将来以刘封为嗣了,但没想到在自己46岁时,甘氏突然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儿子的降生让刘备喜出望外,刘备给他取了个小名叫阿斗,大名叫刘禅。
刘备之所以在议论陈登时发出那一番感叹,是因为他的内心里对人才有着深深的渴望。
这是一个“拼”的年代,既拼出身和起点,也就是“拼爹”;更拼实力、毅力和运气;再有就是拼人才。在群雄争霸的情况下,人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人才流动的方向就是霸业的走向。
人才也分高低,普通的人才固然也需要,但对刘备来说现在更需要的是最好的、最顶尖的人才。在武将方面,刘备已拥有了关羽、张飞、赵云、陈到等人,经过大大小小战斗的考验,他们已经成长和成熟起来,现在急缺的是替自己出谋划策的人,像曹操手下的荀彧、郭嘉、荀攸那样的人才,刘备认为曹操之所以不断取得成功,与这些人的贡献密不可分。
刘备的身边也有简雍、孙乾、糜竺、刘琰等人,但他们都还不是刘备心目中的那个人,遇到重要决策,往往还是刘备自己去拿主意,他急需能与荀彧、郭嘉匹敌的高级智囊。
刘备在新野招兵买马,特别留心这方面的人才,还真的有所收获,来了一位很有水平的人,名叫徐庶。
徐庶原名叫徐福,祖籍在豫州刺史部颍川郡,原来是侠客一类的人。
徐庶年轻时曾经替人报仇,完事后为逃避追捕,用白土涂在脸上,披散着头发逃亡(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但还是被官吏抓住。官吏问徐庶叫什么名字,徐庶闭口不言,官吏把徐庶绑在柱子上,击鼓下令周围的人出来辨认,但没人敢说认识他。
后来,徐庶的党羽一起过来把他救走了,这件事对徐庶很触动,觉得打打杀杀没有前途。于是不再舞枪弄棒,换了平常人的打扮,开始虚心求学(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
徐庶一向是出来混的角色,突然到学校读书,其他学生都不愿意跟他接近(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徐庶态度很谦卑,每天都比别人早起,一个人打扫卫生,小心谨慎,刻苦学习,对经书义理的理解也很快,慢慢改变了大家的看法。(www.xing528.com)
汝颍自古多奇士,徐庶由一个“带头大哥”成为一名文人,为避战乱,他与同郡好友石韬南下到荆州居住,听说刘备在新野招募人才,徐庶前来投奔,刘备见到徐庶后非常器重他。
刘备让徐庶再为自己推荐一些人,徐庶于是向他郑重地推荐了一个人,名叫诸葛亮,人称卧龙。
徐庶提到的卧龙,刘备已经不陌生。
刘备不久前曾拜访了名士司马徽,司马徽也向他推荐过这个名叫诸葛亮、被人称为卧龙的人。
司马徽也是豫州刺史部颍川郡人,避难来到了荆州,他是一位大学者,与襄阳本地名士庞德公交好,被庞德公称为水镜先生。
还在中原时司马徽就已经成名了,当时有人慕名前去请他,被他坚决拒绝,还有人想让他帮忙出谋划策,或者向他请教问题,他一律说“好”,这也好、那也好。
司马徽的妻子忍不住说他:“人家问你事,你怎么一律都说‘好’呢?”
司马徽听了,很认真地说:“你这样说,也很好(如卿之言,亦大好)!”
这就是“好好先生”典故的由来,司马徽其实不是糊涂,而是装糊涂,他和庞德公一样都不愿意介入世事纷争。
到荆州后,司马徽以开馆授徒为生,学生中除诸葛亮外,还有庞统、向朗、尹默等人。
刘备听说司马徽的大名,向他咨询世事,司马徽这次倒也没有再用“好、好”来应付他,跟刘备聊了不少事。在谈话中,司马徽很自谦,说自己是儒生俗士,水平有限,要说识天下识务的,现在有两个人自己无法相比,他们分别是伏龙和凤雏。
刘备急忙问伏龙是谁,凤雏是谁。
司马徽告诉他,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庞统。
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称诸葛亮为伏龙,用词尽管不太一样,意思相同,都是说此人的能力不可限量,非世间凡夫俗子可比,只是目前还处在蛰伏阶段。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正是刘备要找的人,刘备的心里对诸葛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渴望马上见到他。
刘备对徐庶说:“那就有劳先生把他请来吧。”
徐庶听了摇摇头,对刘备说:“这个人只能您亲自去请,不能硬让他来,将军最好枉驾到诸葛亮的住处走一趟。”
徐庶和诸葛亮是好朋友,对诸葛亮的情况非常了解,他告诉刘备诸葛亮正隐居在隆中。
刘备于是亲自跑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前后去了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凡三往,乃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