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以下简称“日本设计”)是由参与日本第一栋超高层建筑—霞关大厦设计的核心技术成员于1967 年创立的一家以技术著称的建筑设计集团。虽然它是以建筑设计人才为核心的公司,但在公司创立之初就成立了独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部门,由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和建筑设计师强强联手,共同实施大型项目的操作。这在当时的日本还十分罕见。迄今已有超过50 年历史的日本设计,见证并参与了东京城市更新的历史。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在此向有关人士表示深深的感谢,并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在中国各地的城市更新中得到借鉴和参考。
从1955—1973 年,日本经历了长达18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65 年的十年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前期的东京,虽然已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了重建,但是交通设施、公共建筑等城市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存在许多房屋低矮老旧、街道狭窄的地区,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各种城市环境问题,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依据“特定街区制度”打造而成的日本第一栋超高层—霞关大厦于1968 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之前,作为地震大国的日本曾经明令禁止建设高度超过31 米的建筑。霞关大厦的高度虽然只有147 米,但成功开启了日本的超高层建筑时代。此后,以霞关大厦为蓝本,东京开展了多个城市更新项目的建设。让建筑向高空发展,可以在地面获得更多的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相对宽阔的广场和绿地,让人们享受休闲带来的快乐。
以1969 年出台的《城市更新法》为契机,城市更新迅猛发展,这段时期被称为日本城市更新的黎明期。1965 年,位于新宿站西侧的淀桥净水厂迁出,确定在其原址上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计划。在1.5 公顷的出让土地上,一幢幢由民营企业开发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京王广场酒店、新宿三井大厦等超过20 栋超高层大厦在此汇聚。
根据1974 年竣工的新宿三井大厦的设计人员回忆,为了实现今天的建筑布局,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由于连接车站的主要动线道路位于基地南侧,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在其附近布置办公楼入口,同时顺应业主的要求。但是,设计师强烈主张在阳光充足的建筑南侧布置广场和绿地,而将建筑放在基地的最北端。设计师和客户一起参观了芝加哥和纽约,发现摩天大楼底部空间的设计大多不太理想,于是说服业主高层领导,决定携手打造一座建筑底部空间环境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顶级超高层大厦,新宿三井大厦室外场地(下沉广场)由此诞生。设计师还提出,这个广场是人们走出新宿站西口,穿过隧道,与地面上的摩天大楼相遇的重要节点,因此在设计上要予以充分重视。为了营造绿意盎然的空间氛围,在略低于道路标高的地方种植树木,让路上的行人看到的不是光秃秃的树干,而是枝叶繁茂的绿色美景。注重环境营造的设计理念融入了“日本设计的DNA”,深植于每一位设计师的心中。2014 年竣工的虎之门新城和2017 年竣工的赤坂一丁目再开发项目也传承了这一理念。
新宿副都心的开发也是东京初期TOD(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项目之一。在日本,城市发展的历史始终与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相伴。日本在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开始实现机动化,有轨电车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地铁的发展促进了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社会系统的确立。今天,东京有86%的人乘坐轨道交通上下班。虽然上海的地铁总长度超过了东京,但就市中心的地铁线路密度而言,东京还是遥遥领先。在东京市区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中,只要将地下通道稍做延长,就可以与地铁车站直接连通。
2018 年9 月竣工,在本书中简要介绍的包含日本桥高岛屋三井大厦在内的日本桥二丁目再开发项目,对该区域地下连通和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实现了大规模的优化和改善。项目的开发还对2009 年被列为日本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岛屋日本桥店(建于1933 年)进行了保护,并在其东侧和北侧新建了商办综合体,形成了新老建筑相互映衬的当代城市景观。日本桥在江户时代作为水上运输和陆路的起点,是日本物资集散的商业中心,为了保留这段历史记忆,在开发的同时兼顾了历史建筑的保留与保护。希望本书介绍的保留了三井总部大厦(历史建筑)的日本桥三井大厦项目的成功经验能够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www.xing528.com)
日本城市更新的相关制度十分复杂,不同项目的社会背景和地区特性各不相同,每个项目独具特色。本书以此为基础,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回顾了东京近50 年来城市更新的历史。关于从17—19 世纪,从江户、明治、大正、昭和时期,直至21 世纪平成年代的东京城市形成过程,本书选取了关东大地震灾后重建、战后重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超高层建筑建设等富有时代特色的现象,按照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作为基础的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变迁。多数案例是日本设计参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案例了解东京城市更新的形式和背景。
伴随人口激增的郊外新城建设,新宿、池袋等副都心的再开发,铁路主要站点附近的综合开发,城市中心区内的工厂和调车场等大型设施遗留旧址的开发,东京城市更新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今,东京市内大量中小型建筑老化问题严重,正面临重建。因此,东京市区的单个地块或者跨越多个地块的再开发,包括交通、能源设施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综合设施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日本的城市更新项目通常十分复杂,它的成功实现,与有关各方建立共识、达成协议所需的时间要素,资金、资产相关的项目要素,城市建设相关的环境要素等众多要素与适用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城市更新项目一般会持续很长时间,项目进展受到周边经济环境的影响,仅仅因为必要性的改变,导致项目被迫停滞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虽然在城市的形成过程和结构方面,中国和日本大相径庭,但是,全世界的人们对于现代城市在安全、舒适和便捷度的要求都是相通的。中国的城市未来还将持续发展,相信东京所经历的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一定会给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启示。中日两国的读者都可以对书中提及的案例进行实地探访,欢迎大家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向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
最后,衷心感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的郑时龄院士和沙永杰教授为本书的企划、调研和执笔撰写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们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够为中日两国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人士提供帮助,为两国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千鸟义典
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
2018 年10 月17 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