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更新:持续努力的城市案例

上海城市更新:持续努力的城市案例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和东京同样面临这些挑战。由于众多的人口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东京和上海最相似之处可能是这两座亚洲最大的都市都在持续不断地更新,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都在不断演变。近代的上海和东京几乎同时开始现代化的进程,同时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21 世纪的新首都”蓝图和“世界大都市东京”的发展目标使东京成为领先的全球城市。上海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既要继续进行物质性的更新,也要实现非物质性的更新。

上海城市更新:持续努力的城市案例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巴特利特建筑学院(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的斯蒂芬·马歇尔博士(Stephen Marshall)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终居住地,然而,在所有的物种中,可能只有人类所建造的居住地是最不适合人类本身居住的。” 城市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之后,今天大多数人认为,我们的城市还存在许多问题。大城市逐渐暴露出程度不等而日趋严重的问题,城市生活要达到人们所期待和想象的那样美好,还需要全人类的极大努力。城市的人口剧增、老龄化、环境能源交通和治安等物质的、社会的、经济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问题。上海和东京同样面临这些挑战。

上海与东京是亚洲的两座城市,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差异也许更盖过相似。在近代史上,许多人将上海比作“东方的巴黎” “东方的纽约”,却从来没有人将上海与东京相提并论。由于众多的人口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东京和上海最相似之处可能是这两座亚洲最大的都市都在持续不断地更新,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都在不断演变。近代的上海和东京几乎同时开始现代化的进程,同时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美国记者霍塞(Ernest O.Hauser)在《出卖上海滩》中说:“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但上海则确是如此的。”这句夸张地形容上海迅猛的城市发展和更新的话大概也同样适合东京。

东京通过多轮次和多层面的空间规划来引导城市的整体发展,强调结构性的调整和整体性的协调。五次首都圈规划改变东京都“一极集中”的结构,形成以商务核心城市为中心的自立型都市圈,构筑“多核多圈层”的区域结构。“21 世纪的新首都”蓝图和“世界大都市东京”的发展目标使东京成为领先的全球城市。

上海作为高密度城市,需要学习东京的城市更新的经验,发展紧凑型城市,进行不同层次的中心配置,建设功能综合的城市圈和发达的交通网络,通过公共交通网络实现紧凑的城市群连接,注重环境保护,遏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实现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株式会社日本设计在城市更新方面的成就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日本人都是上海最庞大的外国居留民团体,在上海留有众多的足迹。许多日本建筑师活跃在上海,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建筑作品,部分建筑至今仍然留存,相当一部分建筑被列为优秀近代建筑。如今,在上海的建筑领域日本建筑师依然十分活跃,矶崎新、安藤忠雄、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等人以及日本设计、日建设计等设计机构的作品已经成为上海天际线的组成部分。

自1990 年以来,上海面临着城市产业的转型,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以适应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在继续开发新城和新区的同时,城市更新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业、工业区和工业用地的转型和转性,以及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二是滨水区的产业、功能和空间的转型;三是在城市旧区改造中,由于商业利益的推动,或者是在已经意识到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意义的情况下,重视历史文化风貌地区和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居住条件一直处于困难状况,历史建筑的修缮需要兼顾保护和改善居住条件,减少人口密度;四是在城市中修补并植入公共空间和绿地。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最高,是郊区的24 倍,城市人口不均匀分布的同时还伴随着各地区之间在环境资源、交通资源、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上海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建设高潮过去之后,受到土地资源和能源的约束,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也逐渐转向城市更新、复兴生态修复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上,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管理,在城市建设基础上发展并更新城市。

要实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以及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目标,使2035 年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遵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上海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既要继续进行物质性的更新,也要实现非物质性的更新。包括建设文化设施(如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图书馆、文化公园等),工业和仓储用地的转型,留出未来发展的用地,开放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以发展韧性城市和低碳城市为目标,构筑生态空间和公共空间体系。(www.xing528.com)

郑时龄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美国建筑师学会资深会员

2018 年11 月15 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