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力式挡土墙稳定构造措施

重力式挡土墙稳定构造措施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挡土墙的构造必须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应考虑就地取材、经济合理、施工方便。此外,重力式挡土墙每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在拐角处应适当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作用在基底的总垂直力图5-25挡土墙稳定性验算示意图合力作用点离O 点的距离偏心矩则基底边缘最大、最小压力为满足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稳定构造措施

挡土墙的构造必须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应考虑就地取材、经济合理、施工方便。

1.墙背的倾斜型式

墙型的合理选择,对挡土墙设计的安全和经济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按照相同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指标进行计算,主动土压力以仰斜为最小,直立居中,俯斜最大。因此,就墙背所受主动土压力而言,仰斜墙背较为合理。然而墙背的倾斜型式还应根据使用要求、地形和施工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挖坡建墙宜用仰斜,其土压力小,且墙背可与边坡紧密贴合,墙背仰斜时其坡度不宜缓于1∶0.25(高宽比),且坡面应尽量与墙背平行。如果在填方地区筑墙,可采用直立或俯斜型式,便于施工易使墙后填土夯实,俯斜墙背的坡度不大于1∶0.36。而在山坡上建墙,宜采用直立墙,因为俯斜墙土压力较大,而用仰斜墙时,其墙身较高,使砌筑的工程量增加。

2.墙顶的宽度和墙趾台阶

挡土墙的顶宽如无特殊要求,对于一般块石挡土墙不宜小于0.4m;混凝土挡土墙不宜小于0.2m。当墙高较大时,基底压力常常是控制截面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承载力,在墙趾处宜设台阶,如图5-23所示。

3.基底逆坡及基底埋置深度

为了增加挡土墙的抗滑稳定性,常将基底做成逆坡,如图5-23所示。但是基底逆坡过大,可能使墙身连同基底下的一块三角形土体一起滑动,因此,一般土质地基的基底逆坡不宜大于1∶10,岩石地基不宜大于1∶5。挡土墙基底埋置深度(如基底倾斜,则基底埋深从最浅的墙趾处计算),应根据地基的承载力、冻结深度、岩石的风化程度、水流冲刷等因素确定,在土质地基中基底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在软质岩地基中不宜小于0.3m。

此外,重力式挡土墙每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在拐角处应适当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4.排水措施及填土质量要求

挡土墙常因排水不良而大量积水,使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下降,土压力增大,导致挡土墙破坏。因此挡土墙应设置泄水孔,其间距宜取2~3m,外斜坡度宜为5%,孔眼尺寸不宜小于100mm。墙后要做好反滤层和必要的排水盲沟,在墙顶地面宜铺设防水层。当墙后有山坡时,还应在坡下设置截水沟。图5-24 给出了两个排水处理工程的实例。

图5-24 挡土墙排水措施举例

墙后填土宜选择透水性较强的填料,如砂土、砾石、碎石等,因这类土的抗剪强度较稳定,即内摩擦角受浸水的影响很小,而且它们的内摩擦角较大,能够显著减小主动土压力。当采用粘性土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的块石。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墙后填土应选用非冻胀性填料(如炉渣、碎石、粗砂等)。对于重要的、高度较大的挡土墙,不宜采用粘性土填料,因粘性土的性能不稳定,干缩湿胀,这种交错变化将使挡土墙产生较大的侧压力,而在设计中无法考虑,其数值也可能较计算压力大许多倍,以导致挡土墙外移,甚至失去控制发生事故。此外,墙后填土要分层夯实,以提高填土质量。

【例5-4】 某挡土墙高6m,墙背直立、光滑,墙后填土面水平,用毛石和M5 水泥砂浆砌筑。砌体抗压强度fk=1.07MPa,砌体重度γk=22kN/m3,砌体的摩擦系数μ1=0.6,填土的内摩擦角φ=40°,c =0,γ=19kN/m3,基底摩擦系数μ=0.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180kPa,试设计此挡土墙。

解(1)挡土墙截面尺寸的选择。根据规范要求,初步选择顶宽0.7m,底宽b=2.5m。

(2)主动土压力计算。由已知符合朗肯理论条件,则有

Ea的作用点距墙底的距离

(3)挡土墙自重及重心。将挡土墙截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如图5-25(a)所示,分别计算它们的自重:

W1和W2的作用点离O 点的距离分别为

(4)抗倾覆稳定验算。

(5)抗滑动稳定验算。

(6)地基承载力验算,如图5-25(b)所示。作用在基底的总垂直力

(www.xing528.com)

图5-25 挡土墙稳定性验算示意图

合力作用点离O 点的距离

偏心矩

则基底边缘最大、最小压力为

满足要求。

(7)墙身强度验算。取离墙顶3m处截面I—I,如图5-25(c)所示,验算该截面最大压力Pmax是否小于等于砌体的抗压强度fk;验算主动土压力在截面I—I 处产生的剪应力是否小于等于该截面处的摩擦阻力。

截面I—I以上的主动土压力为

Ea1作用点距I—I截面的距离x1=1m。

截面I—I以上挡土墙自重为

W3和W4作用点离O1点的距离为

截面I—I上的总法向压力为

N1作用点离O1点的距离为

偏心矩

截面I—I上的最大最小压力为

截面I—I上由W3+W4产生的摩擦阻力τ1

截面I—I上由主动土压力Ea1产生的剪应力τ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