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原理
图3-14 荷载作用下第i 层土变形
分层总和法是将地基土层分为若干薄层,计算出各分层的变形量,再求其和得总变形量。计算各分层变形量时,假设地基土只在竖向发生压缩变形,没有侧向变形,故可利用室内侧限压缩试验成果进行计算。
下面以单层土为例来说明其计算原理:
如图3-12所示,在侧限压缩试验中,土样有前后两个状态,压缩前孔隙比为e0(初态),压缩后孔隙比为ei(末态),计算公式见式(3-11)。
如图3-14所示,基底下第i 层土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由厚度Hi压缩至hi,竖向变形为si,该层土在建筑物作用前后也有两个状态,设初态孔隙比为e1i,末态孔隙比为e2i,与式(3-11)相类比可得经变形得
式中,e1i、e2i为初、末态孔隙比,由压缩曲线查得,根据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概念,e1i对应自重应力σcz,e2i对应自重应力σcz与附加应力σz之和。对一定厚度的土层可取上下层面平均值,即
式中 σczi—1、σczi——第i 层土上下层面的自重应力;
σzi—1、σzi——第i 层土上下层面的附加应力。
若已知的压缩资料为压缩系数,由式(3-14)和压缩系数定义式,可得变形计算的另一公式,即
式中 σzi——第i 层土上下层面附加应力平均值。
2.计算步骤
(1)地基土分层。成层土的层面(不同土层的压缩性及重度不同)及地下水位面(水位下土受到浮力)是天然的分层界面,其中较厚土层需再分,分层厚度一般不宜大于0.4B(B 为基底宽度)。
(2)计算各分层界面处土的自重应力,土的自重应力应从天然地面起算。
(3)计算基底压力及基底附加压力。
(4)计算各分层界面处附加应力,附加压力应从基础底面算起。
(5)确定计算深度(压缩层厚度)。一般取地基附加应力等于自重应力的20%深度处作为沉降计算深度的限值(即σz/σcz≤0.2);若在该深度以下为高压缩性土,则应取地基附加应力等于自重应力的10%深度处作为沉降计算深度的限值(即σz/σcz≤0.1)。
(6)计算各分层土的压缩量:
(7)计算总变形量:(www.xing528.com)
【例3-5】 如图3-15(a)所示,某条形基础宽度B=5m,受中心荷载P=360kN/m的作用,基础埋深D =2m,地下水位位于地面下3m,水位以下土的饱和重度γsat=19.8kN/m3,土的压缩曲线如图3-15(b)所示(A、B 线分别为地下水位上、下的压缩曲线),试计算基底中心点下的地基变形值。
解(1)对地基土分层。每层土层最大分层厚度为:
图3-15 地基土层剖面与压缩曲线
地下水位面及天然层面均为分层界面,同时每层厚度小于0.4B,即2m,将本例从基底往下分为3 层,层厚分别为1m、2m、2m。
(2)计算各层面自重应力及各土层平均自重应力。自重应力是地基土层压缩前的应力,从原天然地面算起,计算结果如表3-5所示。
表3-5 自重应力计算表
(3)计算基底压力:
(4)计算基底附加压力:
(5)计算基底中点下各层面深度的附加应力σz及各层平均附加应力σz,深度从基础底面算起,计算结果见表3-6。
表3-6 附加应力计算表(x/B=0)
(6)确定计算深度。在基底面以下5m 处,σcz=96kPa,σz=18.7kPa,0.19,即σz<0.2σcz,符合要求,则压缩层的计算深度确定为5m。
(7)计算各层变形量及总变形量。由公式s计算各分层变形量,总变形量为各分层变形量之和,s=∑si,计算结果见表3-7。
表3-7 各层变形量及总变形量
分层总和法能适应各种地质条件与荷载条件,计算指标也比较容易测定,所以它是目前最广泛的一种计算方法,但由于它只考虑了地基的垂直变形,计算值与实测值往往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又推荐了一种计算方法,通常称为规范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