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码头规模与定位的确定主要有泊位停靠船舶吨级和泊位数量两个指标。停船吨级主要取决于集装箱船舶航线运距和吞吐量、船舶平均单次装载箱量以及集装箱的流向和拆装箱比重。一般情况,运距越长、船舶吨位越大,单箱运输成本越低。泊位数量还取决于码头装卸效率和船舶周转量(1年间到港的船舶数量)。
集装箱码头的功能定位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不同阶段,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码头和泊位,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投资费用经常会调整码头的使用功能。上海港就是一个十分经典的实例。
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主要分布于洋山、外高桥、吴淞三大港区,共有集装箱泊位46个,集装箱吊桥155台,场地轮胎吊463台,集装箱堆场总面积634万m2,见表2-4。
表2-4 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资料
(www.xing528.com)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港集团)与和记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和记黄埔港口)依托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和上海海纳百川的区域优势,共同投资组建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公司于1993年8月12日正式营运,拥有张华浜、军工路和宝山三个国际集装箱专用码头,每天24 h不间断地提供集装箱装卸服务,具备超过350万标准箱的年集装箱吞吐能力。
21世纪初上海港相继完成了外高桥一期集装箱化改造和外高桥二期集装箱码头新建工程,开始建设外高桥三期和四期集装箱码头工程。到2000年底,上海港已有集装箱泊位19个,集装箱的吞吐能力接近400万TEU。当时上海港仍处于支线港地位。
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洋山保税港区同时启用,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上海港已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主枢纽港,并跻身于世界大港之列(199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决策)。
因此,随着港口的功能定位的变化,码头建设规模也将呈现大型化、专业化、自动化创新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