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设计形式和材料角度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设计形式和材料角度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之树》是一个有关生态文化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艺术设计的构思来源于生态的呼吸,该构思在此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示。图6-8《光之树》的设计制作插图材料选择与设计:在装置设计上,创作者采用了综合性的材料展示。它表达了创作者设计的艺术活动、作品的自足性和观众的参与性,阐释了超越有限生命意象的模糊性。媒体空间场所构造包括装置艺术的外观显示形式,其中又包括光线空间、材质选择以及空间营造。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设计形式和材料角度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设计,从小处入手,从身边的空间开始,这是一种朴素的发现与实践过程。笔者在启发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教学设计方面,首先从“光线”元素着手,启发学生们运用该元素,去延伸、拓展空间,并探索空间与媒体材料之间的结合创意

1.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光之树》——会呼吸的“光”之树林

作品描述:

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光之树》[1]是一件集互动装置艺术、空间展示艺术、视觉艺术、沉浸式体验和自然艺术为一体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图6-6)。本作品创作于毕业设计阶段,使用实验室焊接电路和展示教室搭建装置,创作时间约为7个月。《光之树》是一个有关生态文化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艺术设计的构思来源于生态的呼吸,该构思在此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示。LED灯光从亚克力管里散射出来,在代表着一棵又一棵“城市树”的亚克力管上一明一暗,有规律地呼吸着,就像人走进森林,感受树木、丛林等植物呼吸频率一样。

图6-6 笔者绘制《光之树》交互效果

当观众进入装置,会感受到如树木和森林一样的生态呼吸,并且当观众在装置中来回走动时,会感受到拟人化的装置反应。作品将48个LED呼吸灯模块和人体红外光电开关继电器相连接,用两个不同电压的电源适配器进行供电,把48个模块、感应器和继电器隐藏在48根透明的高度1.8cm的亚克力管里。亚克力管构建了生态的“森林”,当观众走进亚克力管搭建的“光之树林”空间时,管内LED灯会像感应到人类的进入,渐渐熄灭,等待观众离开后,管内LED灯会慢慢亮起来。亚克力管、LED灯光像树木那样呼吸。同时,LED灯也像树木的眼睛,当观众靠近,“树木”闭上了眼睛,屏住了呼吸,而当人离开,它则能感应到观众的离开而睁开“眼睛”。

空间的延展:

图6-7 《光之树》设计插图

创作空间展示的延伸,将用户置于具象“光之森林”世界的中心,这也是一种用空间讲故事的方式,互动和情感的延伸,设计更符合用户观赏性体验需求。装置用的亚克力管数达到48根,以6×8(根)的矩形排列,装置总面积为22.4m2;让观众驻足停留,感受现场气氛,每两根亚克力管以80cm为间隔,便于观众的互动化体验(图6-7)。

新媒体互动装置《光之树》根据课程创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在作品创作初期,关于“光”与“树”的外形联想设计,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会发光的树,或者与光和树相关联的形象。但是互动装置作品《光之树》外形不是以一棵具体的树的外形所展现,在外形设计方面,将具象的树的形象设计为抽象的光柱,化繁琐为简洁,以一根根圆柱状的亚克力管垂直摆放在地面,既符合现代设计的精简创意化创作,又满足大众审美化的清新明了需求。在作品创作中期,关于技术模块的设计,装置内部的LED灯光模块分别被安放在48根亚克力管底部,以从下往上投射的方式完成整个灯光效果;LED二极管以黄白为主要颜色,象征夜晚丛林树木里星星点点的萤火之光,给人一种静谧安宁之感,当观众走进装置,易于沉浸其中,慢慢驻足,停留感受。在作品创作后期,现场施工环节,互动装置《光之树》的48根亚克力管被排放在绿色的草皮上,此作品最初创意就是让城市里的用户群体,感受虚拟化森林中的气息。在装置的地上摆放绿色的草皮不仅使得整个大型互动装置更加立体生动,具有强烈的展示效果,而且能激活与美化整件创作作品的视觉外观,令观众耳目一新(图6-8)。

图6-8 《光之树》的设计制作插图

材料选择与设计:

在装置设计上,创作者采用了综合性的材料展示。一是以常见的亚克力管作为装置的主材料;二是在场地、情感、材料的综合展示方面,充分结合了展示空间的合理化利用、材料的合理化选择和技术及艺术设计下的表达意境,向观众表现装置艺术的独特魅力。它表达了创作者设计的艺术活动、作品的自足性和观众的参与性,阐释了超越有限生命意象的模糊性。让装置艺术终结非艺术化、生活化、庸俗化的负面可能性,成为深层文化(图6-9,图6-10)。

图6-9 《光之树》的设计制作(www.xing528.com)

图6-10 《光之树》及设计插图

2.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舞·动》——如果光线会跳舞?

作品描述:

以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为呈现形式,《舞·动》[2]在创作构思上与最后展示方面,采用了“趣味”光线结合跳舞毯的交互形式,改变了跳舞毯与音乐的结合,转而在于表现灯光、音乐、空间和身体互动的关系,同时展现了沉浸式体验的魅力(图6-11)。光线元素的运用,使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更为轻灵,在表现形式上注重与观众的互动结合,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在展现形式上将展示设计、舞台设计、交互设计、互动装置融合为一体,形成新的融合的互动装置艺术,不仅在于交互方式、交互的设计,舞台设计、展示设计也是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对空间关系的诠释。

图6-11 笔者绘制《舞·动》交互效果

空间的延展:

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舞·动》的创意构思与技术实验源于“交互设计”课程创作的《灯光跳舞毯》设计与制作,但在展示形式和技术搭建上进行了改进与完善;结合灯光、音乐、舞蹈以及封闭式的展厅设计,互动体验更为专注。

《舞·动》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装置使用了较为封闭的沉浸式体验,光线色彩多变的灯具,经过改装设计的透明玻璃管,观众用身体舞蹈语言与光线跃动,体验视觉盛宴,跳舞机式的互动方式,在互动使用方面,“趣味性”的体现更多在于使用便捷和轻松活泼的空间氛围,将锡纸胶带粘贴到鞋底,就可以到舞蹈区域进行互动。交互方式的设计为踩踏设计,来源于跳舞机的互动方式,也是装置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好的交互方式往往会令装置作品事半功倍(图6-12)。

图6-12 《舞·动》设计插图及制作

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舞·动》总体性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以下部分:电路设计、灯光表现、玻璃管、媒体空间场所营造和交互方式(图6-13)。

图6-13 《舞·动》的设计制作

电路设计是装置的技术主要支撑系统,隐藏于3cm厚度的木板之下,是整个装置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装置成立的基础。媒体空间场所构造包括装置艺术的外观显示形式,其中又包括光线空间、材质选择以及空间营造。作品展示面积为20m2,作品实际使用面积为13m2。空间较为集中和封闭,为了营造更加梦幻的场景,在展厅里布置了三面镜子,一方面起到扩大空间、反射灯光营造氛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观众参与互动时,看到自己跳舞的动态,为观众增加参与互动的乐趣性。为了营造沉浸式体验的氛围,将踩踏装置设计在装置的中心,让观众在灯光包围中起舞,并且将展厅的灯光全部关闭,留下微弱的灯光在踩踏区域,观众开始跳舞,参与互动,才能点亮装置的小灯,可以让观众专心投入装置的互动,不受外界的影响。光线空间表现是装置主要的视觉体现,影响着观众的互动体验,决定着装置的吸引力;而材质选择方面,玻璃管是装置外现的表现形式,灯光从装满水的玻璃管中透出,增添了作品的乐趣和美感。该媒体作品的空间营造设计为动感热烈的气氛,在灯光昏暗封闭式的展厅环境内,搭配动感的音乐,加强观众沉浸式的体验,让参与互动的观众可以更好地融入装置的互动,不受外界的干扰(图6-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