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观念呈现复合形式,展现出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样式;也展现出多向度的范式,例如比特空间的延伸、社会化审美的转向和数字隐喻。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取向,是艺术与当下社会公众产生沟通的一种方式,以新媒体技术为表现手段;从美学角度来说是通过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形式体现“互动”“自由自在”的美学内涵,从社会学意义来说是一个社会的人文化和社会化的形象代表,规范“人机共栖”的社会形态。总体表现出全新的交流和构建范式。
(一)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内涵
相较于广义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内涵、美学思想仍可追溯至科学的发明与大量运用;不仅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也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纵观百年工业革命的科技史,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带来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为艺术提供新视野、新观念和新思维发展的契机。正如摄影术催生了“技术美学”;电影和动画开拓了“世界的艺术”;机械和动力启发了“装置艺术”;电视和摄像则孕育“录像艺术”等。每当新技术产生或成熟,就会产生各种新艺术流派和各种“新美学”。19世纪至今,艺术运动的不断产生,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几乎就是一部现代科技史。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内涵,可以被视作科学与技术的“结晶”,也被看作是连接生产与审美的“桥梁”。从艺术史看,艺术往往与科学的革命联系在一起。现代新媒体艺术的滋生土壤与工业和信息产品的“美学”设计需求相关。从历史文化角度做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与工业技术的发展,使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发生功能性变化,形成现代艺术、影像艺术和设计艺术三大独立的艺术状态,三种艺术形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交融和互动的新艺术。在西方古典美学解构的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并不断掀起对传统美学观念的冲击,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由此,形成以“生活审美化”和“艺术大众化”为核心的新的艺术形式。
1.静态技术内涵表达的多向度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静态的技术内涵以界面设计为代表。
界面设计是新媒体艺术形式中相对静态的一种表现方式,包括了各种电子媒介的界面设计、新媒体版式设计、衍生设计等,以界面设计的趋势为例,其多向度的范式表现为各种不同设计风格的碰撞与矛盾(图3-21)。各种艺术风格,以“拼贴艺术”的形式或融合、或碰撞,这些风格诸如字体方面的3D化设计和排版、图形的不对称布局、图形和图像的艺术装饰强化、20世纪中期的现代风格,多种色调(双色调和渐变)的演变、灵活多变的冷暖色调色碰撞、轻巧精致的定制版插图、相对于无衬线字体而增加的丰满衬线、开放式组合、等距设计,等等。
图3-21 界面原型设计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内涵,正是艺术与技术交汇的体现,特别是在扁平化设计的界面风格中尤为突出。在今天的扁平化设计范式中,形式也将在界面设计和版式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在界面设计领域,“功能追随形式”的技术内涵影响力仍然显而易见,在新媒体艺术设计方面也一直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2.动态内涵的趋向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内涵,不断以扁平化设计与传统的平面艺术碰撞,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并向着多维应用性发展。动态内涵则意指随着三维空间和AR、MR等新技术、新领域的前行,设计师更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相互作用。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内涵,静态与动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汇集到各种设计创意中。以“扁平风格”为例,扁平化设计或扁平化UI已成为网络和用户界面设计中最受关注的趋势之一,以扁平化的二维图形开始,动态内涵延伸至二维图形所创造的三维空间。扁平化设计由样式的平面度定义,通过去除创建三维外观的阴影、斜面、纹理和渐变等元素来简化界面。这为三维乃至动态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通过剥离装饰和效果的界面,在设计中,空间、方向和动效都面临着挑战。
扁平化设计应用最多的设计服务,也是第一个将这种风格带到最前沿的是微软(Microsoft)。在2006年,微软推出了Zune音乐播放器,在商业方面因为价格昂贵而失败。即使Zune没有商业上的成功,但这也是未来定义其他微软设计产品和服务的第一步。Zune的界面奉行极简主义,专注于轻巧和大块面排版、没有多余细节和元素。从2006年到今天,微软已经使用Zune作为开发其图像和可视界面的基础,界面设计变得更加干净。微软的其他产品受这种风格影响,如Xbox 360仪表板,界面也是使用简单图标和基于方形的排版(图3-22)。
图3-22 Windows 8的“Metro UI”界面
图片来源:https://news.softpedia.com/news
此外,以扁平化设计风格为例,平面化设计也在向动态动效的动画设计转变。在新媒体艺术中,运动效果的图形设计甚至成为界面设计的主流元素之一,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大量的网页设计,采用了扁平化设计的动效元素。ChekHov就是一个有趣的互动网站,网页设计采用具有独特插画风格的扁平化设计,描绘了契诃夫作品中众多的人物形象,用户通过简单的测试(回答7个问题),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心理测试结果以及在契诃夫的作品中扮演哪个角色(图3-23)。
图3-23 ChekHov互动网站
图片来源:https://chekhov.withgoogle.com/alive#home
综上,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内涵,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艺术空间的拓展,又使当代审美的外延与内涵得到明显的扩大和延伸。技术应用领域的社会信息服务业、工业设计标准信息服务、智能娱乐产品和高级数字娱乐产品设计开发等,已使社会形成“数字化”的认同。伴随社会“数字化”的发展,文化从最初狭窄的特定艺术种类,扩张到人类所有的精神领域和意识领域,日常生活开始趋于审美化。
(二)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多向度范式
1.比特空间的延伸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表现,以比特信息为基础、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塑造空间、改变空间,从而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所塑造的空间存在着垂直与水平维度。在图3-24的维度模型里,这些被系统化的空间塑造存在交叉,有共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对于其内涵与范畴有不同的定义和延伸,并形成了不同的空间领域,但此领域可被打破和重叠(图3-24)。
图3-24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多维形式构成
技术的应用,使平面空间向多维立体空间扩展。
相较于新媒体艺术,传统的艺术视觉表达通常以平面设计元素为主。而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则更多地使用技术手段,将平面设计元素进行无限延伸,塑造视觉通透和渐层互动呈现,以此来延展平面艺术设计的纵向空间。技术的使用,将平面艺术空间以更直观的方式转换、穿插,将有限的、静态的空间集合通过装置性立体艺术拓展成无限的、动态的空间元素集合,营造出立体的贴近真实的感受。(www.xing528.com)
技术的应用,使新型的公共空间形成,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交叉并置。
公共空间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实体数码展示方式,充分运用观众与艺术的互动,使观众沉浸其间,浑然不觉真实与虚幻之分;观众通过新媒体艺术的感受,游走于充满节奏的多元数码世界,感受独特的艺术视觉效果,沉浸于抽象和无限相互交织的时空。这种相互交织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即带来新型的公共空间形成,处于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交叉并置之中。
技术的应用,使信息交流成为空间的主体,个人空间和社会空间混合。
从空间方面来说,公共空间新媒体技术所塑造的空间,其主体是信息交流,其交流的对象是个人或群体的精神文化,所以其空间拓展也表现为个人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混合。技术的表现形式,大多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将人类日常生活中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及演绎,以展示出新的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此空间必须是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具体“环境”特性的空间,并成为观众个体信息与社会群体信息互相交流的环境,成为可传递动态讯息的构造体。
2.社会认知艺术审美的转向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引发更多的文化争论、价值观变化,以及社会认知的转向。在电子邮件和网络电话的世界里,我们共同生活的传播空间无穷大,其强度和速度是几年前难以想象的。“网络创意群”“以人为本”的虚拟社会,人类追求新鲜刺激图像信息的兴致及个人表演欲的需求也产生了价值,例如出现了很多复制拼贴、异类合成、再创意、恶搞等社会现象。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联系,也使人类目睹了新艺术形式的诞生。Artstagram,是因Instagram而设计制作的艺术展览在现代逐渐兴起的一种展览形式,如冰激凌博物馆和色彩工厂博物馆就是这种形式的两个新出现的流行展览,专门用于用户拍照后在Instagram上发布。Instagram已经改变了艺术的认知方向。通常用户只需快速查看朋友圈或发布的信息,社交圈就会向用户展示人们分享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时候的“即时”照片,而现在大多数Instagram的设计和配置文件都经过精心策划,并且是由“完美”的镜头设计或是滤镜特效而组成的。
与此同时,现在艺术的认知也正在加入这一增长趋势。这种“Artstagram的艺术”欣赏既是一种趋势,也是技术所促成的——艺术的未来认知转向趋势。许多企业开始提供适用于Instagram的设计模板,以方便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更多内容。有些餐馆甚至提供设备,以确保他们的菜在Instagram上看起来很棒——甚至Instagram套件,以帮助用户创建最好的信息分享。冰激凌博物馆和色彩工厂博物馆都是为Instagram的访客创建的博物馆。大多数装置都是真正的艺术品,由真正的艺术家创造,这些展览中的一切设计都是为自拍爱好者而准备的,从俏皮的装置到色彩缤纷的房间和墙壁艺术,这些展览呈现了完美的视觉体验,为用户的Instagram账户增添趣味(图3-25)。
图3-25 Instagram海报banner社交媒体故事设计模板套件
图片来源:https://www.shehui123.cn
技术的多向度发展,也使得设计师的创作中,出现了很多被大众所发掘的新艺术形式。像素艺术是数字艺术的复古形式,其中图像由无数像素点构成。技术的应用,使“像素艺术”被光材料取代,例如《点击·点击》(Tap Tap)动画装置——由普林·潘尼芬(Purin Phanichphant)设计的光效互动艺术装置。参与者按下灯光打开和关闭这些如矩阵排列的光点,光点随着每一次触摸而演变,同时参与行为创建复杂的像素化图案和充满设计效果的光效墙壁。Tap Tap动画装置的趣味感,体现在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的大众化情感,一方面是大众都可以参与的多人合作艺术,另一方面作品的含义也轻松愉悦,Tap Tap则用来模拟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按下活动,最终光点时明时灭,观众的参与也成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图3-26)。
图3-26 Tap Tap动画装置效果图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3.数字隐喻的象征
公共空间新媒体技术,也具有数字化隐喻的象征意义。艺术主要的职责之一,不是再现世界,而是通过对世界的再现,使我们以特定的态度和特殊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所谓产生效果,也即让那些投身在世界中的观众对世界的看法产生转变,或进一步得到肯定(阿瑟·丹托,2012)。
公共空间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象征意义,具有科学技术商品化载体的特性,也有消遣娱乐、游戏化的目的。
具有科学技术商品化载体的特性。公共空间新媒体技术,使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地体验到艺术的互动,体验到艺术表达的感情和意义,也是大众文化对新媒体艺术价值的接受与认同。例如,在新媒体艺术的设计中,数字化隐喻化图形的设计沿用至今。在早期苹果电脑(Macintosh)的数字界面中,计算机与人类沟通的表情隐喻由苏珊·卡瑞(Susan Kare)设计,可以说Susan设计的界面符号,成为交互设计界计算机与人沟通和表意的重要创造者,从Susan的符号开始,图像开始驱动计算。在今天来看,这些新媒体艺术的符号感觉非常自然,但却是创造革命性的隐喻系统。Susan在Apple Macintosh上的设计职责是完成一项非常特殊的任务:将黑白像素的网格转换为有助于用户轻松与Macintosh交互的符号。她设法将日常元素转化为有用的符号,这些符号的简单性代表了用户需要执行的操作的简单性的隐喻;最著名的作品是快乐苹果(Happy Mac)图标,这是大约18年来,Mac用户打开设备后看到的第一个图标。Mac并不是第一台使用图形界面点击式桌面代替命令行方法的计算机;但Susan的有趣隐喻图形可以吸引很多非电脑爱好者、艺术家、音乐家,改变了日常用户操作电脑的方式;她的设计很直观,旨在传达想法而不是命令字符串(图3-27)。
图3-27 Susan为AppIe Macintosh设计的交互符号
图片来源:https://www.aiga.org;https://milanote.com
以娱乐、消遣游戏和精神抚慰为目的。以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特有介于真实和虚幻之间独特的美学特点,虚构内容,巧思创意,表现与现实落差的体验空间或创意性情境,达到“游戏冲动”的精神体验。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通过技术传递手法,从文化含义、年龄结构等方面,带给大众视觉上创意想象,带来娱乐性和幽默诙谐、轻松明快,刺激和好奇,愉悦的美感和享受,以此实现文化隐喻中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式的价值需要。
例如,设计师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方式,来制作从简单的微交互动效到全屏视频背景的动画效果。随着这些设计方向,动态图形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方式,为新媒体艺术设计带来高度专业的视觉转场体验。这些动效的长度通常很短,但用途却很多,特别是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例如动画背景,场景转换甚至是独立的设计元素。动效图形的使用提供了可视化重要信息。除此之外,动效图形也具有说明教育的作用,有些复杂概念可能难以用文字解释,但可以通过图形轻松传达,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主题,包括为说明内容添加一些有趣的元素、幽默的特效。
随着观众对娱乐性和个性化要求的提高,隐喻图形的媒体设计转而运用动画运动图形效果。例如,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制作了系列动效图形风格的动画,以便于用户了解英格兰银行的业务,把很多晦涩难懂的金融知识展示给用户——包括印钞票,设定利率和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英格兰银行的各种功能介绍、经营业务是以一系列短片的形式介绍,利用航海的隐喻和轻松可爱的动画形象,用富有想象力和娱乐性的方式解释银行的角色和责任(图3-28)。
图3-28 英格兰银行制作的系列动效图形风格的动画和网站主页
图片来源:https://www.bankofengland.co.uk
综上,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多向度范式,其意义在于:
一方面,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艺术与技术的疆界被破除,艺术的领域变宽,技术与艺术的集合创作不再以典型化式、静态的沉思替代艺术结果;而是面对当下,直接从自下而上真实的情景中去接受,去体验,甚至是参与其中。从杜尚“波普艺术”的“艺术即生活”观始,技术的应用已使艺术从画廊、沙龙、博物馆等四壁围困的模式走向户外,走向空间化;其表现形态从平面走向空间,从单一的画种走向绘画媒介的混合性过渡,更多地表现为静态与动态的交织,尤其是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已将视觉图式的共性特征被个性化的文化索求所解构。
另一方面,随着公共空间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表现手法、风格不断在改变,也改变着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技术营造了“虚拟”视觉与“实境”感觉同步,是大众在真实社会与虚拟情景交替环境下不断追求的刺激视觉体验;这种新体验与新认知,在人体感官作用下,将大众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为可以按照个性化的审美定位,通过各种手段对艺术方式进行改变和再创造。个人也可以是艺术家。艺术家不再像传统艺术家那样关起门来独立地完成一件作品,而是更多地以多人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艺术家与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的合作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