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在有形的空间中体现为人机界面与新媒体艺术的汇聚,在无形的空间中,则分为场域空间、生态空间,相较于有形空间的实体化,更表现为体验与感知的新媒体艺术语境。
图2-9 《遥在花园》可在线观察的花园情景和外观示意
图片来源:https://goldberg.berkeley.edu/
图2-10 《遥在花园》的连接示意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一)场域空间
在场域空间的形成方面,设计尤为关注场域、地域的聚合。现代设计的发展,一方面是工业化革命及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空间的新认识。
如果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大师安东尼·高迪(Anthony Gaudi)的作品,会发现大师以其特有的风格,重塑了空间,既是当时时代的机遇,也是建筑设计对空间的重构与探索。如果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高迪的作品,他的建筑既属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一方面是其设计材料和结构的理性使用。诸如自然的结构,大量出现在其设计中,运用许多复杂的结构如肋梁、拱券等诠释对结构理性的理解,并大胆地使用模块化结构。在高迪作品的空间中,许多蜿蜒动人的曲线,让二维空间自然质朴、灵动俏皮的形式语言,巧妙地与三维空间的结构逻辑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高迪醉心于将传统文化符号、形式与材料、技术融合在一起进行精细加工,形成三维空间里充满生机与趣味的装饰风格。室外、室内,空间中充满了用玻璃、碎瓷等材料贴面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装饰表达。这种“神秘”源于高迪对于精神层面如宗教、腐朽、生存、死亡等事物的隐喻,也来自高迪对自然界中符号的想象。如代表宗教意义的尖塔,在高迪的设计中变成了形式感丰富的烟囱,并且这些烟囱的功能性——通风采光也能通过艺术的外在充分实现(图2-11,图2-12)。
图2-11 安东尼·高迪的作品细节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图2-12 安东尼.高迪作品蜿蜒动人的曲线
图片来源:http://art.ifeng.com/
以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体验设计方式来诠释高迪的作品,设计师则借用了更多的新媒体技术。如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重现了高迪的设计创意。如使用旅游导视设计表现高迪的设计创意,包括有效的增强现实指南,利用手持式多媒体设备,通过房间内的音频旁白和图形叠加功能,增强观众的旅游体验。当观众手持设备探索高迪设计的房子时,透过屏幕会看到有趣的图形叠加在房间里。而且,观众在房间里平移,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旧的餐桌和椅子,物体变得生动。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也应用了媒体投影方式,既体现了地标性景观的凝聚力,也形成了标志性景观前观众的聚会。Moment Factory受到巴塞罗那和蒙特利尔城市的邀请,为展示巴塞罗那圣家堂的复杂而宏伟的外观,创造设计了美轮美奂的声光体验。在2012年秋季的LaMercè艺术节期间,设计师们把建筑外观立面用媒体立面(Media Facades)的方式,展现为向大师致敬的全彩色纪念碑。巴塞罗那市民珍惜并为这一标志性杰作自豪。新媒体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和感情的体验。为了突出建筑外观的具体形貌,工程师们使用3D投影映射软件对大师设计的特殊空间和细节进行了追踪,然后使用16个视频投影仪,通过Moment Factory的X-Agora播放系统直播影像投影过程。设计师们用圣经故事寓言式的序列来展示这样有机进化的效果,包括将25种移动灯光照射到夜晚的巴塞罗那。超过32000名观众参加了这个为期15分钟的节目(图2-13)。
20世纪50年代,各种艺术运动将传统艺术推向各种新型城市空间,艺术家的偶然性、机遇及参与性等举动加强了城市的活化性,形成场域空间的媒体化和艺术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主流媒体,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用户的地位,“人”成为界定主流媒体的核心要素。
图2-13 Moment Factory在2012年秋季的LaMercè艺术节设计的媒体立面
图片来源:Moment Factory官方网站(www.xing528.com)
奥托·皮纳(Otto Piene)作为一位艺术家,其作品创作元素囊括了光、技术、艺术、运动和环境,将这些创作元素都置于空间的交汇点上。皮纳将高科技与当时的高新技术应用于新媒体艺术,将设计和影像相结合,把传统艺术推向新媒体艺术的创新,也用新媒体艺术激活了各种新型城市场所,皮纳的艺术传达了对新媒体艺术的新理解——关于场所的聚合与营造,边界的消解,非物质性等,也与时代精神一致。皮纳的新媒体艺术创作擅长使用灯光雕塑,在技术上擅于用旋转灯、网格、地球仪和电动配电盘操作的光盘等,塑造了他所描述的“不断展开的光线,再现和消失的光线”的光之空间。皮纳的光之芭蕾舞(Lichtballett)创作机械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采用穿孔模板制作的手动灯制作而成。这种新型的“光线”媒体艺术作品,在当时的艺术界为观众营造了梦幻般的光之空间,也使得这种艺术形式进入了大众文化(图2-14)。
图2-14 奥托·皮纳作品
图片来源:http://www.16miles.com/
(二)生态空间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也通过数字化语境中的技术与艺术,塑造了生态空间。生态空间包括几方面的关系:特定的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而成型;同类的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组成媒体的聚合;不同的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形态组成媒体的聚合形式;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与艺术如何发展。
1.特定的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而成型
在生态空间中,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形态的组织方面,互联网、电信网、移动通信等多种网络彼此互联为表现和技术工具,使原先有所区别的媒体用户群及诸多社会功能如今相互融合,表明新媒体艺术起到信息过滤器的作用,产生的视觉自动化过程构建人与数码的新关系。
2.同类的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组成媒体的聚合
虚拟空间语境的艺术与技术同样具有社会系统中存在的生态关系:如网络空间、信息空间等空间形式的存在。创意与实现,存在艺术与和技术“交互对话”的操作关系。“艺术”是“技术”实现的主导与核心。理念与创意,源于艺术主观文化艺术修养,既包含设计师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表现了对美和丑的审视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表达。艺术趋向于技术化,技术趋向于艺术化,艺术引导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技术在支持着艺术向前发展。莱斯利·A.怀特在《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中阐释了文化系统,技术系统发挥着基本的作用,社会系统是技术系统的函数,技术系统是自变量,社会系统是应变量,观念形态或哲学的系统是信念的体系,人类的经验通过这一体系而得到解释(怀特,1988)。
3.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技术与艺术如何发展
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技术”是实现“艺术”主张的辅助工具。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空间新形态、创作、审美、设计手段及最终的视觉传播效果带来崭新的思维空间,既有艺术思维,也有技术思维。技术带给空间语境的变革是人脑的延伸和扩展,但无法替代艺术的创造性思维。艺术需要技术、运用技术,但在理解技术的同时,需要艺术的设计思维和启发创意灵感,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以及自如地运用计算机技术系统,用艺术与技术的“语言”表达思想,真正达到“人机对话”的艺术境界。
2010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科技与创新馆游客中心举办名为《粒子世界》(Universe of Particles)的展览,主要介绍了CERN最近通过LHC发现的一种现代物理学的复杂物质,为人们带来“深入物质内部的拟真交互之旅”(图2-15,图2-16)。
图2-15 2010年CERN举办展览《粒子世界》
图片来源:http://www.atelier-brueckner.com/
图2-16 展厅设计与观众互动效果图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展厅被设计为深蓝的暗色调空间。当观众进入黑暗的“地球”时,有一种进入外部宇宙的入口的感觉。6米直径圆屏幕,巨大的投影被设计在中间的地面,展示空间与恒星和行星旋转,以及粒子碰撞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观众可以观察到中心圆形屏幕上每隔几秒钟发生的粒子碰撞,通过展览去探索为什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会碰撞粒子、如何加速粒子、如何检测粒子CERN(全球协作、计算网格和万维网、分拆技术、历史和教育方面)的多样性等主题。通过展览交互功能,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与公众沟通交流。交互编程由IART完成,展览中的亮点是LHC电子图表——一个显示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交互式地图的触摸屏设备。通过触摸播放按钮,生动地展示了质子从源到LHC的路径。
艺术与技术是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语境的基石,二者融会贯通,相互依存。“艺术”与“技术”结合,共同为生活服务。两者既包含了创意设计对客观世界的“艺术”认识,也包含通过“技术”表达审美价值观,并推动技术进步,推动艺术形态转变,发挥蕴藏的巨大能量。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根本意义上是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艺术主张,也是对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其结果必然共同服务于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