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是我们的国粹,而今对京剧有浓郁兴趣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党和政府号召“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倡导“京剧要走近青少年,要进入校园”。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母校——青岛二十四中,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的“京剧热”。
我是1959年考入二十四中高中的,当时近16周岁。记得开学不久,我们在三楼上课,午饭过后就听到教学楼二楼响起了京胡声,曲调或是“二黄”,或是“西皮”,这对我颇有吸引力。因为我从小就喜爱京剧花脸,13岁就登台演唱,并获得过青岛市少年儿童文艺会演一等奖。于是我就循着琴声悄悄地推开了二楼中间的美术教研室的门。原来正在操琴的是高二学生孙国栋(时年20岁),那时他还是学校学生会的宣传委员,当时正在清唱花脸的是美术老师王维尧。当他们得知我也是京剧小票友时,孙国栋就伴奏,让我清唱了一段花脸戏《坐寨》。此后,我也成了这里的常客,天天课余时就来这里过戏瘾。
学校传达室还有位酷爱京剧老生的老师苏子华,他原本是在小学教书,因独身就天天吃睡在传达室,尽管嗓子欠佳,但戏瘾非常大。但他中午不能离岗,只能有时晚上请孙国栋给他操琴唱上几段。那时,学校负责人事工作的王启信老师,因他夫人是青岛橡胶九厂的京剧旦角票友,就住在距离二十四中较近的火车站前,便经常请我们到他家聚会清唱。
就这样一来二往,大家慢慢萌生了要排演一出京剧的想法,并且粉墨登场公开演出。那是1961年初冬,正处于困难时期,大家都是饥肠辘辘,唱几段戏还能苦中作乐。那时的孙国栋,已经转为学校的音乐教师。有位从农村转来的初中男同学丁原顺,年龄比我略大,个子挺高,却喜欢唱旦角。于是,大家就决定排演《打渔杀家》,由苏子华演萧恩(老生),丁原顺演萧桂英(旦角),我演教师爷(丑角),王维尧演丁员外(花脸),四个打手(龙套)由学校学生演,孙国栋操琴。其他的配角演员和乐队人员,是邀请青岛铁路分局、台西环境卫生队、橡胶九厂等外单位的票友来担任。
由于演出服装得花钱借用,我们就在学校门口贴出海报,票价是一毛钱。当晚在学校小礼堂演出,竟然座无虚席,还有许多人是站着看,可以说是观者如堵,一直掌声不断,笑声不止。演出结束,观众都发自内心地热烈欢呼,祝贺演出成功,请我们出来谢幕。在一所中学,师生能够合作演出这样一出大戏,当时在青岛影响极大。接着,我们又到南村路的天成戏院演出。1962年,学校又来了位高中语文教师王励庚,也是位京剧迷,爱唱老生,非常后悔未能赶上演出《打渔杀家》。(www.xing528.com)
京剧《打渔杀家》
孙国栋对音乐与器乐有非同一般的天赋,带眼的会吹,带弦的会拉,而且还会作曲,他完全是无师自通。可惜,1995年,他因脑出血去世,年仅56岁。美术老师王维尧擅长国画,1982年,他因患癌症于当年辞世。苏子华老师一直孑然一身,20世纪80年代初病逝于一家养老院。王励庚老师在70年代曾委托我为他组织京剧票友活动,改革开放后,他更是到处去参加京剧票房的活动,现在年老体衰正在养病。我的老同学、旦角票友丁原顺现已退休,但依然痴迷于京剧艺术。
2012年3月12日于青岛夹缝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