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1895—1975),艺名麒麟童,原籍浙江慈溪,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阴市),出身于艺人家庭,是麒派老生艺术的创始人。他六岁拜陈长兴为师,七岁登台,十三岁就成为戏班中的主角,到天津、北京等地演出。到北京后搭入“喜连成”科班,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从此,他将七岁登台始用的“七龄童”的艺名改为“麒麟童”。
他的嗓音虽显沙哑,但演唱接近口语,酣畅朴直,极富感情,气出丹田,挺拔苍劲;念白清晰,饱满有力,讲究喷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咬字顿挫富有音乐性,尤其是他吐字收声和润腔之技巧非一般演员所能企及;表演敏捷利落,准确生动,善于通过人物外部动作表达内心感情和思想变化。他在音乐作曲、锣鼓、服装、化妆等方面作了革新和创作,奠定了麒派艺术的根基,使人物在性格塑造和感情表达上达到舞台艺术的极高境界。他创立的麒派老生艺术别具一格,影响极大。他和梅兰芳都在京剧史上有重要影响,与青岛也极有缘分。
周信芳
周信芳在《海瑞上疏》中饰演海瑞
周信芳之所以在后来遭到迫害,主要是因为他参与编写和主演了新编京剧《海瑞上疏》。此戏是他在1959年盛夏与上海京剧院剧作家许思言在青岛最后写就的。
1959年4月初,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八届七中全会,号召大家学习海瑞精神,敢于直言。几天后,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在上海约见了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等人,建议周信芳编演一出以明代清官海瑞为主角的京剧,以鼓励大家敢于说真话。接着,上海京剧院成立了创作组,由许思言执笔撰写剧本,就以海瑞上本“直言天下第一事”为中心事件,赞扬海瑞冒死直言诤谏的精神。同年7月,为了集中精力写好剧本,在上海京剧院二团来青岛演出时,周信芳与许思言带了初稿随同去修改加工。他俩逐场逐段、逐字逐句详细讨论,推敲修改。8月,《海瑞上疏》剧本二稿在青岛完成。著名剧作家、时任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马少波于1994年12月24日在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谈及此事:“我记得1959年夏天,我曾专程到青岛为周信芳同志安排一个郊外小别墅,将他从码头接到下榻处的情景。他原是为创作《海瑞上疏》和许思言同志一起来的。他下榻之初,就畅谈他们的创作立意和剧本提纲,神采飞扬,侃侃而谈,那一片充满忧患意识的赤子之心、满腔爱国之情,使我深受感动,至今记忆犹新。”(《马少波近作选》)定稿后,他们立即赶回上海投入排演。由周信芳出任导演并扮演主角海瑞,金素雯饰演海夫人,李桐森演嘉靖皇帝,纪玉良、童祥苓等著名演员也参与了演出。此戏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当即引起了极大轰动。
《海瑞上疏》(左)周信芳演出《四进士》剧照(右)
周信芳早在1923年就曾来青岛演戏,是在四方路、芝罘路的三江会馆戏楼,演出了他创作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戏。(www.xing528.com)
1931年夏,周信芳便率成立不久的移风社从上海乘船出发到各地巡演,首站便是青岛。主要演出剧目是他创作、主演的《明末遗恨》。此戏借明末故事来痛斥当时上层统治官僚的腐败和不抵抗主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在青岛演出期间,青岛当地戏班的演员杨寿山、周宴庭也参加了移风社。在青岛演出了一个月后,就到济南演一个月,后又回青岛演了一个月。这次先后历时两个月的演出,使青岛的戏迷真正了解并更加喜爱周信芳以及他的麒派艺术。
因抗战期间周信芳拒绝到上海日伪特务机关头子家唱堂会戏,并与我们地下党有联系等缘故,1941年5月,移风社屡屡接到恐吓信而被迫停演。他曾设法去香港转赴大后方,但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未能成行。后为维持同仁生计,只好不定期作短期演出。其间,周信芳曾带班来到胶州的位于城隍庙街的城隍庙戏楼演出数日,主打戏是《追韩信》,还演过《斩经堂》和《铁公鸡》,他那另辟蹊径的麒派艺术令胶州观众大开眼界。8月,移风社被迫解散。周信芳的儿子周少麟子承父业,1956年就与白玉昆(著名文武老生)、吴松岩(著名铜锤花脸)加盟了刚成立的胶州京剧团。
董春伯拜师周信芳
1955年10月,青岛市文化局举办“周信芳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特邀周信芳亲率上海京剧院来青岛连续演出5天。在观摩表演之余,又邀请他以及豫剧大师常香玉等与青岛文艺界举行艺术座谈会,面对面地进行艺术交流,使广大京剧与其他地方戏演员受益匪浅。
青岛市京剧团的著名老生董春伯一直酷爱麒派艺术。1957年,周信芳在俞振飞陪同下前来观看,连连称赞董春伯“演戏规矩不乱来,有传统戏根底,是可造之材”。经武生王金璐、老生沈金波极力推荐,周信芳当即高兴地表示要收董春伯为关门弟子。周信芳还说,能否学麒派艺术,首先看他有没有传统戏的基本功,如果不会《打棍出箱》《定军山》《文昭关》这三出戏,就学不了麒派,麒派必须从正统开始,而董春伯恰好是最符合周信芳要求的人选。
2010年3月5日于青岛夹缝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