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饶民:童心未泯的儿歌作家

刘饶民:童心未泯的儿歌作家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憾的是,刘饶民已于1987年不幸病逝,享年65岁。我永远感谢刘饶民当时给予我的鼓励与鞭策!刘饶民就是我们诗歌组的组长。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刘饶民的儿歌创作热情更加高涨,且硕果累累。我还为他们主编了一本青岛的儿歌集《浪花花》,其中就有刘饶民等名家的儿歌作品。

刘饶民:童心未泯的儿歌作家

20世纪60年代初,儿歌很受青岛青年业余作者喜好,当然其中也包括刚满20岁的我。其实,我们都是受全国闻名遐迩的儿歌作家刘饶民老师的影响,尤其是到了70年代,青岛出现了“儿歌热”,其源头就在于此。

刘饶民,1922年生于莱西,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莱西县小学教员、校长,青岛台东六路小学教导处主任,山东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教师、教导处主任,山东海洋学院语文讲师、院长办公室秘书。他著有儿歌集《写给少先队员的诗》《海边儿歌》《儿歌一百首》《百子图》《农村散歌》《孩子的歌》等,其中有的儿歌现已成为经典。遗憾的是,刘饶民已于1987年不幸病逝,享年65岁。他的创作才华,他的谦和低调,他的风趣幽默,尤其是他的童心未泯,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时,我专门买了刘饶民出版的儿歌集《写给少先队员的诗》,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手不释卷。其中很多诗影响很大,尤其是《大海的歌》更是脍炙人口:“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大海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大海笑着来回答:因为渔人流的汗。”这首儿歌只有两节八行,可谓言简意赅,余味深长。他把大海的蓝说成是“怀里抱着天”,把大海的咸说成是“渔人流的汗”,充溢着奇特的想象与联想,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他早在1949年就开始发表作品,30多年来写了3000多首儿歌,出版了32本诗集。其中《大海的歌》和《春雨》入选小学课本。那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够有机会当面向刘饶民求教啊,但觉得自己是才疏学浅的无名之辈,总是不敢造次。

伏案写作的刘饶民

刘饶民著《孩子的歌》

一直到了1972年,我和许多文学爱好者一样,也开始想写点东西,并决定创办、主编《市南文艺》街头诗画。思来想去,没有头绪。当我得知刘饶民的住家在合江路时,就硬着头皮登门拜访这位久已仰慕的著名诗人,请他为我即将开办的街头诗画写稿。我忐忑不安地站在他面前,自报家门后,他操着浓浓的莱西乡音对我说:“铭康,你别当电线杆子杵着,快过来坐下!”这幽默的话,让我顿时释然了。他非常畅快地答应写稿,并且说:“咱可是有求必应!”他如此平易近人,确实让我始料未及,我们的距离瞬间拉近了。接着,我谈到了自己刚刚学写的几首儿歌。他听说我写了《牵星星》后,让我写出来给他看:“我姐姐,不简单,她有本领能上天。上青天,干什么?牵来星星一串串。家家户户亮堂堂,不用再把油灯点。姐姐到底在干啥?她给公社架电线。”他认真看后说:“这首好!好就好在有童趣,有诗意。”他建议我把这些儿歌先都投给上海《红小兵》,因为能够在那里发表就是达到一定水平了。果不其然,我所投的几首诗中《牵星星》和《洗手帕》都得以在上海《红小兵》发表。从此,我的儿歌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在全国不少报刊发表作品。我永远感谢刘饶民当时给予我的鼓励与鞭策!

我与刘饶民相识时,他50岁,我29岁,但共同的爱好使我们成了“忘年交”。他每次一进我的院子就高声喊道:“铭康——”坐下就不断逗我那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当然,我们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儿歌。他一再强调:“儿歌可不是顺口溜,一定要注重童趣和诗味。”他之所以写大海和打鱼,是因为生活在海边,就应该写自己耳闻目睹的人和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嘛!他的这些话确实是字字珠玑,令我受益匪浅。(www.xing528.com)

1974年12月,我参加青岛市文艺创作会议,会议在胶东路1号当时的党校举行。刘饶民就是我们诗歌组的组长。让人捧腹不已的是,他坐在椅子背上,还跷着二郎腿,高声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今天我这个刘大圣来当组长。大家有言发言,不发言不让吃饭!”他这一说,会议气氛就变得非常活跃。他首先就儿歌写作谈了自己的看法。根据我当年的记录,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要深入到孩子们中去,力求在内容上反映他们的学习、劳动、体育、游戏等方面的情况;形式要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洁流畅;表现手法要批判地向民歌、古诗和传统儿歌学习,押大致相同的韵,谱曲可歌,徒歌能唱,读之顺口,听之顺耳,以便易于记诵、易于传播。在那个年代里,他能够这样谈,是难能可贵的。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刘饶民的儿歌创作热情更加高涨,且硕果累累。他在1983年年底写过一篇文章强调:“儿童诗的主题应当是明确的,语言应当是纯洁的、通顺流畅的”,“作者在落笔之前,必须先思考一番:这是为孩子们写的,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性,培育其精神文明;其次考虑怎样表现,力求有新意,力求语言纯洁,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易懂易记,易于传播”。

1979年,刘饶民向青岛市少年宫推荐让我去给中小学生讲儿歌创作。我还为他们主编了一本青岛的儿歌集《浪花花》,其中就有刘饶民等名家的儿歌作品。

刘饶民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创作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儿歌。但不尽如人意的是,他因夫人早逝而独身多年,且根本不会操持家务,饮食起居完全是凑合。他很想再找个生活伴侣,而那时对于此类问题都是难以启齿的,他却能在我这个后生面前坦诚相告,实在不易。一次,刘饶民看好了一位中学女校长,她可是执着于终身不嫁的知识女性,比他略小几岁,两人曾经同为市政协委员,他让我去找她说合一下。不料,对方明确表示要孑然一人“孤芳自赏”,刘饶民听后不胜惋惜地说:“我还是静候那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吧!”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位中年护士。刘饶民就约着我一起登门相亲。两人见面后竟然都相对无言,我与介绍人只好尴尬地自选话题,可我们话语一停就立即陷入一片寂静。事后,介绍人埋怨他不说话,他说:“我看好她了,怕碰钉子,不敢张嘴。”介绍人说:“人家本来愿意,但看你和她一样不说话,就没兴趣了。”就这样,他便一直孤身一人度过寂寞的晚年。

他终因长期不注意饮食、生活没有规律而病入膏肓。但他依然笔耕不辍,待人接物仍是幽默风趣。一次,我前去医院探望,他幽默地说:“我在病重时就想,刘饶民啊刘饶民,你就这样完了吗?不行,你还有好多事没做,你要顽强活下来。我去请示马克思,马克思不要我。这不,我又回来了。”说得病房的人哈哈大笑。他确实是童心未泯,我永远难以忘怀他当时的音容笑貌……

2013年8月11日于青岛夹缝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