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评,著名散文家。他于2012年10月15日在济南病逝,享年85岁。噩耗传来,我与青岛的许多文友都悲痛不已,他们都纷纷表示:感恩许评!
记得那是2005年,比我小6岁的文友于向阳,与另一位文友李岩在“青岛新闻网”和“半岛网”等主办了一个中老年文学创作板块,又开办了一个“蓝月亮文学社”,组织了许多业余文学爱好者,搞得红红火火,颇有影响。其中不少人希望能够参加山东省散文学会,为的是提高自己的散文写作能力,还可以与同好者交流、互动、探讨、切磋。不料,此事遇到了障碍。我闻讯后立即表示,这是一件弘扬青岛业余散文创作活动的大好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许评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深信他老人家一定会鼎力支持的。于是,我在电话中向许评作了汇报,他当即表示:“我们决不能把这些业余散文作者拒之门外!”就这样绿灯一开,这些年陆陆续续有60多位青岛作者成为山东省散文学会的会员。
许评
2009年7月22日,笔者与许评在青岛
2009年1月2日,我带着于向阳、李岩、宋培常、王宗云、刘书章,同赴济南拜访许评和省散文学会的领导同志。许评等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大家,表示了对青岛业余散文作者的支持,从而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同年7月22日,许评又来到青岛,文友侯修圃、于向阳、李岩、宋培常、王宗云、刘书章等人,都到他下榻的宾馆看望。当时的话题就是“文学”“散文”。大家聆听着许评的谆谆教诲,都感到受益匪浅。由此可见,许评与青岛确实有着深厚的情谊。可谁能想到就在这三年多后,许评这位一直活跃在文坛上的散文名家却驾鹤西行了!
这对于我而言更是难以接受,尽管很久前就想写出此文,然而一动笔就悲从中来,难以抑制,始终无法成文。
我在1999年12月9日,作为《老年生活报》的副刊主编到济南,登门采访了著名散文家许评。他早在寓所门前迎候我了,并说:“我大半辈子做记者,过去总是采访别人,今天是记者采访我,这可是头一回啊!”我们落座后,他主动作了自我介绍:1926年3月出生于山东鄄城,从小没上过学,在老家务农。14岁进入八路军的游击小学,由于受他的班主任王绩(已故著名作家王愿坚的姐姐)爱好写诗的影响,他当时也经常给根据地的报纸投稿,于是县里就让他油印小报。从此,他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1943年3月,许评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郓北县抗联秘书、区青救会主任、郓北县委宣传部干部,《平原日报》记者,《大众日报》记者,《大众日报》菏泽站、济宁站组长,《大众日报》调研组组长,《大众日报》采通组副主任、记者部副主任、主任,山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山东省出版总社副总编辑、党委委员。1988年3月离休。
许评在离休以后,发起创办了山东省散文学会,并担任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会长,第四届、第五届名誉会长,学会在他的领导下,推出了大量优秀的散文精品,培养了许多在全国、全省领军的散文人才。他淡泊名利,为人真诚、谦和,作为山东散文事业的开拓者,他把后半生完全奉献给了他钟爱的文学创作和散文事业。
我初次采访,最关注的是许评离休后为何在写作上竟能如此硕果累累。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当年,我只是忙于采访、写稿和编辑,根本没有时间搞创作。人的生命到了60岁是暮年,但我觉得自己的艺术生命才到青壮年。我一辈子爱好写作,而真正写作是在离休之后。我现在是如饥似渴地边进行散文创作,边研究散文创作理论。”现在,我收藏的许评的散文集、散文理论集、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等书籍有20余本,除了《梁山泊风情》《齐鲁青未了》两本散文集,其他的都是他在离休后写成并出版的。其中有:《东岳游记》《国色天香赋》《明湖赋》《秋光集》《荷艳集》《雨点集》《新艺术散文概论》《新艺术散文美学论》《新梁山英雄传》和《水浒少年》(1998年获新中国成立50周年山东省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图书。
2009年1月2日,青岛散文作家与许评在济南相聚
许评的作品,显然是以散文为主,其游记散文更具特色,可以说是以茁拔之势屹立于散文之林。他的游记绝不甘心于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的记述,而是在观察、体验以至于筹笔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记叙翔实确凿,笔端聚集着浓郁的情感,有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他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与其作品内容的扎实、体察的精到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他如今特别关注“新艺术散文”,这是指散文中最有独特性、形象性、生动性、灵感性、色彩性,也凸显艺术性和文学性的品类。许评在散文创作上,完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他离休后所写的散文就可以感到:其志未老笔锋不钝,毫无神倦意慵、步履蹒跚之态,他的创作生命实处于风华正茂之年。(www.xing528.com)
那时的许评每天还坚持“两爬”(爬格子和爬山),晚上消遣看电视,从不加夜班,生活得相当充实。他坚信“生命在于运动”,读书写作和爬山捡奇石,是脑力与体力劳动的最好结合。每当捡到好的奇石时,他就给起个绝好的名字,赋上首短诗或再写上篇抒情散文,优哉游哉,其乐无穷。许评说他很喜爱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在结束这次采访时,蓦然想到:老而弥坚的许评,不正是这傲霜盛开的菊花吗?于是,我为《老年生活报》采写许评的专访题目就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访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许评》,2000年1月20日发表。许评收到样报后很是满意,此后我们就成了谈诗说文的好文友了。
之后,我每次到济南出差,许评都不顾年迈体衰,赶来宾馆与我见面,并且热情款待,这使我非常感动。2001年8月3日,他应邀为我的散文集《缘分》作序。他在序中这样热情评价我:“我拜读过他的一些散文佳作,尤其在读了《难忘的欣慰》等篇章以后,我感到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为新颖鲜活的思想观念所浸润的审美化的感情。他的散文不像有的抒情散文那样,在记人叙事之末或开头故作深沉,故作哀伤,故作悲天悯人,而是将情感渗透进全文的每一句话,情感化成了细节、氛围、意象,贯穿全篇内容,所以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认为这是铭康同志散文作品的最大艺术特色。”并且还写道:“吕铭康作品的语言具有自然本色之美,也是他的艺术特色。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吕铭康写作从不事矫饰和铺张,而是追求浑厚、隽永、文雅、朴素、自然的本色之美。比如他在《龙井小记》一文中写道:‘西湖风光美,龙井名茶佳。一杯热气腾腾的龙井茶水,初饮似淡而无味,但冲后再连饮几口便深感香气袭人、回味不已。’可以说初读是觉得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描写,但越读就越感到‘回味不已’,龙井优美的环境,龙井茶的历史和特色,徐徐道来,写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大有随他一起游历龙井、品尝龙井茶的感受。”
2002年,许评主动邀我与他共同主编《新世纪艺术散文选萃》,全书荟萃了全国各地的86位散文家的86篇散文,其中包括林非、陈昌本、邓友梅、张炜、周明、石英、叶文玲、卢得志、章永顺、王剑冰、左建明、卞毓方、张海迪、韩小蕙、耿林莽、尤凤伟、纪宇、李贯通、李恺心、傅德岷、忆明珠、王泽群等许多文学名家。发起并主编此书的许评,只是把他的散文排在第55位。在筹划过程中,许评向各地的名家发出大量约稿信,为了编辑书稿,与我通过电话或在济南,煞费苦心地进行商讨与沟通,全部书稿的编辑反反复复进行了若干次,经过将近半年的努力,《新世纪艺术散文选萃》终于在2003年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许评、吕铭康主编的《新世纪艺术散文选萃》
笔者采写许评的专访(《老年生活报》2000年1月20日)
直到许评病逝后,我才从文友、著名作家戴永夏(曾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的文章《许评就活在他的书中》得知: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许评正准备集中精力在散文创作上攀登新的高峰。就在这时,他突患脑中风。虽经治疗保住了性命,却留下记忆力衰退、行动迟缓等后遗症。一位轻狂的医生曾断言,他患了“老年痴呆症”,只能休养保命,从此离开写作。然而许评就是不信这个邪,他决心跟命运抗争一番。不久,一位老战友请他给自己的诗集写序,他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件“苦差”。当他重新拿笔写作的时候,才感到原来灵活的脑子已不听使唤,手中的笔更有千斤之重。但他没有退缩,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写下去,终于把序言写完。这一小小的“胜利”使他信心大增。他感到自己还行,于是继续坚持,继续苦练。他感到手脑越用越灵活,文章越写越顺手,终于战胜了脑中风后遗症,能够像常人一样写作、生活了。他的多本文集,就是在患“老年痴呆症”后写出来的。我在惊叹之余想到:芸芸众生中,患有这样的“老年痴呆症”者能有几人?又有多少“老年痴呆症”者能取得许评这样的成绩?
戴永夏的这篇文章还这样评价许评:“对别人,他又总是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得到他帮助的人无数,但他从不愿从别人那里索取回报,不愿麻烦别人。文友们请他写序言、书评,他从不推辞,常常牺牲掉自己的写作时间,抱病完成别人所托。”
许评之所以能够认真地教我写作,能够主动帮助青岛的业余散文作者加入省散文学会,完全出于他对文学的热爱、对后学的厚爱。我与青岛的文友们更加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并且永远感恩于他!
2019年1月28日于青岛夹缝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