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岛艺海:记录第三公园往日热闹

青岛艺海:记录第三公园往日热闹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青岛市市北区上海路的青岛工人体育场,人们至今还称之为“第三公园”。1922年,北洋政府在青岛恢复行政权力,将此公园正式定名为“青岛第三公园”。随着当时青岛人口与日俱增,第三公园的人气也日渐兴旺。于是,青岛市工务局于1934年对其进行了全面整修,砌石阶护坡,在西北侧建市体育场分场,依山势建阶梯式看台,称第三公园体育场。第三公园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休闲乐园。1951年,青岛市工人文化宫获准在第三公园成立。

青岛艺海:记录第三公园往日热闹

位于青岛市市北区上海路的青岛工人体育场,人们至今还称之为“第三公园”。现已冷冷清清,只有青岛广电一个制作电视节目的部门还在这里坚守阵地。我从1950年到1975年一直居住在江苏路北头,往北走不到200米就是第三公园。这里曾是广大市民的乐园。我不由想起这里当年热闹非凡的景象。

老青岛第三公园(约1922年)

老青岛第三公园(20世纪90年代)

第三公园在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一直是城市绿地,没有开发,原为“大鲍岛东山”的一片山谷沟地,占地4.05万平方米。1914年,德国在青岛战败,日本取而代之,在今聊城路一带建日本侨民“移民区”,即新市区;在其以东谷地建“新町公园”,亦称“新市区公园”,一半在大鲍岛东山山坡上,一半在平地上,湖泊、花木尽有。园内遍植樱花,建人工湖、假山、回廊,配石桌石凳,为典型的日式公园,专供日军和侨民游玩。1922年,北洋政府在青岛恢复行政权力,将此公园正式定名为“青岛第三公园”。早时的公园基本依照这里的地势设计建造,多条街道合成一片谷沟洼地,从上面往下看,俨然一座宽敞的露天剧场,开口面朝西南方。老青岛著名中医刘季三之兄刘少文是饱学之士,少年时曾就读于上海路的礼贤书院,后又在礼贤中学崇德中学执教,与孟放庐、王统照、张康保等青岛文人学士交游,探讨学问,酬唱诗词,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1929年,他在《青岛百吟》中这样描绘当时的第三公园:“绿树荫浓高下裁,如茵芳草净无埃。池边拾得同心结,知有情人夜夜来。”刘少文还在诗后注释:“第三公园近东山,在普济医院后,地因高下,遂成丘壑。中有池,池上有紫萝,荫可半亩。”刘少文在此所说的“普济医院”,就是后来的“市立医院”。随着当时青岛人口与日俱增,第三公园的人气也日渐兴旺。于是,青岛市工务局于1934年对其进行了全面整修,砌石阶护坡,在西北侧建市体育场分场,依山势建阶梯式看台,称第三公园体育场。第三公园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休闲乐园。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占用公园北部建“山东每日新闻社”(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作为工人文化宫图书馆,二楼是文化宫小剧场,2002年被拆除,建成工人文化宫大厦)。1941年9月,又在东南部坡地建起陆军俱乐部建筑群(现为广电下属的某电视剧制作公司),并在此东南角建成陆军俱乐部剧场(现为工人剧场),其平面为矩形,主入口与低洼的公园形成非常大的高低反差,自西向东拾级而上,剧场看上去显得格外高大。园地面积却大为减少。(www.xing528.com)

抗战胜利后,第三公园的这些建筑成为当时青岛盐务管理分局的办公场所(1947年6月迁往大港沿2号)。国民党的青岛机关报纸《民言报》也进入当年的“山东每日新闻社”办公。公园荷花池外的平地,在1946年时成为露天市场。不久,这里就成为许多民间艺人撂地鬻艺的场所。山东快书(当时叫“武老二”)高派创始人高元钧和杨派创始人杨立德都先后在此撂地演出,我于1951年还在这里看过杨立德的演出。据说,1948年冬,安丘的“宿家班子”是唱“肘姑子”戏(茂腔),其传承人宿艳琴用六块大洋买下了闲置的露天席棚,拉起“天星剧团”演戏,团长是宿艳琴,成员有王莲秋、孙文德、冯士春和温德堂、温秀琴母女等十余人。时年22岁的胶州“李家班”“肘姑子”传承人李玉香,也曾与宿艳琴的天星剧团搭班演出,年轻的新凤霞也来唱过评剧,都很受广大平民百姓欢迎。后来,戏法大王王傻子(王鼎臣)、魔术师小天一(徐剑秋)以及一些拉洋片、练武术、蹦钢丝的游散艺人也都在这里撂地卖艺。

1951年,青岛市工人文化宫获准在第三公园成立。第三公园所有建筑都归文化宫所有,公园中心部分经过清理整修,改建为工人体育场,中间为足球场,场地北侧是灯光篮球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体育场邀请了包括京剧大师梅兰芳、魔术大师张慧冲、曲艺大师常连安、魏喜奎和小彩舞(骆玉笙)、电影明星祝希娟等来此演出,体育场还经常扎起大棚,有马戏团、杂技团或摩托车飞车走壁特技表演等,极大地活跃了青岛人的文娱生活。从1959年8月起,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每逢周六夜晚,就在第三公园举行游园晚会,里面有灯谜竞猜、露天电影放映、戏曲曲艺露天舞台演出、象棋比赛、篮球赛等,极其热闹。每逢周日下午,许多业余足球队在广场上比赛,往往是观者如堵。

直至八九十年代末,这里依旧是颇有人气的文娱活动场所。打扑克,从50年代起就成了第三公园人们最持久的娱乐活动,经常是一堆堆、一拨拨由“打百分”到“够级”,吆三喝四,甩牌比拼,加上围观者众,热闹得出奇。还有好几拨京剧票友,生旦净丑,西皮二黄,又有乐器锣鼓伴奏,大家竞相一展歌喉,京腔京韵,有板有眼,以实际行动弘扬国粹,令人叹为观止。可是后因园区一度长期闭门改造,以致渐渐地人迹罕至,确实非常遗憾。改造完毕后,这里还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当然,许多“老青岛”总是难以忘怀第三公园当年曾经的繁荣热闹的场景……

2018年10月8日于青岛夹缝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