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救援队在绵阳灾区救治伤患中,以髙超的医术、忘我的付出赢得了各方赞誉。他们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恤贫忧孤的巨大同情心和倾其所能的无私奉献,更成为众多救援队中的一张爱的名片。
一、施恩谢恩结亲戚
队员们在南河体育中心巡诊的时候,看见一家帐篷的门口挂着穆斯林的标志。付丽萍是回族,连忙走过去搭讪。这户人家姓陈,全家9口人,来自北川县城,是当时已知的全城唯一没有伤亡的人家,只有儿子手指受伤。付丽萍抱过那家的孩子,亲热得了不得。看着这一大家子缺吃少喝的,她趁着别人不注意,和席久勋借了200块钱,悄悄塞在孩子手里。
以后每逢闲下来,付丽萍都要跑过去照看。2008年8月初,老陈带着一家人千里迢迢地赶到丰南,站在了付丽萍的家门口。老陈说:“我们一是来谢恩,二是来走亲戚。”付丽萍说:“咱们就是一家人!”
临走的前一天,付丽萍两口子专门去了趟唐山,把唐山的新新麻糖、花生酥糖、迁西板栗、九美斋棋子烧饼装了整整一大箱。当天早上,又去买了水果,让他们带着在路上吃。
后来,老陈一家多次打电话,发短信,邀请付丽萍一家过去,看看他们,看看新北川。
到现在,两家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原来是电话、短信,现在又多了微信和QQ,实实在在地成了一家人。赴川救灾的许多队员,都像付丽萍一样,与被救治者保持着联系。那场灾难留下了伤痛,也留下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二、资助灾区困难学童
受灾群众的苦难刺痛着队员们的心,而孩子的不幸,更触动了他们柔软的神经。
下面这个故事,是常云丽写下来的。
2008年5月18日早晨,我们正在绵阳市体育馆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耳边传来一阵阵声嘶力竭的孩子的哭声,循着声音望去,不远处一个十五六岁身着绿色上衣的女孩,抱着一个小孩子迷茫无助不停地走着寻找着。母亲的天性,令我急忙奔过去接过孩子,爱怜地抱在怀里,轻声呢喃抚摸。渐渐地孩子停止了哭声,将头放在我的肩上抽泣,小手紧紧地抓住我的衣服不放,生怕此刻的温暖和怀抱再次失去。我再次紧紧地抱着他不停地抚摸他,让他安静下来。我的队友们给他拿来各种食物,逗他哄他。经询问才知道,原来绿衣女孩是志愿者,是绵阳二中的学生,叫杨佳露。她抱着的小孩儿是今天早晨在广场外面捡到的。孩子的身边有一个小薄被和一件外衣,兜里有一张纸条和30元钱,纸条上写着:希望有心人士收留他,长大后一定不忘养父养母的养育之恩,望子成龙,谢谢!
看着孩子满身被蚊虫叮咬的疙瘩和充满恐惧的样子,我们决定先将他带回我们住宿的帐篷,由我们照顾,然后再决定由谁来收养。想起临行前女儿曾央求我收养一个地震孤儿,由她来照顾,心里暗暗地打定了主意。我悄悄找到孙守廷队长,表明了自己想收养盼盼的想法,孙主任听了,盯着我看了半天,轻柔而坚定地说:“小常,我们刚刚来到灾区,救灾也刚刚开始,任务艰巨,生死未卜,归期不定,留下来谁来照顾?说不定我们下午就要进山,你是愿意留下来还是带他回去呢?依我看,还是送到救灾指挥部,转到当地的民政部门去!”我听了,虽然心中有一万个不舍,但也别无选择,只得抱着盼盼送到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成为心中长久的遗憾。现在想起来,盼盼已经8岁了,应当上学了,不知他现在可好?
后来,在爱心烛光社的帮助下,我资助了北川的一名小学生,现在她已经上初三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并知道感恩,在每个节日都会送来问候和祝福。(www.xing528.com)
一天,张艳春在桂溪卫生院遇见一个女孩,叫贾慧,12岁,她在地震中受伤,父亲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奶奶又长期卧床,只能靠母亲一个人种地养家,而家中挂在山坡上的两亩薄地,也被滑坡切割得七零八落。张艳春一边给她处理伤口,一边轻轻安慰她:“别怕,只在家还在,一切都会过去。”她掏出口袋里仅有的500元钱,硬塞在小姑娘手里,并当场承诺,资助她完成学业。张艳春没有食言,一直资助贾慧读书,直到2014年夏天,贾慧考入南充师范学院,张艳春的资助依旧没有停止。
到撤离灾区的时候,共有20多名救援队员,对接了24名灾区的孩子,建立了联系通道,承诺资助她们读书,不仅完成义务教育,还要供大学,读研究生。“读到哪里就资助到哪里!”这是大家共同的承诺。
三、掏出身上仅有的钱
救援队员见到孤苦的孩子,心中充满悲悯,总是情不自禁地掏出身上仅有的钱。那一刻,所有的队员都愿倾其所能,抚慰一颗颗受伤的心灵。
一次,赵连增刚刚安慰了一个11岁的孤儿,一抬头,看见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子光着身子,戴着一顶硕大的草帽,正在垃圾桶里翻拣吃的。他连忙走过去,把孩子拉到一边儿,告诉他垃圾桶里的东西不能吃,又问他家里的大人在哪里。小孩子一口浓重的四川话,加上稚嫩的语音,让赵连增不明就里。他摸了摸口袋,掏出了身上仅有的50元钱,塞在小男孩的手里。“谢谢叔叔!”赵连增听清了最后的这四个字,情不自禁地俯下身去,紧紧地拥抱着这个孩子。这个超越年龄的感恩,是何等的珍贵。赵连增心里一热,眼眶又一次湿润了。
在帐篷小学,董秋红遇见了巫玉玲,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儿。她干瘦细小的身材,突出的脑门儿,两只又黑又大的眼睛,充满无助和恐惧。已经是震后第八天了,巫玉玲的父母仍然失联,她只得在帐篷里和志愿者教师挤在一起。董秋红看了,又是疼,又是爱,把身上仅有的600元钱装在巫玉玲的口袋里。两天以后,巫玉玲带着她的父母找到诊疗点,找到了正在给伤员换药的董秋红。尽管董秋红已经脱下了迷彩服,换上了白大褂,但巫玉玲还是一眼认出了她,喊了声“阿姨”,一下子扑了过来。望着劫后余生团圆的一家人,董秋红百感交集,连忙抱住巫玉玲,和她的父母紧紧地握手。
四、认领汶川女儿
2008年5月24日,在撤离绵阳前夕,孟令稳决定带一个灾区孩子回去,到丰南读书,并且很快和孩子家长谈妥了。家长还为孙守廷物色了一个女孩,临行前,只因其家长舍不得,孙守廷只得作罢。10分钟以后,一个40多岁的妇女站在孙守廷面前。说:“我的幺儿,要读书。这里实在太危险了,你们带她去吧!只要走出大山,平平安安的能读书最好,实在不行,就在外面打个工。只要能走出大山,离开这里,就行!”
周围的队员和群众都在四周站着,默默地看着队员们。孙守廷说:“你的孩子在哪儿?”她用手一指:“喏,在那儿!”孙守廷一扭头,看到了不远处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正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披肩长发,白色T恤、紫色短裤。孙守廷丝毫没有犹豫,轻轻地说:“好,跟我走吧!”
话音未落,那个女人突然从身后掏出一个户口本,打开,翻了一下,从里边抽出了其中的一页,递过来,说:“这是户口本,你拿走吧!”
孙守廷突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便叫过那个孩子,把手放在她的肩上,轻轻地说:“我是唐山人,你愿意跟我去那里读书吗?”她看了看他,坚定地点了点头,说:“我愿意!”守廷对她的母亲说:“你真的相信我们吗?”她又一次举起了户口本,说:“你们都是好人,我愿意。如果能读书,最好;如果不能读书,就给她找个打工的地方。从今以后,她就是你的女儿。”2008年5月24日18时30分,丰南救援队离开了北川。这次离开,标志此次救援活动的结束,次日一早,就要返程了,不同寻常的是,这次返回,车里多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孟令稳带的孩子—玲玲,一个是孙守廷带回的孩子—婷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