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川后第一例手术
2008年5月15日晚上十点,丰南救援队进驻绵阳刚刚3个多小时,绵阳二院的领导就前来求援,说是他们刚刚接收了一个重伤员,急需手术,请求支援。
这个重伤员是救援队进入灾区抢救的第一例病人陈美。当年,她46岁,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宇龙街杨家巷人。地震后被楼房压住,丈夫脱险后,手无寸铁的他面对倒塌的楼房束手无策,只能隔着废墟缝隙进行安慰。夫妻俩里一个,外一个,等待救援。80个小时以后,她被解放军救出,紧急送往绵阳二院,生命垂危。她的半条腿已经不见了,据说是一位救援人员情急之下,用钢锹砍断了坏死的部分,才把人救了出来。
23时27分,陈美被推进了手术室,医院决定为她做右大腿开放截肢手术。
为陈美做截肢手术的是郭庆新、赵连增、麻醉师是张晓群,器械护士董丽丽,巡回护士王克红。那时手术室的墙已有多处裂缝,不知什么时候,佘震就会发生。但谁也没有顾及这些,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伤员肢体被最大可能地髙位保留,手术成功了。在给陈美做了截肢手术以后,由于帐篷里的光线暗,无菌环境差,恶臭难闻,换药更加困难。陈美的伤口离肛门很近,排便时伤口周围极易被感染。赵连增从不嫌脏,每次换药时都要先清洗掉这些污染粪便,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换药。陈美的丈夫感动地说:“擦屎擦尿是儿女们才干的事,你们唐山人真好!”
手术后5天,在丰南救援队的帮助下,陈美转到太原的山西医学院进行康复治疗。
4个月后,《中国新闻周刊》登载一篇采访震后伤残人员的报道,其中就提到了陈美,还配发了一张陈美义肢的照片。
丰南医疗队撤离灾区后,陈美的丈夫和女儿还给赵连增打电话,千恩万谢!从那以后,赵连增一直和陈美一家保持着联系。
二、夜以继日诊治伤患
丰南救援队自入川之日起,医疗人员便投入紧张的救治工作。2008年5月16日,即完成手术12例,门诊处置138例。在地震后最初的那些日子,手术条件简陋,余震不断,给诊治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危险。
5月17日中午,吴立国、刘立忠、付丽萍、董丽丽、李彬为一名髌骨骨折的伤员做切开复位手术时,又发生余震,楼房颤抖,无影灯不停地晃动,随时都有房倒屋塌的危险,大家一直坚持到做完手术才撤离。
14时左右,张晓群正在给一名髌骨骨折的病人实施麻醉,手术台突然摇晃赶来,当时在场的手术人员基本上是川北医学院的救援人员。看到大家有些惊慌失措,他本能地大喊一声:“大家都别动!”同时双手按住病人的双肩,防止病人坠床。这临危不惧的一声喊,让大家瞬间镇静下来,佘震后,手术继续进行。事后大家赞许:还是唐山来的人有经验,临危不惧。处事沉稳的丰南医生张晓群,受到大家的尊重,他也感到身为丰南人的自豪。
面对频繁来袭的余震,丰南医疗人员的无畏与镇定,深深感染了当地医护人员和伤病员。
刘立忠是中医院的一名骨科大夫,他肠胃不好,身材消瘦,看上去有些营养不良。到四川以后,吃住都不方便,就显得更加面色苍白,时常捂着肚子。但是,只要一到医院,一见伤员,就立刻来了精神,对骨折病人的牵引、手术、复位,手法娴熟,绝不拖沓。手上忙着,嘴里还和病人说着话儿,没有半点紧张。即使是面对佘震,也是谈笑自若。他和区医院的张伟在给一位伤员做肩关节手术的时候,正赶上一次6级以上的佘震,大楼摇晃得厉害,地板咯吱咯吱响,无影灯也剧烈摇摆,手术器械哗啦啦响,大家都很紧张,连躺在手术台上的伤员都吓得差点坐起来。
中医院麻醉科的骨干医师李彬,在四川的每一台手术,他都提前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然后才开始麻醉,整个手术都紧绷神经,密切关注伤员的生命体征,随时处置各种突发情况,直到手术结束,病人清醒,心里的石头才落地。在一次骨折手术中,接二连三的余震让病人烦躁不安,多次要求终止手术。李彬一边镇定地做好局部麻醉,一边握着病人的手,不停地安慰他,直到顺利地完成最后一针缝合。感动得病人流着眼泪,连声说:“你们,都是我的恩人啊!”
5月18日下午两点,刚刚从手术室回到驻地的王克红,泡了一碗方便面,刚端到嘴边,又接到病房护士长的电话,部队刚刚送来一位伤员,需要立即手术。王克红二话不说,撂下饭碗就往医院跑。到那儿一看,原来是一位40多岁的妇女,内外踝骨折,刚刚从山里运出来,急需进行内固定手术,而伤员情绪极度低落,精神很差,也没有家人陪伴。一打听才知道这位伤员的丈夫和女儿都在地震中遇难,还没从废墟中扒出来,幸福的三口之家,转眼剩下她孤身一人,巨大的打击使她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也失去了治疗的信心。王克红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她的手,轻声劝慰,减轻她失去亲人的悲伤和对手术的恐惧。在手术快要结束的时候,一次较强的余震发生了,王克红一下子扑在伤员的身上,抱住了她:“别怕,有我们呢!”事后,这名伤员远远地看到王克红,就叫她“姐!”后牵着王克红的手,舍不得撒开,动情地说:“谢谢你们的救命之恩,我要好好养伤,早点好起来!”
5月18日中午,接上级通知,可能发生余震,命令大家暂时撤离手术室。而此时有一位85岁高龄的骨折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到下午三点多钟余震仍未发生。张伟决定实施手术,这个高龄患者有可能出现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他顾不得许多,心想我们是来救人的,不能有一点点的推托之词。他当即和麻醉医生商量采取超常规措施,输血的同时实施麻醉和手术。他手术中动作轻柔,快速准确,汗水挂满脸颊,湿透了前胸和后背,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强烈的责任感,缩短了手术时间,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严密观察,病人安全度过了术后危险期,伤口无感染,逐渐能够坐起活动,患者家属非常满意。
张伟身上的汗水未干,又遇到了难题,一位股粗隆间骨折伤员需手术,该伤员又是一位患者,但该院没有床X光机,内固定不能准确定位。难道缺少设备就把患者放弃了吗?张伟在棘手的难题面前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技术,凭感觉往股骨颈内打螺钉,打好螺钉后上钢板固定股骨,术后拍片复查骨折复位固定良好,不仅患者感到满意,就连绵阳二院同行对丰南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严谨科学的医风,都竖起大拇指连连赞叹不已。
“三分医疗,七分护理”,这个常识性问题,在灾区手术过程中,更显重要而突出。与丰南救援队合作的绵阳二院护理人员本来就不足,还有一部分人被抽调到灾区一线和受灾群众安置点。伤员做完手术以后,护理的重任就落在队员身上,必须要超负荷地工作才能完成。一个一个的伤员抬进来,测量生命体征,初步处理伤口,送进手术室,手术,推出手术室,后期处理,一连串的护理流程,每个环节都要争分夺秒,大家疲惫不堪。
绵阳二院是一家肿瘤专科医院,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对救治震后外伤和骨折的病人明显经验不足。特别是对重症和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常常束手无策,连最基本的抬髙患肢、观察末梢血运都很生疏。丰南队员一边操作一边示范,因为伤员多,场地狭窄,有的病人只有一张床垫或是一块木板。护士们必须蹲着、跪着,甚至坐在地上,才能完成各项护理,往往一阵忙活下来,她们就累倒在排椅上,甚至在水泥地上休息,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由于天热和水土不服,她们很多人都出现了红色丘疹、疱疹,全身瘙痒,日夜不宁,但她们连说都没人说。
在伤员最集中的那几天,她们创下了半天时间人均套管针穿刺超过60人的记录,而且没有丝毫差错。山东滨州医学院的几位专家在一边看得瞠目结舌,称赞不已。
绵阳南河体育中心受灾群众安置站,每天两三万人聚集,唐山市丰南区医疗救助站成为了受灾群众的救治中心。天气炎热,空气污浊,垃圾遍地,受灾群众拥挤,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是,区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王亦和、内科主治医师王策、脑外科主治医师张希华,护士相会文在这里成为了受灾群众的中心人物。大帐篷内为受灾群众诊治病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王策是救援队唯一的内科大夫,曾有一天处置150个伤病员,累得说不出话,饭吃不下,豁出命来创下了自己从医以来诊治病人的最高纪录!张希华、王亦和也是工作不要命的主儿,在这特殊的战场上,大显身手,来一个,诊一个,治一个,温暖着整个中心广场。相会文是救助站唯一护士,面对每天多达240多例的诊断和对伤员的处置,她主动做好相应的工作,累得腰酸腿疼,真想在地上躺一会,哪怕是1分钟!一个坚强的信念,一个残酷的现场,支撑着她没有躺下。(www.xing528.com)
丰南医疗队的工作笔记,一行行单调枯燥的数字记录着他们与死神抗争的工作轨迹:
2008年5月16日,完成手术12例,门诊处置138例;
2008年5月17日,完成手术9例,门诊、巡诊188例;
2008年5月18日,完成手术5例,门诊、巡诊275例;
2008年5月19日,完成手术4例,门诊、巡诊379例;
……
从进入灾区到撤离四川,20人的医疗队,共在绵阳二院完成手术36例,其中危重病人24例,门诊、巡诊病人1513例。
丰南赴川救援的医护人员,在救治伤患过程中,付出超常的辛劳,也对灾区人民倾注了无私的爱。
2008年5月19日上午,一位年仅9岁的男孩,被推进了手术室。他的父亲震亡,母亲聋哑,哥哥重伤,而他自己也是尺桡骨骨折。望着他悲伤、恐惧和无助的眼神,王克红落了泪。在手术过程中,耐心抚慰,千方百计减轻痛苦;手术以后,精心照顾,打饭买菜,送吃送喝。每天天不亮就赶过去照看,晚上还要过去陪护,洗手脸擦身子,真的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但这个孩子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术后有人问她:“那你会不会感到心理不平衡?”王克红笑了,说道:“怎么会呢?我们到四川,不就是救人去的么?何况,那个孩子那么小,却遭遇了那么多的不幸,忍受了那么大的痛苦,我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即使他忘了我,我也忘不了他,都9岁了,还是那么瘦,那么黑,那么小,就一双大眼睛,骨碌碌地追着你看,让人心疼。”说着王克红哭了。
区医院的郭庆新,在绵阳二院接诊一个11岁的男孩。地震中孩子父母双亡,由一位远房亲戚带到医院检查。孩子又痩又小,怯怯地拉着亲戚的衣襟,躲在大人身后。郭庆新慢慢地和他聊天,一边让他放松下来,一边给他做了仔细检查,发现孩子尺骨骨折,明显短缩,重叠移位,按正常情况,应当进行小直线钢板固定,但震后大量的伤员涌入,内置物根本满足不了,再拖再等,手术难度会更大,孩子也会遭受更多的罪。郭庆新把孩子带进了手术室。他凭着多年的手术经验,决定采取小切口,使用克氏针、钢丝固定,再结合石膏托辅助,同样可以达到治疗效果。他小心翼翼地切开了孩子的皮肤,一点一点地操作起来,尽量减少孩子的痛苦。手里忙活着,嘴里也不闲着,又是夸奖,又是鼓励。一个多小时下来,小男孩像是没事人一样,郭庆新的衣服却湿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轻轻一攥,就可以滴出水来。
三、巡诊重灾区
深山区交通不便,加之地震对道路的毁坏,震区不少伤员运不出来。轻一点的,可以到靠近公路的地方寻求帮助,伤情较重和道路中断的地方,只能等待救援。
5月17日,张会春、孙守廷和绵阳二院领导碰头时了解到,北川是受灾最重的地点,通往北川的道路还未打通。但从江油往北走,可以进入北川、平武交界的一些村镇。他们研究决定,绵阳二院和丰南救援队各派一辆救护车,选派了7名队员,由孙守廷和张艳春带队向北川、平武方向前进。
下面,是他们第一天巡诊的情况。
车过江油,只见路边的房屋倾斜开裂,处处断壁落瓦,公路裂缝,巨石挡道。驶入盘山公路,因两侧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使原来的路面荡然无存,泥泞不堪,不时有山石滚下,落在车前车后。孙守廷坐在第一辆车副驾驶的位置,扭着脸盯着前方的山崖,提醒司机加速或减速,以躲过飞来的石头。他下车观察一下,只见山谷下房屋全部倾倒,几百米宽的一面山坡倒了下来。村庄大部已被滑坡淹埋。
救援车辆继续前行,忽然前面过来一辆车,队长孙守廷顿时信心倍增,急忙追上前去,经过和来人简单的交谈,得知前方不远处的村子里发现伤员,救援队连忙上车疾驰而去。到达现场,来自江苏的一支救援队刚刚扒出一位幸存者,经过队员检查,这位60多岁的老大娘全身多处骨折的复合伤,情况十分危急,急需住院治疗,大付和小孟急忙打开车门,取下担架,把老人轻轻抬上来。这时,一位40多岁的汉子跑过来,一把抓住守廷的手,难为情地说:“这个老人,家里的孩子还没有找到,外出打工的亲人也没有联系上……”守廷说:“你们放心,我们马上把她老人家送到绵阳二院,我们就是她的亲人,她就是我们的老妈妈!”这个汉子嚅动着嘴唇,哽咽了。救护车拉着老人而去,救援队继续向重灾区推进。前面是去九寨沟的循环单线,道路越来越难走,另一条由成都到汶川岷江的上行线已彻底中断,这条线路,扭曲的隧道像是张着血盆大口的猛兽,阴森发瘆。过了响嘡镇、平坝镇,再往前去,交通再次中断,救援队只得回返。但回返的路,打通的通道又被泥石流堵塞了。幸亏清障施工的推土机援助,用铁铲死死抵住下滑的石头,车辆从另一侧擦着山路的边缘小心通过。施工地段的两端聚集了很多人,一边是外地打工的返乡民工急着回家寻找各自的亲人,一边是逃离灾区的受灾群众急着脱离险境。孙守廷发现一个受灾群众在手中的蛇皮袋里掏了两个洞,两只鸡的脖子伸在外面,随着它的主人逃难。两个年幼的孩子在妈妈怀里被骄阳晒得打蔫,看了让人心疼。他连忙摇下车窗,把车上仅有的两桶八宝粥递了过去,年轻的妈妈连连鞠躬:“谢谢,谢谢你们!”
接着,孙守廷又看见一个30多岁的男子背着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子极其艰难地走着,父女俩脸上都疲惫不堪,神色茫然。但车上连一瓶水也没有了,这一情景让所有人至今仍牵肠挂肚。
回到驻地,已是夜半时分了。
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里,丰南医疗队四去北川,两去平武、江油、安县,一路救死扶伤。在豆叩镇,遇到江苏一个救援队,正好从废墟中救出一位60多岁的大娘,他们立即停车,经初步检查处置后,派救护车火速运往绵阳二院。那一天,随车护士是付丽萍,她紧紧抓着老人的手,车顶几次遭到落石袭击,但那双手一直没有松开过。
5月24日,孙守廷等在北川县桂溪乡遇到祖孙二人,受伤的奶奶快80岁了,孙子21岁。他们互相搀扶着,走了7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公路边,遇见了唐山丰南救援队。经过为锁骨骨折的老奶奶进行复位包扎,把她带到附近的卫生院取药。孙守廷从车里拿了一些鸡蛋和牛奶,双手托着,让老人喝完,还要用车护送他们,小伙子说山路不通车,孙守廷便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递过去,嘱咐他们不要着急,慢慢歇着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