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651年,鲁僖公九年。九年春,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夏天,丧事未毕,宋襄公便参加了齐桓公召集的诸侯大会。如果《孟子》的记载属实,这些条款已经颇具现代国际公约的味道了。葵丘之会,是齐桓公霸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也可以说是齐桓公一生辉煌的顶点。九月,晋献公去世。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公元前651年,鲁僖公九年。

九年春,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春秋》记载:“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宋公御说即宋桓公。

宋桓公三月去世。夏天,丧事未毕,宋襄公便参加了齐桓公召集的诸侯大会。之所以记载为“宋子”,是因为:在先君丧事期间,天子称为“小童”,公侯称为“子”。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夏天,诸侯在葵丘相会,重温过去的盟约,延续友好的关系,这当然是合于礼的。

周襄王感念齐桓公拥戴之恩,特别派周公忌父(即宰孔,其官职为王室太宰,名孔)到会,将王室的祭肉赏赐给齐桓公,说:“天子祭祀文王、武王,特命孔将祭肉赐给伯舅。”

一般来说,王室的祭肉只分给关系亲近的同姓诸侯,以示同享祖宗的福德。将祭肉赏赐给异姓诸侯,可以说是相当特殊的礼遇。至于“伯舅”,是天子对异姓诸侯的尊称;如果是同姓诸侯,则尊称伯父或叔父。

齐桓公将要下拜,领受天子的赏赐。宰孔说:“天子还有交代,伯舅年纪大了,加之有功劳,赐加一级,不用下拜。”

齐桓公说:“天子威严的面容好像就在眼前,小白岂敢接受天子的命令而不下拜?”于是在堂下下拜行礼,再登堂接受祭肉。

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宰孔先归,遇晋侯,曰:“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晋侯乃还。

葵丘之会从夏天开到秋天,终于举行了盟誓,誓词为:“凡是与我们同盟之人,既然已经结盟,就要不计前嫌,友好相处。”可谓言简意赅。但是,据《孟子》记载,葵丘之会的誓词还有如下几条:

第一条,不得废除已立的太子,不得立妾为妻,严惩不孝之子;

第二条,尊重人才,加强教育,弘扬美德;

第三条,尊老爱幼,不得怠慢各国之间往来的使节和旅人;

第四条,不得独断专行,杀戮大夫;

第五条,不得筑堤拦水,妨害下游国家;不得阻碍诸侯国之间的粮食流通;不得私自分封土地,而不告知各国。

如果《孟子》的记载属实,这些条款已经颇具现代国际公约的味道了。

葵丘之会,是齐桓公霸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也可以说是齐桓公一生辉煌的顶点。

然而,到达顶点也就意味着接下来要走下坡路了。

晋献公本来也打算前来参加大会,在路上遇到了提前回国的周公忌父。周公忌父劝他不用去了:“齐侯这个人不注重道德修养而好高骛远,所以北伐山戎,南攻楚国,西边举行了这次会盟。至于还会不会在东方搞点什么事,很难预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向西打晋国的主意。他的祸乱恐怕就要到来了。也提醒您一下,搞好晋国的内政,平定晋国的内乱,不要跑来跑去,瞎掺和国际上的事。”

晋献公听了这番话,半路返回晋国去了。为什么?周公忌父说得有道理,一个国家如果内部的事情都没搞好,就成天想着怎么称霸天下,是会出问题的。而且,晋国自世子申生自杀、重耳和夷吾出逃,就一直不怎么稳定,连周公忌父都知道了,难道不应该引起重视吗?

九月,晋献公卒,里克郑欲纳文公,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乱。

被周公忌父言中,晋国果然大乱。

九月,晋献公去世。里克和郑想安排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回国为君,所以发动申生、重耳、夷吾三位公子在晋国的亲信作乱。

初,献公使荀息傅奚齐。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稽首而对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公曰:“何谓忠、贞?”对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及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怨将作,秦、晋辅之,子将何如?”荀息曰:“将死之。”里克曰:“无益也。”荀叔曰:“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虽无益也,将焉辟之?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我欲无贰,而能谓人已乎?”

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书曰“杀其君之子”,未葬也。荀息将死之,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辅之。”荀息立公子卓以葬。十一月,里克杀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

君子曰:“诗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荀息有焉。”

当初,晋献公命荀息当公子奚齐的老师。病重的时候,晋献公将荀息召来,问:“寡人将这么弱小的孤儿托付给大夫,您打算怎么办?”

这便是所谓的托孤了。荀息知道轻重,当即行大礼,郑重地说:“老臣竭尽全身之力,再加上忠贞不贰的决心。事成,那是托您在天的威灵;不成,那就让老臣随您去。”

晋献公又问:“什么叫作忠贞?”(www.xing528.com)

荀息回答:“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知道了没有不做的,是为忠;恭送过去的,事奉活着的,两者都没有猜疑,是为贞。”

晋献公大概长叹了一声。事奉幼君,自然要忠贞,要尽力而为,可是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有手段。荀息难道不知道吗?

等到里克等人想要杀奚齐,先警告荀息:“三位公子的怨气就要发作了,秦国和晋国都有人在帮助他们,您打算怎么办?”

话说得这么白,就不是阴谋而是阳谋了。荀息心里有数,骊姬祸害申生,驱逐重耳、夷吾,在晋国已经是天怒人怨。这个女人处心积虑将自己的孩子推上君位,实际上是让他处于险境,成为造反者围猎的目标。所以,奚齐被杀,是大势所趋,谁也阻挡不了。“那我就以死报答先君的嘱托吧。”荀息这样回答。

里克说:“您就是死也无济于事啊!”

荀息说:“我答应先君的事,不能改变。难道有既实现诺言又爱惜自身的办法吗?就算知道无济于事,我又能躲到哪里去呢?而且,每个人都重信诺,谁会不如我?我自己不想改变诺言,又怎么会要求别人改变?”言下之意,我不改变对先君的承诺,效忠奚齐,也不会干涉你们效忠重耳。

诸侯五月而葬。先君遗体下葬前的五个月里,嗣君只能居住在宫外,称为“五月居庐”。这一年的十月,里克派人杀死“居庐”的奚齐。

《春秋》记载:“晋里克杀其君之子奚齐。”由于晋献公还没有安葬,这里用的是“杀”,而不是“弑”,并没有把奚齐当作君父来对待。

荀息想死。可是,有人劝他,你还可以立卓子啊!这个人如果不是骊姬,便是骊姬的同党。骊姬显然还没搞明白,此时再将一个更小的孩子推上君位,无非是将他也给害了。荀息果然听从建议,又立卓子为君,并给晋献公办了丧事。十一月,里克又派人在朝堂之上刺杀了卓子。

这一次,荀息真的死了。是自杀,或是为了保护卓子而被杀?不得而知。君子对此评价:“白玉圭上有斑点,还可以打磨;说话有问题,那就不可挽回了。”言下之意,荀息当初答应晋献公辅佐奚齐就是错误的,为了错误的承诺而履行错误的使命,真是可悲啊!

顺便说一下,《左传》没有交代骊姬的下场。《国语》则明确记载,她也被里克派人杀死了。

齐侯以诸侯之师伐晋,及高梁而还,讨晋乱也。令不及鲁,故不书。

芮使夷吾重赂秦以求入,曰:“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从之。

齐隰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

秦伯谓芮曰:“公子谁恃?”对曰:“臣闻亡人无党,有党必有雠。夷吾弱不好弄,能斗不过,长亦不改,不识其他。”公谓公孙枝曰:“夷吾其定乎?”对曰:“臣闻之,‘唯则定国’。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文王之谓也。又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无好无恶,不忌不克之谓也。今其言多忌克,难哉!”公曰:“忌则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

晋国的内乱引起了齐桓公的关注——这么好的题材,他这个霸主怎么能够没兴趣?于是,他再一次发动诸侯联军讨伐晋国,以平乱为名干涉晋国内政。鲁国没有接到命令,所以《春秋》不书。

联军开到晋国的高梁,便撤出来了。为什么?是因为有人做了工作。

奚齐和卓子死后,晋国君位的两个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便是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据《史记》记载,里克杀死卓子,本来是想立重耳为君。没想到,重耳却将这桩送上门的好事拒绝了:“当年我为了逃避父亲的责备而逃亡,已经是有罪之人;父亲死后又不能亲自为他送葬,更是罪上加罪。我哪里还敢指望回到晋国去,请各位考虑其他人选!”

重耳拒不接受,是有道理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贸然回到晋国去争夺君位,很容易被人怀疑他与里克等人是同党。那么,里克杀奚齐、卓子二君的事情,他也有参与的嫌疑。这个黑锅重耳不愿意背。更何况,当时晋国的政局并不稳定,形势不明朗,匆匆返回的话,很难说会有什么变数,重耳留在国外静观其变,不失为稳妥之策。

里克等人只能退而求其次,派人去迎接夷吾。

相对于重耳的持重,夷吾则显得急不可耐。他立刻打点行装,准备回国。追随他的芮劝阻:“国内政局不稳,咱们不如借助齐国、秦国的力量,恃强而入,方可万无一失。”

芮还出主意,要夷吾重重地贿赂秦穆公,请秦穆公支持。

可是,夷吾流亡在外,哪有资本“重赂”秦穆公呢?芮一语道破天机:“如果别人得到了国家,我们有什么好爱惜的?回国而得到百姓,土地有什么了不起的?”说白了,就是要用土地来贿赂秦国,许诺事成之后给秦国一大片土地。

秦穆公得到这样的许诺,果然答应支持夷吾。

在秦穆公的斡旋下,诸侯联军讨伐晋国,变成了护送夷吾回国的行动。齐国大夫隰朋为统帅,联合秦军,送夷吾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秦穆公问芮:“公子夷吾在国内有谁支持?”

芮回答:“臣听说逃亡在外的人没有亲党,有了亲党就必定有仇敌。夷吾小时候不喜欢玩耍,能够争斗而不过分,年纪大了也没有改变,其他我就不了解了。”这个回答很巧妙,也可以说很滑头。它透露的信息,第一是夷吾在国内并没有多少支持者;第二是夷吾人畜无害,也没得罪什么人。

秦穆公又问公孙枝:“你觉得夷吾可以安定国家吗?”

公孙枝原本是晋国人,被秦穆公招揽来秦国做官,对晋国的情况比较了解。他回答:“只有行为合乎准则,才能安定国家。不用后天知识,自然而然顺应上天的准则,说的是周文王。待人以信,不害他人,很少不能成为典范。没有爱好,也没有厌恶,这就是说既不猜忌,也不好胜。可是从夷吾的言行来看,既多疑又要强,要他安定晋国,恐怕很难!”

秦穆公说:“多疑则容易招致怨恨,焉能成事?不过那样也好,对我们有利。”

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鱼氏世为左师。

宋襄公即位后,感念公子目夷的仁德,封其为左师,参与国家大政,于是宋国大治。

目夷字子鱼,其后人遂以鱼为氏,世代担任宋国左师之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