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传》揭示:鲁僖公七年,齐伐郑再度兴师

《左传》揭示:鲁僖公七年,齐伐郑再度兴师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年春,齐人伐郑。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鲁僖公七年春,齐国再度兴师讨伐郑国。因此,对于齐桓公来说,许国或可失去,郑国却是绝对不能放弃的。郑文公杀了申侯,认为这样可以讨好齐国。楚文王的丧事办完后,申侯便逃到了郑国,受到郑厉公的宠信。从这种关系上讲,郑文公寄望于“杀申侯以说于齐”,是有一定道理的。郑文公终于怕了,派世子华为代表来参加会议。

《左传》揭示:鲁僖公七年,齐伐郑再度兴师

公元前653年,鲁僖公七年。

七年春,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子文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鲁僖公七年春,齐国再度兴师讨伐郑国

郑国的体量,郑国的地理位置,以及郑国的政治地位,都使得它在齐楚争霸的大局中显得极为重要。楚国如果得到郑国,西可联结王室,北可饮马黄河,东可威逼鲁宋。因此,对于齐桓公来说,许国或可失去,郑国却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大夫孔叔劝郑文公和谈:“俗话说,没有争强好胜之意,屈服于人又有何妨?以郑国现在的情况,想强大又强大不了,俯身事人又于心不甘。高不成,低不就,正是亡国的征兆。请您放下架子,向齐侯屈服,挽救郑国。”

郑文公满不在乎地说:“我知道他们是为什么而来,你就等着看我的吧。”

孔叔急得跳脚:“朝不保夕,哪里等得了?”

郑文公杀了申侯,认为这样可以讨好齐国。当然,这也是因为辕涛涂在他面前说了不少申侯的坏话。

这里有个问题:申侯不是甚得齐桓公欢心吗?申侯的封地虎牢不是齐桓公做主赏赐的吗?郑文公为什么会认为杀申侯可以取悦齐桓公呢?

原来,申侯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楚文王的外甥。

楚文王有个姐姐嫁到申国,生下了申侯。楚文王对姐姐的感情很好,爱屋及乌,因而对申侯也十分宠爱。楚文王快要死的时候,将申侯叫到身边,赐给玉璧,要他赶紧离开楚国,原因是:“只有我了解你。你仗着是我的外甥,垄断市场,大获其利,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你从我这里要什么,我就给什么,从来不怪罪于你。但以后,人家必会向你索取你从我这里得到的东西,你很难免于罪责。我死后,你一定要马上逃离楚国,不要到小国去,那里容不下你。”楚文王的丧事办完后,申侯便逃到了郑国,受到郑厉公的宠信。郑厉公死后,又在郑文公朝中继续为官。

郑文公投靠楚成王,固然有周惠王的安排,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申侯利用他在楚国的人脉,从中牵线搭桥吧。从这种关系上讲,郑文公寄望于“杀申侯以说于齐”,是有一定道理的。

令尹子文在楚国听到申侯的死讯,不无感叹地说:“知臣莫若君,这话真是无法改变的啊!”

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

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www.xing528.com)

秋天,诸侯在宁母会盟,商量怎么解决郑国的问题。就是在这次会上,管仲向齐桓公提出:咱们搞点新意思吧!我听说,招安有二心的人,用礼;使远方的人向往,用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那就无人不服了。齐桓公说,好啊!于是对到会的诸侯以礼相待,并给诸侯带来的官员发土特产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其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冬,郑伯使请盟于齐。

郑文公终于怕了,派世子华为代表来参加会议。

相比郑文公的自作聪明,世子华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齐桓公说:“郑国屡次违背您的命令,主要是因为大夫氏、孔氏、子人氏从中作梗。如果您除掉这几个家族,我保证郑国将像齐国的内臣一样听命于您。对您来说,这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齐桓公怦然心动。要控制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是在这个国家制造内乱,并培植自己的代理人,然后趁火打劫,趁乱取势。世子华说这些话,显然不是郑文公的意思,而是世子华自作主张。作为郑国未来的国君,居然靠出卖国家的大臣来讨好一个外人,郑庄公、郑厉公泉下有知,恐怕连棺材板都盖不住了。

管仲表示反对:“您本来是以礼义诚信对待诸侯,到头来却又以奸佞欺诈告终,始善终乱,恐怕不太好吧?父子无欺,乃人之常伦,叫作礼义;恪守君命,是为臣的根本,叫作诚信。现在郑世子跑到您这里来挑拨离间,对不起自己的父亲,也没有尽到为臣的责任,还有比这更离谱的事吗?”

管仲之意,既然身为霸主,就要有霸主的气概,不要参与这些鬼鬼祟祟的事情,自掉身价,让人看不起。齐桓公却不理解:“我们率领诸侯讨伐郑国,一直不得其门而入,现在郑国内部有矛盾,正好让我们钻空子,有什么不好?”

管仲说:“您如果以德安抚,再对其背叛行为进行批评,郑伯若死不悔改,我们再去讨伐他,郑国连挽救危亡都来不及,岂能不害怕?但是,如果和他的罪人勾结在一起来对付他,他反倒有道理了,不怕了。而且,您让诸侯团结在一起,是为了弘扬美德。如果让奸佞之人参与其中,让后人怎么评说呢?诸侯会见,其德行、刑政、礼仪、道义,没有一个国家不会记录在册。如果记录奸人与会,您的盟约就废掉了。事情做了又见不得光,那就不是美好的品德了。您千万不要答应世子华,郑国一定会接受同盟的。世子华身为世子,却想凭借大国来削弱自己的国家,必定会受到惩罚。再说,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位贤大夫把握大局,就算您要离间他们也很难。”

管仲的意见,齐桓公总还是听得进,于是拒绝了世子华的“好意”。

事情传到郑文公那里,产生了两个结果:

第一,世子华由此得罪郑文公,确切地说是得罪了整个郑国。

第二,这一年冬天,郑文公派使者到齐国,请求结盟。

闰月,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闰十二月,周惠王驾崩。太子郑即位为王,也就是历史上的周襄王。

周襄王还在当太子的时候,受到弟弟王子带的威胁,嗣君之位几乎不保。而且,朝中也有一班人明里暗里在支持王子带。由于担心王子带作乱,周襄公隐瞒了周惠王的死讯,派使者到齐国,把消息告诉齐桓公,请他来主持大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