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85年,鲁庄公九年。
九年春,雍廪杀无知。
公孙无知的统治仅仅持续了几个月。鲁庄公九年春天,他便被雍廪杀死。请注意这里用的是“杀”字而不是“弑”字,说明公孙无知的国君地位并没有得到承认。
《史记》的记载与《左传》颇为不同:“齐君无知游于雍林。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告齐大夫曰:‘无知弑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以雍林为地名,而非人名,不知有何依据。
公及齐大夫盟于,齐无君也。
无知既死,齐国陷入无主的状态。围绕齐国的君位,两位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展开了争夺。就鲁庄公而言,当然是想帮助自己的亲戚公子纠登上宝座,以获得丰厚的政治回报。为此,鲁庄公积极奔走,与“齐大夫”也就是齐国的某些官员在地会见,并盟誓,约定拥立公子纠为君。
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
鲁庄公春天和“齐大夫”盟誓,夏天带着军队讨伐齐国,准备以武力将公子纠送回齐国去当国君。既然有约在先,为什么还要使用武力?原因是公子小白从莒国捷足先登,已经先入为主了。
关于这件事,老左没有细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高、国二氏,是齐国的名门。周朝初年,王室为了加强对诸侯的监管,确立了一套由天子来任命诸侯卿士的制度。大国三卿,其中两卿由天子任命,称为上卿;一卿由诸侯自行任命,称为下卿。高、国二氏就是天子钦命的上卿,世代相传,可谓树大根深,其实力足以左右齐国的政局。
对照前文可知,小白和纠在国内都有拥护者。纠的拥护者,未知其名,只能以“齐大夫”代称。小白的拥护者,则是实力强横的高、国二氏。公孙无知死后,高、国二氏立即派人到莒国报信,请公子小白回来即位。
鲁国亦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这是一场政治赛跑,谁能当上国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先抵达临淄。
公子纠知道小白内援强大,而且莒国比鲁国更近于齐国,优势不在自己这一边,所以派管仲轻车先行,埋伏在小白回国的必经之路上。等到小白经过的时候,管仲突然杀出,向小白射出一箭。
管仲的箭法很好,但是小白的运气更好。管仲这一箭正好射中小白的带扣,小白急中生智,装作中箭身亡。等管仲逃离后,小白立即驱车急驰,倍道兼行,抢先到达目的地,并在高傒的主持之下,顺利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而公子纠以为小白已经死了,觉得自己可以从容一点,缓缓而行,用了六天时间才抵达齐国边境,却发现小白已经成为齐国的主人。
结果,两位公子的君位之争演变成了齐鲁两国之间的战争。(www.xing528.com)
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秋天,鲁军和齐军在乾时交战,鲁军“败绩”,也就是全线崩溃。鲁庄公丢弃了自己的戎车,乘坐两匹马拉的传车逃离战场,其狼狈之状可知。鲁庄公的御戎秦子、戎右梁子继续打着国君的旗号,将追兵引诱到小路上,所以都成为齐军的俘虏。
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政治比战争更残酷。
乾时之战后,鲍叔牙奉齐桓公之命,率军前来问罪,令使者对鲁庄公说:公子纠是齐侯的兄弟,齐侯不忍亲自动手,请你们杀了他。管仲、召忽是齐侯的仇人,请把他们交给我处理才能甘心。
作为战败者,鲁庄公无法拒绝这样的要求,于是派人在生窦杀死公子纠。召忽不愿意回齐国受辱,以死相殉。按理说,管仲也应该殉死。因为他差点射死了齐桓公,如果回到齐国,肯定生不如死,死也会死得很痛苦。但是没想到,管仲主动提出,把自己囚禁起来,送回齐国去。
鲁国人如果聪明,应该嗅到一丝可疑的味道。最省事的办法,是将管仲一刀杀掉,对齐国人推说是自杀,一了百了——如果那样做了,春秋的历史将要改写。但是鲁国人没有那样做,所以鲍叔牙带走了管仲。刚到齐国境内的堂阜,鲍叔牙便将管仲从囚车里放了出来。
关于管、鲍二人的关系,司马迁这样写道:“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可知管仲自幼家贫,与鲍叔牙是好朋友。所谓“常欺鲍叔”,据管仲自述,是这样的:两个人曾经合伙做生意,每到分红的时候,管仲总给自己多分一点,而鲍叔牙知道他穷,更需要钱,所以从来不计较。鲍叔牙托管仲办事,管仲办砸了,鲍叔牙也没什么抱怨,反而安慰管仲说,那是时运不济,不要放在心上。管仲三次出来当官,三次被免职,也是鲍叔牙安慰他,告诉他是金子总会发光,总会有时来运转的一天。最让管仲感动的是,他三次上战场,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这是胆怯,因为“管仲家里还有老母亲呢”。
其实,谁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谁都有老有小。鲍叔牙这样对待管仲,让管仲十分感动,所以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且说鲍叔牙将管仲带回齐国,齐桓公当然是想报一箭之仇,杀掉管仲的。鲍叔牙却建议齐桓公重用管仲,说“管夷吾治于高傒”,意思是管仲治世之才,胜于高傒。“使相可也”,就是可以让他辅佐您。当时没有相国,辅佐国君的大臣,也就是卿了。
而在《史记》的记载中,鲍叔牙是这样劝说齐桓公的:“您如果只要治理齐国,有高傒和我就足够了;如果要称霸天下,那就非管夷吾不可。”
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
他的这一决定,奠定了齐国此后数十年强盛的基础,也使得他本人成为春秋历史上第一位霸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