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过会盟表面摆平,重温历史蔑地盟,整整27年的等待!

通过会盟表面摆平,重温历史蔑地盟,整整27年的等待!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695年,鲁桓公十七年。《春秋》记载,十七年春,鲁桓公与齐襄公、纪侯在黄地会盟。现在,鲁桓公终于出面,通过会盟的形式,至少在表面上把这件事情摆平了。鲁桓公与邾仪父在地会盟,重温当年蔑地会盟的誓词。说起蔑之盟,那还是公元前722年的事,整整二十七年之久啦!春天,鲁桓公刚刚和齐襄公在黄地会盟;夏天,齐、鲁两国就发生了边境冲突,而且是齐国派兵入侵鲁国。可就算是宋国的意愿,鲁桓公年初才和邾仪父“盟于”啊!

通过会盟表面摆平,重温历史蔑地盟,整整27年的等待!

公元前695年,鲁桓公十七年。

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且谋卫故也。

春秋》记载,十七年春,鲁桓公与齐襄公、纪侯在黄地会盟。这次外交活动有两个目的:

其一,“平齐、纪”,也就是解决齐国与纪国之间的问题。齐国想吃掉纪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纪国千方百计避免被齐国吃掉,想了很多办法,包括请鲁国斡旋,将公主嫁给天子当王后等。现在,鲁桓公终于出面,通过会盟的形式,至少在表面上把这件事情摆平了。

其二,“谋卫”,也就是干涉卫国的内政。卫惠公于去年冬天被赶出来,逃到齐国,成为流亡之君。鲁桓公很关心这件事,和齐襄公谋划,要将卫惠公送回去。为什么?别忘了,卫惠公是宣姜的儿子、齐僖公的外孙、齐襄公的外甥。对于齐国来说,卫惠公被驱逐,是不能容忍的。

及邾仪父盟于,寻蔑之盟也。

鲁桓公与邾仪父在地会盟,重温当年蔑地会盟的誓词。

说起蔑之盟,那还是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的事,整整二十七年之久啦!

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于是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公曰:“疆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姑尽所备焉。事至而战,又何谒焉?”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春天,鲁桓公刚刚和齐襄公在黄地会盟;夏天,齐、鲁两国就发生了边境冲突,而且是齐国派兵入侵鲁国。

鲁国边境官吏对这件事的处理也蛮有意思:齐国人打进来了,不是整顿兵马抵抗,而是派人向鲁桓公请示该怎么办。他们大概是怕打死了齐国人,影响鲁桓公的对齐亲善友好的大局吧。鲁桓公回答:“边境上的事,谨慎小心,随时提防意外发生,全力做好防备便是了。敌人来了就打,这还用问吗?”

鲁桓公说得在理。可是他也应该想想,是什么使得边境官吏在常识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可不就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在齐僖公这个岳父、齐襄公这个大舅子面前唯唯诺诺,直不起腰杆嘛!

蔡桓侯卒。蔡人召蔡季于陈。

秋,蔡季自陈归于蔡,蔡人嘉之也。

蔡桓侯去世,蔡国人将其弟蔡季从陈国召回来,立为国君。蔡季名献舞,也就是蔡哀侯。(www.xing528.com)

需要说明的是,诸侯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死后统称为公,是春秋时期的惯例。而蔡国历代君主在史料上皆称为侯,原因不详。

伐邾,宋志也。

同年秋天,鲁国派兵参与宋国、卫国讨伐邾国的行动,这是宋国的意愿。可就算是宋国的意愿,鲁桓公年初才和邾仪父“盟于”啊!

这颠三倒四的,究竟是想干吗呢?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

《春秋》记载,“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朔即月初,日食即日蚀。《左传》解释,之所以不写具体的日子,是史官漏记了。天子有日官,享受卿的政治待遇,推算历象,这是周礼的规定。诸侯有日御,将天子颁授的历授予百官。

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

君子谓“昭公知所恶矣”。公子达曰:“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

郑国再度生变。

高渠弥是郑国的卿,也是郑国的老臣,参加过葛之战。当初,郑庄公打算提拔高渠弥为卿,遭到郑昭公也就是世子忽的坚决反对,但是郑庄公没有听从世子忽的意见,还是让高渠弥做了卿。这件事情,高渠弥一直耿耿于怀,一方面是恨郑昭公差点坏了他的好事,另一方面也担心郑昭公会对自己不利。所以,这一年冬天,高渠弥发动政变,杀死郑昭公,而立郑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为君。

这件事情说明,郑昭公对自己所厌恶的人是了解的。公子达(其人不详)对此评论:高渠弥恐怕要遭受诛戮,报复得太过分了。

韩非子》也引用了这个故事,且评论道:“知道高渠弥的恶,说明郑昭公聪明。但是不诛杀高渠弥,反为高渠弥所弑,足见郑昭公无权,所以也就只能说是‘知其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