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14年,鲁隐公九年。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书,时失也。
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
周朝的月份,和现在公历的月份相近。鲁隐公九年三月,春寒料峭。初十开始下大雨,连下三日以上,并且伴随雷震。十七日又开始下大雪,雪深达一尺。《春秋》之所以将这些记录在案,是因为这样的气候实在是太反常了。
凡是下雨,连下三天以上叫作“霖”,平地雪深一尺为“大雪”。
夏,城郎。书,不时也。
夏天,在郎地筑城,这又是使民不时,提出批评。
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绝宋使。
“不王”,就是没有尽到诸侯对天子的义务。
宋殇公怎么不王了?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按照周朝的规定,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主要是两项:
一、定时朝见天子,并且送上贡品。
二、听从天子的号召,出兵讨伐异族或者不听话的诸侯。
自打周平王以来,王室衰微,有如一座破败的寺庙,早就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没有几个人前来上香。即便是鲁国这样的国家,号称周公之后,享受天子的礼乐,鲁隐公上台已经九年了,有没有去过雒邑一次?没有。就连周平王去世,鲁隐公也没有出席葬礼。王室死乞白赖地派人来求点丧葬费,还遭到鲁国人的奚落。郑庄公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骑在天子头上拉屎拉尿。要说不王,郑庄公第一个不王。他凭什么指责宋殇公不王,凭什么奉了王命去讨伐宋殇公?
因为他是王室的左卿士,有这个权力啊!
这样的故事情节,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起东汉末年,曹操奉了汉献帝之命去讨伐孙权和刘备?
当年郑国和邾国入侵宋国,打到首都外城,宋国派人向鲁国求援,被鲁隐公拒绝。虽然后来鲁隐公亲自讨伐邾国,以示讨好宋国之意,宋殇公却仍然记恨此事。所以这次遭到郑国进攻,他干脆不派使者向鲁国通报情况了。
对于已经心向郑庄公的鲁隐公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立刻宣布,宋国不尊重鲁国,从此断绝外交关系。(www.xing528.com)
秋,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
冬,公会齐侯于防,谋伐宋也。
简直就像一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台。这边厢,鲁隐公以“不告命”为由和宋国断绝外交关系;那边郑庄公便赶紧派使者告诉鲁隐公,接下来还将继续根据天子的命令讨伐宋国。
既然有王命在手,鲁隐公的态度便更明确了。这年冬天,他和齐僖公在防地举行会晤,商量共同讨伐宋国。
齐、鲁、郑三国,终于撕开羞答答的面纱,勾肩搭背,公开走到了一起。
作为三国同盟的核心人物,郑庄公却没有亲自参加这次会晤,因为他有要事缠身。
北戎入侵了郑国。
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从之。
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戎师大奔。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春秋时期,西方、北方的少数民族被统称为戎狄之人。他们逐草而居,放牧为生,来往如风,经常入侵中原,攻破城池,掠夺人口、粮食和财产。
各诸侯国面对戎人的入侵,基本上采取守势。
这是因为当时中原的战术比较老化,主要依靠贵族驾驶战车来作战,奴隶组成的步兵不过是辅助兵种,没有什么战斗力。战车的优势在于正面突击力强,但是不容易转弯,更不容易调头,一次冲锋过后,很难再组织有效进攻。而戎人以步兵为主,战斗力相当强悍。他们可以避实就虚,穿插于中原的战车之中,将这些笨重而昂贵的作战单位分割包围,一举歼灭。
久经沙场的郑庄公,自然知道戎人的厉害。当他提出自己的担心,公子突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戎人轻率而无秩序,贪婪而不团结。如果打了胜仗,就为了争夺战利品互不相让;如果打了败仗,就只顾各自逃命互不相救。我军可以派出一支部队作为诱饵,与戎人接触之后,扔下少量装备,马上逃跑,戎人见有利可获,必定追击。我军事先设下三路伏兵,待戎人主力进入伏击圈便迎头痛击。戎人先行者遇伏,必将四处逃散,而后继者自身难保,更不会相救。如此,我军可获全胜!”
郑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意见。这一战打得干净利落,戎人的前锋遭到伏击之后即刻崩溃,郑军大将祝聃率军冲出,将戎人截为三段,一举歼灭。
这一战,彻底打出了郑国的军威。毫无疑问,也更加坚定了齐僖公、鲁隐公要和郑庄公做朋友的信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