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上海积极应用国际上的新材料和新结构技术,从而成功突破了传统建筑技术的一些局限。例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解决了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技术问题,而混凝土筏形基础则解决了上海由于地下土质不好而造成的不均匀沉降这一关键的基础问题”[62]。工部局大楼建造时便采用了这些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基础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
就在工部局完成承建工部局大楼招投标的这一年,即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等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迎来了发展时机,上海的经济,特别是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工部局大楼的施工建设在1915年和1916年间稳步进行。
图1—32,1915—1916年间大楼的建造情况
1915年间,工部局大楼施工进展迅速,开工仅一年多时间,大楼的墙体、花岗岩外立面已建至二层,即达到高出地面17英尺6英寸的高度。工人们完成了二层部分约五分之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操练厅用于支持固定的钢架结构已经全部建造完毕,其周边墙体也砌至屋檐下一半的高度。[63](www.xing528.com)
1916年间,工部局大楼建设继续推进:花岗岩外立面已砌至柱顶部;混凝土浇筑的三层楼面已全部完成,第四层也只剩一半左右;操练厅已经封顶,只有南端墙体还没有建,等待后面与毗连的大楼外墙统一建造。是年6月,工部局收到了从伦敦寄来的整个工部局大楼低压热水供暖系统的初步方案,由伦敦著名供暖工程师诺布斯(W.W.Nobbs)完成。他曾为伦敦市市政厅等重要建筑做过相关设计。工部局还提前在英国、美国和上海刊登了承建供暖工程的招投标广告,并承诺,一旦从英国方面收到进一步的设计方案和资料,将尽快提供给投标者们。[64]
图1—33,1916年6月22日《工部局公报》刊登的工部局加热系统招标公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