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各地各高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要广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高校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2.落实完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高校学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推动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制定本地本校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具体措施,支持参与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为创新创业学生清障搭台。
3.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资金投入
各地各高校要建设和利用好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高校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各类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高校要通过合作、转让、许可等方式,向高校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要通过学校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扶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
4.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各地各高校要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要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为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为正在创业的学生提供孵化基地、资金支持等服务。高校要建立校园创新创业导师微信群、QQ群等,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实现高校学生创业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为高校学生提供项目对接、产权交易、培训实训、政策宣传等服务。
(二)积极拓宽重点领域就业渠道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领和服务保障,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发实施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等新项目。积极推进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促进政法专业毕业生就业。
2.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开拓就业岗位
各地各高校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就业。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向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输送毕业生。要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开拓就业岗位。要结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引导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就业创业。
3.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www.xing528.com)
各地各高校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挖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创造的就业机会。要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社会工作、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就业。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需要,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就业。
4.继续做好高校学生征兵工作
各地各高校要与兵役机关密切配合,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及早部署2016年高校学生征兵工作,认真落实大学生征兵任务。逐项落实各项政策,重点落实好退役高校学生士兵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新生宣传单、复学升学、就业创业等政策。逐校落实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人开展宣传动员,办好“网上咨询周”“征兵宣传月”等活动,对大学新生、在校生、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动员,确保高校学生征兵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5.支持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
中小微企业是增加就业的主体,各地各高校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落实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要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主动组织中小微企业集中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要持续关心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跟踪服务、定期回访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暖和关心。
拓展阅读
八成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慢就业”不应超一年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近几年较为凸显,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慢就业”,38.2%的受访者支持,30.4%的受访者反对,31.4%的受访者态度中立。50.7%的受访者认为选择“慢就业”说明现在的大学生更有想法、更看重就业质量了,47.0%的受访者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有的大学生没做好职业规划。85.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慢就业”的合理期限不应超过一年。
“如果年轻时不做些喜欢的事情或去外面走走看看,可能以后都不会有机会了。”今年毕业于杭州某高校的吴琼琼认为,“慢就业”能让大学生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甚至实现小时候的梦想。
“我个人还是支持大学生‘慢就业’的,‘慢就业’能让学生看清自己的内心和未来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辅导员王嘉说。但她同时表示,“慢就业”需要家里有经济条件来支撑。
“有的人是在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或是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但也有人以‘慢就业’的名义‘啃老’。不能因‘慢就业’就忽略了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应届硕士生安琪认为,“慢就业”的大学生应做好心态调整,抓住机会去锻炼自己。
“慢就业”的合理期限应该是多长时间?调查显示,85.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慢就业”的合理期限不应超过一年。
“‘慢就业’期间,大学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放松、调整心态,但务必要跟上社会发展节奏,因为‘慢就业’很可能造成一个人不适应就业。”王嘉认为,“慢就业”的时间应以一年为佳,否则“慢就业”的大学生反而会习惯不就业,与“慢就业”的初衷相悖。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