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荷兰文Nederland的音译,意为“低洼之地”,指莱茵河、缪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地势低洼的地区,在15、16世纪时约为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很早就是欧洲水路交通枢纽,工商业发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进一步促进了尼德兰经济的繁荣。15世纪,这里就继意大利之后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地方。当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展开之后,尼德兰人也随之开展了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虽然,发生的时间较晚,但尼德兰艺术并不是对意大利的趋从与模仿,而是有着鲜明的本民族特色。以凡·艾克兄弟、勃鲁盖尔等为代表的尼德兰艺术家以杰出的艺术才华与创新意识为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平民世界——凡·艾克兄弟
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奠基人要推凡·艾克兄弟,兄弟两均出生于马塞克城,弟弟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约1390年前—1441年)和哥哥胡伯特·凡·艾克(Hubert van Eyck,约1385年到1390年间—1426年)都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早期最伟大的画家。关于哥哥胡伯特,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他卒于1426年。弟弟扬·凡·艾克博学多才,精通几何学、化学,更是一位极富钻研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兄弟两共同合作完成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为比利时根特城圣巴冯教堂画的祭坛画(图6-25,图6-26)。《根特祭坛画》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署名的尼德兰绘画作品,更因为画家在其中所表达出的对现实世界肯定与赞美的人文主义态度而成为尼德兰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标志着尼德兰绘画的新发展。
《根特祭坛画》是根特市长、商人、金融家约多库斯·威德(Jodocus Vijd)1415年委托胡伯特·凡·艾克创作的。期间,胡伯特于1426年去世,作品继由弟弟扬·凡·艾克于1433年完成。虽然,出于对兄长的敬重与爱戴,扬·凡·艾克在作品的署名铭文中将胡伯特的名字放在首位,但是普遍公认的是这件巨幅作品的大部分绘画由扬·凡·艾克完成,而整体的设计及少数几幅作品则是出自胡伯特之手。
图6-25 《根特祭坛画》内层全览图,凡 ·艾克兄弟,木板油彩,343×443cm,完成于1433年,根特圣巴冯教堂
《根特祭坛画》是一个设计非常宏大的可开闭型组画,它整体高约3.435米,宽约4.435米,由内外两层共24块嵌板组成,每一块都绘有精彩的图画。绘画均取材于圣经故事,供礼拜之用。平日,祭坛双翼闭拢,只能看到外侧,外侧图画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门额画着预言耶稣降生的男女先知共4个,从左到右依次是:预言者撒迦利雅、埃里色雷女先知、库迈女先知、和预言者米卡。中层描画的是《受胎告知》的情节,天使与玛利亚被分置左右两端,中心两块嵌板上为素朴的室内场景,意在烘托玛利亚的圣洁高贵,简约却细节丰富,室内每一件日常陈设都被画家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甚至窗外的房屋、街景都依稀可见。下层中心两幅为以浮雕式灰色装饰画画法绘就的洗礼者约翰和圣使约翰,两侧是祭坛的供养人约多库斯·威德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布柳特。
图6-26 《根特祭坛画》外层全览图,凡·艾克兄弟,木板油彩,343×443cm,完成于1433年,根特圣巴冯教堂
每逢周日及节庆日,祭坛的两翼就会随着管风琴肃穆、悠扬的圣乐徐徐展开,内侧12幅画作便依次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其绚烂富丽的色彩,不可思议的细节描绘如同神的神迹一般具有直达人心的震撼力,引人向往。上层中央为耶稣基督和分坐两旁的圣母玛利亚和洗礼者约翰,他们被两翼内侧歌唱和奏乐的天使所簇拥着,两翼的外侧是亚当和夏娃。下层共五块嵌板,中央大幅是在表征圣灵的鸽子的俯瞰视角下所呈现的《羔羊的礼赞》的场景,两侧描绘的为正在现场参与礼赞和陆续前来朝圣的人群。它们被巧妙的统一在一个辽阔宏大的自然风景当中,给原本严肃的宗教场面平添了许多生趣。
虽然整个组画的内容是宗教题材,但却展示出浓郁的人文主义意趣。在凡·艾克兄弟的笔下,神圣的耶稣、圣母、圣徒及虔诚的信徒们均卸去了中世纪拘谨、程式化的姿态,他们神色各异,形象鲜活,有着伸手可触的真实感。艺术家对画中自然环境、人物服饰、日用器皿的着意刻画也非常引人注目,浓郁绚烂的色调和细致真实的质感都宣告着他们对世俗世界的欣赏与赞颂,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思潮的集中体现。此外,画家在《根特祭坛画》中创造性的尝试了新的油画方法,实现了绘画技法上的突破,历经数百年的沧桑,画面仍然鲜亮如初。故而,《根特祭坛画》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油画作品,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新纪元的革新力作,而凡·艾克兄弟也被尊为油画的始祖。
关于扬·凡·艾克的早期生平,我们了解甚少,据说哥哥胡伯特是他艺术上的启蒙老师。1422年,扬·凡·艾克成为独立画家,并以画师的身份在海牙服务当时荷兰的统治者约翰伯爵。1425年,伯爵去世之后,扬受邀赴里尔出任勃莨第公爵菲利浦三世的宫廷画师,1429年他迁居勃艮第公国的另一处首府布鲁日并在此地终老。作为那个时代重要的文化庇护者,菲利浦公爵十分推崇扬·凡·艾克,而画家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几年间创作出了大批杰出的画作。他尤擅长肖像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图6-27)。它这幅完成于1434年的作品描绘了来自尼德兰富裕市民家庭的一对新婚夫妇的双人全身肖像画,也可被视为一幅描写尼德兰市民富有阶层婚礼的风俗画。
阿尔诺芬尼(Giovanni di Nicolao Arnolfini),是一个意大利商人,1420年被菲力浦公爵封为骑士,1421年以后定居在布鲁日,与扬·凡·艾克私交甚笃。画面中彬彬有礼的阿尔诺芬尼正与他刚刚新婚的妻子在他们位于布鲁日的新房迎接宾客:他立于打开的窗旁,表征他在家庭外社会中的责任和地位,而新娘则立于床旁,象征着妻子照顾家庭的责任;阿尔诺芬尼直视画外,向上举起了右手,表示一种仪式,象征矢志爱情,也是其在家庭中权威地位的表现;新娘则将温柔的目光停留在丈夫的身上,她伸出右手,放在丈夫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两人相握的双手宣告着这场婚姻的誓言。尽管婚戒和妻子颈上的素金项链是画面里唯一的珠宝,但是夫妻俩人均身着价值不菲的华服,他的无袖外披和她的衣裙都饰以华贵的皮毛,揭示出他们市民阶层富有者的身份。画家对室内陈设的所有细节,如巨大的黄铜枝型吊灯、蜡烛、扫帚、橘子、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等,都进行了细致逼真的描绘,并赋予其特定的意涵,引发人们对于幸福婚姻的联想。整个画面被笼罩在虔诚、温情和欢愉的气氛当中,充分体现了画家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肯定与赞颂。全画尤其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是位于背景墙壁中央的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从中不仅可以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立于门口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也许就是画家本人。这面镜子的细节处理,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同时也显示了画家对光线反射方面知识的精确掌握。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细小的耶稣受难图,以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法画成,丈夫一侧的五幅描绘的是耶稣的生平,而妻子一侧则是关于耶稣的死难和复活,象征着上帝对镜中人物的救赎与护佑。(www.xing528.com)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画虽然尺寸不大却因为其别具匠心的视角、精微写实的刻画与丰富深邃的象征意涵被视为西方绘画史上最富有创造性与复杂性的创作之一。它揭示了尼德兰新时代和新观念的发端,反映出文艺复兴早期时代风貌的变迁。此外,同《根特祭坛画》一样,扬·凡·艾克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同样采用了改进过的油色画法,使得作品得以很好的保存,光艳如初。这也是扬·凡·艾克对于人类绘画史最重要的贡献,他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首先使用了松脂油或是乳剂来作画,使过去必须一次画完的胶粉画法和不完善的油、胶画法,彻底转变为近代油画画法——颜色易于调和与敷设,画面效果丰富明快,易于保存。事实上,从扬·凡·艾克之后,油画这种新技法,就在欧洲各国画家中传播开来,大名鼎鼎的威尼斯画派就是大受其益。因此,从技术的角度说尼德兰的画家们是现代绘画的奠基者是毫不为过的。
图6-27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扬 ·凡· 艾克,木板油彩,83×57cm,1434年,伦敦国家画廊
2.农民生活——勃鲁盖尔
进入16世纪,尼德兰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这期间,新航路的开辟使得尼德兰逐渐替代意大利成为欧洲国际贸易的中心。经济的繁荣也刺激着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严厉的宗教迫害却愈演愈烈。1566年,尼德兰一些工业城市率先爆发了以手工业者及城市贫民为主体的起义,斗争的锋芒首先指向西班牙统治阶层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数以万计的愤怒群众冲向教堂和修道院,展开了大规模的破坏圣像运动。波澜壮阔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尼德兰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16世纪反封建压迫,寻求民族独立的时代主旋律中,涌现出了继扬·凡·艾克之后尼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老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约出生于1525—1530年间,卒于1569)。勃鲁盖尔以风格新奇、寓意深刻的风俗画闻名于世,也是欧洲独立风景画的开创者,同时也被誉为专画农民生活题材的天才。由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画家,并有一子与他同名,故我们称他为“老勃鲁盖尔”。关于勃鲁盖尔生平的记载,史学界还存在广泛的争议。根据卡勒尔·凡·曼德尔(Karel Van Mander,1548—1606)《画家之书》的记载,勃鲁盖尔出生于临近布雷达(现荷兰)的勃鲁盖尔小镇,早年在安特卫普跟随画家彼得·库克·范·埃斯特(Pieter Coecke van Aelst,1502—1550)学画,直至1551年方才结束学艺的历程,成为自由画师。1552至1553年间,勃鲁盖尔去往意大利游学,那里丰富的古典艺术珍品和文艺复兴大师的杰作,都让初出茅庐的艺术家受益匪浅。约两年后(约1555年),他经由阿尔卑斯山脉返回安特卫普,期间绘就了一张张精彩的旅途风景写生,成为他后期很多作品中自然环境的直接参照。这次旅行更进一步促成了他扎根尼德兰本土艺术传统并兼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独特个人风格的形成。
勃鲁盖尔所处的时代正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烈火熊熊燃烧的时期。他对西班牙统治下的尼德兰穷苦人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同情。据说,为了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及真实的生活细节,勃鲁盖尔经常装扮成农民的样子参与当地农民的婚礼和其他庆典活动。他的作品多反映农村生活和社会习俗,是欧洲绘画史上第一位自觉描绘农民的画家,故有“农民的勃鲁盖尔”之称。
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以民间寓言和谚语为题材,对封建势力进行讽刺与抨击,如《懒人天国》;二、借用圣经题材,影射西班牙的反动统治,歌颂尼德兰人民的正义斗争,如《伯利恒的婴儿虐杀》;三、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民生活,如《雪中猎人》、《收割》、《暮归》等就是描绘田园风景的,《农民舞蹈》、《农民婚礼》是表现农民生活的姐妹篇。勃鲁盖尔在风景画方面是一位创新的开拓者,他以宏大的构图,描绘尼德兰壮观的自然景色,这些风景画不是假想和拼凑的,而是经过了认真的观察与写生,将景色和人物活动融合为一体,组成完美的画面。
《农民的婚礼》表现的是一个农民婚礼聚餐的热闹场面(图6-28)。在一个看来很大的粮仓,参加婚宴的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大吃大喝。新娘端坐在衬有蓝布和花冠的“宝座”之上,虽然她被安排在后景层,但显得很突出。她的左边坐着两位神色镇定的老人,看来好像是她的父母。在她右边的两位妇女,大概是伴娘。在她们的右侧,衣冠整洁但狼吞虎咽的小伙子看来就是新郎。在新郎的右边也坐着两位老人,也许就是他的父母。席上的人很多,他们吃着、喝着,上饭、上菜、上酒的人忙个不停……餐宴的品类并不一定丰盛,但从人们狂吃豪饮的样子来看一定非常可口。坐在地上拿着大盘子恋恋不舍舔食的孩子更强化了食物香喷喷的滋味儿。只是正在为婚宴吹奏的两个乐师好像是被人们遗忘了,其中一个已经忘了自己的角色,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端来端去的盘子,眼睛里流露出渴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态。整个画面人物众多,动作、表情各异,画家并没有将对象理想化,而是准确地抓住了对象的鲜明特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尼德兰农民性格的豪爽、粗犷和纯朴以及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他的笔下,这些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物鲜活而真实,他们身处压迫与苦难之中却并不悲观乞怜,相反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并尽情欢乐。
图6-28 《农民的婚礼》,老勃鲁盖尔,木板油彩,114×163cm,1566-1569年,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发生于16世纪下半期的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标志着尼德兰文艺复兴的结束。从此,尼德兰分裂为两部分,北部形成独立的荷兰共和国,南部弗兰德斯则仍然处在西班牙统治之下,而政治的分裂也促使两个地区走上了各自不同的艺术发展道路。勃鲁盖尔是16世纪尼德兰艺术的唯一高峰,更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最后的大师。他兼容并蓄,以杰出的艺术创作延续并进一步发展了凡·艾克兄弟所奠定的尼德兰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是尼德兰艺术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的出现更是一曲绝佳的序曲,接踵而至的将是属于荷兰画派和弗兰德斯画派的黄金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